演进嬗变中的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发展阶段及策略
2018-05-14吴书勤
[摘要]文章阐述了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发展历史及其三个阶段嬗变的关键要素及特征,进而从价值引领、目标使命、着眼点和策略模式四方面提出了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的深度发展策略: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及推动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深度发展之路;深层次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引导力的创新型人才;基于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要素指引;创新设计“国际化、差异化、本土化”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
[关键词]高职教育 教育国际化 教育共同体
[作者简介]吴书勤(1975- ),女,广西柳州人,柳州城市职业学院副院长,中学一级教师。(广西 柳州 545036)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8)08-0057-05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要以“一带一路”建设为重点,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并重,遵循“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加强创新能力开放合作,形成陆海内外联动、东西双向互济的开放格局。2016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做好新时期教育对外开放工作的若干意见》(以下简称《意见》),明确提出要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促进沿线国家教育合作。在全球化趋势下,实施“一带一路”建设和“教育对外开放”的重要倡议,是党的十九大在新时代提出的重大战略,也是教育顺应世界多极化和文化多样性的必然选择,更是教育对于构建“人类文明共同体”的追梦之旅。
一、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演进嬗变的三个阶段
高职教育国际化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的专门学堂及实业学党创办的教育国际化。本文重点论述的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地方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不断演进和嬗变的过程(见58页图)。
1.初级阶段:以交流、学习为主的吸入式国际化。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高职教育国际化交流与合作趋势初现端倪,如与德国、澳大利亚合作开展职业教育培训及办学合作,推荐优秀学生到境外实习和就业、聘请外籍教师到校任教、举办国际学术交流会议等,均取得了积极的成效。地方高职院校在成立之初就十分注重开展多种形式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一是与东盟国家建立起文化交流与合作的纽带,面向东盟国家培养、输出师范生作为汉语师资;二是与东盟国家的华商会、华校建立联系,输出华文教材与课程;三是面向东盟国家吸纳留学生,陆续培养来自泰国、印尼、马来西亚、韩国等国家的留学生;四是依据自身优势及学科发展需要,精心制订骨干教師赴海外学习培训目标与计划,选派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赴德国、英国等国家师从一流导师从事研究和学习;五是引进和培养一批批国际化师资人才,并将西方先进标准引入优势专业建设中,再通过内化、自建、实践三个过程,把符合国际标准的优质高职教育资源输出到东盟国家。
此阶段是国家大力倡导与东盟国家建立对话与合作关系的关键时期。地方高职院校积极响应国家号召,大力发展面向东盟的国际交流与合作,但其工作重点以学校自身为主体,以非产业形态的文化、教师等资源输出为目标,国际化“无产业支撑”,从而呈现内隐、被动的“引进消化、吸收模仿”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搭建了“西—中—东”的国际化交流桥梁,为高职院校的进一步国际化发展奠定了基础。
2.高级阶段:以企业标准输出为主的伴随式国际化。以习近平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先后提出“一带一路”倡议以及“中国制造2025”等发展计划,鼓励和支持我国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地方企业要“走出去”,急需大批具有国际视野、通晓国际规则、能够参与国际事务和国际竞争的国际化人才,职业院校在培养企业境外发展所需的国际化人才方面有着天然的优势。地方高职院校应紧紧抓住时代发展机遇,充分利用区域优势产业。2015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共建“中印尼汽车学院”,该校经过两年多的研究、改革、实践和创新,搭建了校企共同育人平台,建立了“政校企双边三方”协同育人机制,在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专业课程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师资队伍建设等方面均取得了显著成效。这是地方高职院校伴随地方企业“走出去”的典型成功案例,其以东盟国家为突破口,以企业标准输出为主,成功实施了高职院校的国际化办学之路。
此阶段是国家全方位实施“一带一路”倡议的重要时期。伴随地方企业实施“走出去”战略,以企业为主体破解了高职院校的境外办学难题,创新了跨境人才培养模式,实现了企业国际标准输出,走出了以产业支撑为依托的国际化办学之路,从而呈现出外显、主动“技术输出”的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建立了“政校企双边三方教育”协同育人平台和机制,为构建“一带一路”战略背景下面向东盟的“职业教育共同体”,培养具有国际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终极目标总结了理论经验。“政校企双边三方”中“双边”是指中国和东盟国家,“三方”是指中国的职业院校、东盟国家的职业院校和东盟国家的中国企业。
