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山深处有人家

2018-05-14刘洋

中国-东盟博览(旅游版) 2018年4期
关键词:诗社壮族诗词

刘洋

诗人说:这里的瑶民,会说话就会唱歌,会走路就会跳舞;

学者说:这里,是被誉为“中国氧都”的上思县,又有着“中华诗词之乡”的称号;

游客说:这里,比想象中更充满神奇魅力,百里瑶山诗情画意,少数民族风情永不落幕。

歌声嘹亮

在十万大山深处,散布着许多瑶寨,多数背靠高山,前临陡坡,家家户户的房舍多以竹条结扎而成,房前的晒坪以木头搭造,以竹筒引水至厨房。天然的居住环境造就了淳朴的瑶乡男女,也滋养出其嘹亮高亢的歌声。

“上思山高树大荫,欢迎客人来光临,贵客到来真吉祥,好比蜜糖甜在心。”这是一首在上思家喻户晓的“虽蕾”,表达了上思人欢迎各方来客的心情。

虽蕾在上思流传已久,清康熙二十三年(1684)编修的《上思洲志》就已经有相关记载,“虽蕾”在壮语中意为“书长”,即唱者可以在对歌中长唱不停,根据对唱者的内容变化自由发挥,以表达情感。虽蕾的内容主要分为三类:春牛歌、情歌、宣传山歌,三类都是壮族群众深入实际、深入生活采集并自编自唱的,大多是脱口而出,即兴演唱。虽蕾既可单人唱,也可由双人或多人演唱,歌声深沉悠扬绵长,娓娓动听,上百年来,上思人把对生活的憧憬寄予在虽蕾歌声之中,一直传唱至今。

虽蕾作为上思县传统的壮话山歌,目前已被列入自治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主要流传于思阳镇、叫安乡、那琴乡、平福乡等地区。岳建霄是上思县著名的虽蕾歌王,在他的记忆里,20世纪六七十年代的上思到处都是虽蕾的歌声,一村老小聚集在大榕树下,互相对唱虽蕾是一天中最惬意的事情。因为从小耳濡目染,掌握了虽蕾基本唱法的岳建霄也渐渐从幕后走到台前,1992年6月,他代表上思参加广西首届民间歌王大奖赛就获得了“歌师”的称号。

随后,几乎每年的“壮族三月三”,岳建霄都会被请到歌圩现场一展歌喉,大大小小的奖牌、奖状、证书摆满了书柜,这不仅是对岳建霄个人唱功的肯定,也是对上思虽蕾价值的见证。

虽蕾之所以深受上思人们的热爱,其中很大一部分原因是虽蕾能够用诙谐幽默、通俗易懂、比喻恰当的地方方言来“斗”歌,人们自然而然地就能融入词句里得到教育、启发。岳建霄退休之后视推广虽蕾为己任,创作了大量结合时事、政策的虽蕾歌词,希望在传唱山歌的同时能够让民众了解时事热点。

如今,69岁的岳建霄常常会教年幼的孙女唱虽蕾,也乐于向愿意学习虽蕾的人传授,也许在他们其中,就有着上思未来的歌王。

诗词之乡

上思县诗词文化底蕴深厚,据《上思县志》记载,早在1300多年以前,广东举人扬茂先来任上思知州时就已有诗作流传。到了清朝、民国时期,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上思县的诗词文化大放异彩,1981年,北门街业余诗联社成立, 随后梅芳诗社、文华诗社、文明诗社等诗社相继创立,一时间上思“师生开口成骚咏,孺妇居家爱墨香”,创作诗词、对联成为一种文明风气,也因此留下了不少脍炙人口的诗篇。

在这片偏僻而又富饶的土地上,上思县的诗词爱好者以诗社为家,创作了数万首诗词,2011年11月,上思县获得由中华诗词学会授予的“中华诗词之乡”称号,上思县的诗词文化得以进一步弘扬。

