APP下载

多措并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2018-05-14朱继东

中华魂 2018年4期
关键词:特色时代建设

朱继东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激励全党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党的十九大报告不仅在第七部分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为题重点展开,而且在报告中的其他部分也几次加以强调。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一道写入十九大党章。我们一定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多措并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真正推动社会主义文化进一步大发展大繁荣,早日建设成影响世界的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一、要明确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内涵,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进一步坚定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

正如习近平同志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所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源自于中华民族五千多年文明历史所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熔铸于党领导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中创造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植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坚守中华文化立场,立足当代中国现实,结合当今时代条件,发展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协调发展。这就明确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是中国的、是社会主义的,其底色是中国红,必须坚决反对复古、西化等错误思潮或倾向。尤其是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提出“在本世纪中叶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新目标的今天,一定要准确把握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把握好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时代特征和深刻内涵,进一步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继承革命文化,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忘本来、吸收外来、面向未来,建设好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更好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和践行者,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正是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中国共产党人坚持将马克思主义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相结合,中国传统文化才获得了新生,不仅在几十年血与火的长期革命斗争中孕育和发展了革命文化,而且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伟大实践中创立和发展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推动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不断取得新成就。而在这个过程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也不断推动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越来越体现出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谱写出21世纪马克思主义的新篇章。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坚定不移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亲自谋划、亲自指导、全面布局,主持召开了一系列重要会议并发表重要讲话,多次作出重要批示、指示,不仅强调始终坚持文化体制改革在任何时候都必须做到方向不能错、阵地不能丢,而且更加注重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更加注重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作为制度设计的关键环节与评价考核的重要标准,基本确立了具有“四梁八柱”性质的改革主体框架,力度之大、举措之实、成效之显前所未有,使得主旋律更加响亮、正能量更加强劲、文化自信得到彰显,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入人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广泛弘扬,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国际话语权不断增强,全党全社会思想上的团结统一更加巩固,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生了历史性变革、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举国上下进一步坚定了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信心。

二、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始终确保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发展方向

意识形态决定文化前进方向和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五年里,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持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紧密结合新的时代条件和实践要求,以全新的视野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努力进行艰辛理论探索,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以及其他各方面创新,“校正了党和国家前进的航向”,让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真正弄清楚了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等重大问题,形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没有习近平同志的校正,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就会继续偏离正确前进方向甚至误入歧途。作为新时代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马列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第三次历史性飞跃,开辟了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昭示着中国未来的前进方向。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深刻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目标、总任务、总体布局、战略布局以及发展方向、发展方式、发展动力等一系列基本问题,更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注入了新的科学内涵、明确了基本方略,提供了谱写新篇章、夺取新胜利、创造新辉煌的思想和行动指南。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沿着正确道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就必须高举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伟大旗帜,进一步大力加强意识形态工作,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管理权、话语权,特别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尤其是在文化体制改革中要认清文化产品、文化服务具有意识形态和产品的双重属性,突出强调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实现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这是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正确前进方向的关键所在,是我们必须始终坚持的。

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就必须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形成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强大合力。同时,继续深化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无论是社科院系统、党校系统、高校系统还是智库等,都必须坚持正确的指导思想,坚持意识形态属性与学术属性的科学统一,坚持思想精深、学术精湛、作品精良相统一,高度重视、大力加强文化领域所有从业人员的意识形态能力建设,引导更多专家学者坚持理论联系实际,扎根中国大地研究中国问题、创作时代精品,為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提供坚强的理论支撑,确保社会主义文化不褪色、不变质。