韦卜超是上思叫安乡板细村那活屯人,字先知,只有小学文化的他因为热爱诗词、对联,通过自学掌握了其中技巧。在农闲时节经常自主创作诗歌、对联抒发自己的所见所闻,哪怕是“当吆其牛犁田,当挥锄头劳作”时也依然念念不忘作诗。1981年北门街业余诗联社成立之后,希望寻找同道中人的韦卜超向诗联投稿,其从山间田野得来灵感写就的田园诗总是让人印象深刻,上思县诗词学会会长袁振华曾评价,从他的诗中“看到了山村飘荡的袅袅炊烟,闻到了田垌里沁散的缕缕稻谷清香,看到了一把古老的犁在大地上描绘出的丰收图景和书写出的页页诗章。”

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生活习惯给韦卜超带来了无穷的创作灵感,也让如今已经70岁的他至今身体健朗。韦卜超已经创作了上千首诗词,是广西诗词学会、防城港市诗词学会会员,并获得过“中国诗学大师”的光荣称号。但尽管这样,在其2013年出版的诗集《犁头上的诗》的后记中韦卜超依然称自己为“十万大山麓的一株小草,根浅叶微,哪有国色天香、冰肌玉骨之芳姿美誉,只觉自悠然。”

在上思县诗词学会中,像韦卜超一样曾经躬耕陇亩,如今笔耕不辍的诗词作者不在少数,在诗词学会每隔两个月出版的会刊《瀼水风骚》中,上百首诗歌围绕特定主题而作,洋洋洒洒,或歌以咏志,或诗以传情,饶有风趣。

上思吉祥物

在上思,壮族人口占到了总人口的80%以上,因此“壮族三月三”也是上思壮族人民一年中较为重要的一个节日,不过在上思,“三月三”的叫法并不流行,“窝坡”是更为人熟知的叫法。

“窝坡”在壮语中意为民众聚集在山头进行活动,最初是壮族青年男女恋爱择偶的户外活动,近代“窝坡”已经发展成为综合性的节日,不同乡屯的庆祝方式略有不同,但磨福、舞鹿则是每个乡屯都会有的庆祝活动,因为造型可爱、寓意吉祥,总能够吸引全场的目光。

上思磨福的玩法同各地舞狮的玩法类似,但上思磨福的“狮头”和“狮身”是模仿神话传说中的吉祥动物——麒麟的形状制作,带着上古的气息,也带着上思质朴的民风。身画红蓝相间的鳞甲,背写国泰民安或其他象征吉祥的大字,通身色彩缤纷,寓意送福呈祥。

磨福虽然是民间的庆祝活动,但也有一套完整的动作:走四方、吃四角、抚柱子、吃封包、逗球、逗棒、打滚等,磨福队员严格按照程序一一完成,稍有分心,就会导致前后动作不协调而惹得周围观众哈哈大笑,但从不会有人责怪,反倒会因为这给活动增添了欢乐的气氛而开心。磨福的同时,还会有人在一旁敲锣打鼓,锣鼓声越大,人们的情绪就越高涨,磨福队员就越有可能表演高难度动作。欢快的锣鼓声承载的是壮民族发展变迁的历史轨迹,声声入耳,生生不息。

舞鹿是庆祝三月三的另一项表演,但在演员的选择上则更为严格,仅能够由兒童来表演,这源自于一段传说。相传古时候上思曾有过一场传染性极强的水痘事件,众多孩童被传染却都无药可医。为了治病救人,一位医生将鹿的粪便火焙后入药,神奇地治好了孩童的水痘。为了纪念鹿的功德,事件过去后人们以小孩舞鹿来表达对鹿的感激之情。

虽然传说已不可考,但舞鹿这一行为寄托着壮族人民祈祷平安、健康的愿望。年幼的儿童手执鹿头身披鹿衣,跟随简单的节奏起舞,匍匐、小跳、碎步转身……蕴藏着独特的童趣,也构成了一种朴素的美感,一段族群生存的记忆得以存续,壮民族的民族精神也将不断延续。

猜你喜欢

诗社壮族诗词
诗词书法作品
The Mountains Sing—But for How Much Longer?
【诗词篇】
贺澎湃诗社组建一周年
《Cat’s book》
背诗词的烦恼(下)
背诗词的烦恼(上)
壮族迎客歌
壮族山歌
南京大学重唱诗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