要始终确保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正确前进方向,就必须进一步落实意识形态工作责任制,加大问责力度。要重视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意识形态属性,进一步加强意识形态阵地建设和管理,高度重视传播手段建设和创新,大力加强互联网内容建设,建立完善网络综合治理体系,不仅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而且营造清朗网络空间、建设网络良好生态,确保所有的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等都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舆论导向、价值取向。要进一步明确,任何新闻文化出版单位、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单位,都决不能把市场占有率、收视率、点击率、票房和发行量作为唯一标准,决不能被市场牵着鼻子走,更决不能成为市场的奴隶、金钱的奴隶,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同时,进一步加强反意识形态渗透工作,切实维护国家文化安全,坚决反对“去意识形态化”、“非意识形态化”、“意识形态多元化”等错误论调,绝对不能允许那些攻击我们党和国家的言论在新闻媒体、商业网站以及自媒体等所有信息平台上出现,绝对不能放任资本等市场力量左右文化事业、文化产业的发展方向和内容导向,绝对不能让我们的文化从业人员和报刊、电台电视台、网站等新闻媒体成为某些人或利益集团左右舆论乃至敌对势力西化、分化中国的工具。旗帜鲜明地大力弘扬正能量,反对和抵制各种错误观点,决不允许“左”右逢源、做所谓的“开明绅士”,各级党委、政府、企事业单位等都要大力保护、坚决支持和积极重用在意识形态领域敢于亮剑的同志,积极培育、努力形成良好的政治生态和用人导向。

三、要进一步努力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加强思想道德建设,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基础

人民有信仰,国家有力量,民族有希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凝结着全体人民共同的价值追求。要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就必须更加旗帜鲜明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进一步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要以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为着眼点,强化教育引导、实践养成、制度保障,从理论上讲清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西方“普世价值”观之间的区别,采取灵活、多样、新颖的宣传方式、方法、手段,真正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入耳、入脑、入心,切实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国民教育、精神文明创建、精神文化产品创作生产传播的引领作用,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社会发展各方面,真正转化为人们的情感认同和行为习惯,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更好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价值自信,在精神、价值层面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基础,为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提供科学的精神指引,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强大的动力源泉。

人无德不立,国无德不兴。中国一直是一个非常重视道德建设的国家,新时代的中国共产党人更加重视加强思想道德建设,习近平同志也多次强调。2013年9月26日,他在会见以永葆本色的龚全珍老人为代表的第四届全国道德模范及提名奖获得者时指出,精神的力量是无穷的,道德的力量也是无穷的。中华文明源远流长,蕴育了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品格,培育了中国人民的崇高价值追求。自强不息、厚德载物的思想,支撑着中华民族生生不息、薪火相传,今天依然是我们推进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强大精神力量。习近平还直面社会上存在的信仰迷失、道德滑坡、文明沦丧等问题,强调要弘扬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坚持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相结合等,推动着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在党的十八大以来发生了令人可喜的变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要提高人民思想觉悟、道德水准、文明素养,提高全社会文明程度。并从广泛开展理想信念教育,深入实施公民道德建设工程,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开展移风易俗、弘扬时代新风行动,推进诚信建设和志愿服务制度化等多方面加以部署,就是要在新时代更好地树立正确的历史观、民族观、国家观、文化观,进一步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进一步强化社会责任意识、规则意识、奉献意识等,坚持全民行动、干部带头、从我做起,进一步提升全社会的道德水准、文明程度、精神追求,更好地引导人们向往和追求讲道德、尊道德、守道德的生活,形成向上、向善、向好的力量,从多方位、多角度、多层面夯实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社会基础。

四、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这一重大变化既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不少挑战,同时也面临很多机遇。只要我们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准确把握时代脉搏和人民对美好生活的新需要,有针对性地进行重点突破,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就一定能在新时代的长征路上开创意识形态工作新局面,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再上新台阶,更好满足人民过上美好生活的新期待。

早在1945年4月,毛泽东同志就在《论联合政府》中对全党强调:“共产党人的一切言论行动,必须以合乎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最大利益,为最广大人民群众所拥护为最高标准。” 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党与人民始终风雨同舟、生死与共,始终保持鱼水关系、血肉联系,这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和风险的根本保证。我们干革命、抓建设、搞改革,就是为人民群众谋幸福,自然必须要以人民为中心,努力让人民过上更加幸福美好的生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中国的文化、社会主义的文化、人民的文化,是激励全党、全军和全国各族人民奋勇前进的强大精神力量,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人民立场是我们党的根本政治立场,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核心。随着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能不能为广大人民群众提供更多具有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群众性相统一的精品力作是我们在新时代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这就要求我们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工作导向,倡导讲品位、讲格调、讲责任,抵制低俗、庸俗、媚俗,加快构建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两效统一”的体制机制,进一步推进文化领域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基层、深入实际、深入群众,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推出更多讴歌党、讴歌祖国、讴歌人民、讴歌英雄的精品力作,并进一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丰富群众性文化活动,进一步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健全现代文化产业体系和市場体系,让人民群众在享受到更多文化精品的过程中不断增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获得感。

要大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加深入人心、赢得群众。剖析目前国家文化安全存在众多挑战的主要原因,其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便是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不够,究其根源,主要是有些地方、部门、单位对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思想上塑造不到位、在理论上讲不清楚、在立场上不够鲜明、在实践中建设不力等。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抓住了这个最关键的突破口,这不仅是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的关键,也是维护意识形态安全、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关键。我们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牢固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勇于推进实践基础上的理论创新,积极主动适应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的这一重大变化,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有针对性地采取科学、积极、有力的举措大力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更好满足人民对精神文化生活提出的更高要求,更好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不断增强意识形态领域主导权和话语权,努力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真正使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一起。

五、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增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获得感

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能否真正走出去,能否在世界上有强大影响力,是衡量中国是否已经建成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标志之一,也是衡量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否实现的重要标志之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向世界、影響世界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内涵之一,是在新时代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任务。

党的十九大向全世界明确宣示了我们党举什么旗、走什么路、以什么样的精神状态、担负什么样的历史使命、实现什么样的奋斗目标等重大问题。正如习近平同志所指出,这个新时代,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继续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的时代,是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时代,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不断创造美好生活、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时代,是全体中华儿女勠力同心、奋力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时代,是我国日益走近世界舞台中央、不断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的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发展史上、中华民族发展史上具有重大意义,在世界社会主义发展史上、人类社会发展史上也具有重大意义。这是我们应有的豪情和信心,也是新时代的社会主义中国对正处于大发展大变革大调整时期的当今世界的巨大贡献,也为新的历史起点上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创造了很好的条件。

进一步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努力构建有中国特色的国家文化软实力理论体系。党的十九大报告用“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大幅提升”对过去五年的成就给予了高度评价,并在从2020年到本世纪中叶分两步走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部署中提出了在2035年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时“社会文明程度达到新的高度,国家文化软实力显著增强,中华文化影响更加广泛深入”的目标,在对推动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发展的规划中强调“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讲好中国故事,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完成这些部署,实现这些目标,不仅是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出去的重要前提,也是关键所在,应该成为我们努力的重点。

作为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引领者、践行者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中国共产党人对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向世界有着必胜的信心和把握。因此,新时代新任务,在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继续大力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的同时,我们今后应更好地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进一步增强维护国家文化安全的能力,坚持“以我为主、兼收并蓄”的方针来进一步加强中外人文交流、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把努力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走出去作为重要着力点,在以前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基础上,也要敢于、善于推动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走出去,不仅要让全世界了解孔子、了解孟子,学习和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而且要让全世界了解毛泽东、了解习近平,学习和认同中国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从而真正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整体走向世界。这就要求我们要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增强进一步大力加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国际视野,采取多种灵活的方式、方法、手段努力讲好新时代的中国故事,更好地展现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努力让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在世界上有强大吸引力、影响力、号召力,努力在历史进步中实现文化进步,真正把中国的发展优势转化为话语优势,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不断铸就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新辉煌。这不仅将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在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获得感、自豪感、幸福感,也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

猜你喜欢

特色时代建设
寒露
保障房建设更快了
e时代
e时代
e时代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抓普及、促提高、创特色
城市雕塑是一项文化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