3.新阶段:以深度融合为主的发展式国际化。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要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一带一路”倡议以共商、共建、共享为原则,是面向各国开放的、全球化的一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与发展哲学,其囊括四大古老文明,将引领全球化新的发展方向,进而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
地方高职院校要重新审视高职院校国际化深度发展之问题,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充分发挥高职教育特长,输出更具国际竞争力的教育产品,并在国际视野下进行地方差异化,淡化中国因素,积极融入当地文化特色,以推动高职教育的国际化深度发展。例如,2016年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与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印尼卡拉旺国立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共建“印尼中国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教育培训中心”;2017年5月,柳州城市职业学院、上汽通用五菱印尼公司又与印尼西卡朗国立第一职业技术学校合作共建“印尼中国上汽通用五菱汽车教育培训基地”。这些境外基地以培养国际化人才为目标,利用三方合作办学的地域差异化优势,创新设计了“国际化、差异化、本土化”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即在印尼实施教育培养,与当地企业文化相融合,当地制造、当地销售、当地融资融市,以探索提升当地学生生存与发展能力的教育模式,为中国企业的海外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力资源支持。
此阶段是国家深度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深度发展时期。地方高职院校在国际化发展过程中,以深度融合为主旨,坚持走“特色化、差异化”道路,与政府、企业、境内外学校、学生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从而呈现出多元“引智创新”的特征。这一阶段的主要成果是在“一带一路”倡议背景下,初步搭建了“职业教育共同体”,初步构建了国际化创新型人才培养体系,“向东输技,与西竞争”的深度发展式国际化已经显现,为我国高职教育有效发挥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及文化传承创新等教育职能提供了必备条件。
二、高职院校教育国际化深度发展策略
1.价值引领——走实施共建“一带一路”及推动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的“共商、共建、共享”深度发展之路。在国家层面,“一带一路”倡议下的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及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的丝路精神是一种全新的合作理念,也是一种发展哲学,将引领全球化新的发展方向,有力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建“一带一路”的精神原则与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原则是一致的,其核心关键要素就是“共商、共建、共享”。在国家层面的价值引领下,职业教育也要走构建“教育共同体”之路。
马和民、周益斌认为,建立在公共利益基础上的教育价值共识是解决教育问题的思想基础,“教育共同体”应以这种教育价值共识为基础,并借助于信息技术支持的交流、交往、传播功能,建设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对话平台。由此可见,以相互支持为准则的教育共同体是解决教育问题的实践路径。
在高职教育层面,职业教育实施“一带一路”倡议,是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的有力推动,必须秉持“共商、共建、共享”的深度发展原则,并以解决高职教育发展所面临的“生源危机”和“质量危机”为目标,借势加强高职教育的内涵建设。随着国家对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日益重视,其办学重心将向“内涵提升”方向深度发展。
2.目标使命——深层次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引导力的创新型人才。职业教育国际化的深度融合,“深”不仅要体现在培养体系、课程体系和认定体系上,还要在教育国际化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实现“共商、共建、共享”,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民族文化软实力的提升,其根本还是要回归到目标使命上。那么,高职教育国际化的目标使命是什么呢?
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企业急需大量既了解国际经济运作规律,又通晓各国国情、文化、法律、科技,且精通外语的优秀国际化人才。世界范围内的综合国力竞争,归根到底是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培养适应经济全球化需求的优秀国际化人才已成为凸显职业教育办学水平的有力抓手和重要指标。由此可见,高职教育国际化深度发展的目标使命是培养更具国际竞争力和跨文化领导力的创新型人才。
3.着眼点——基于大学国际化水平评价指标体系,分析影响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提升的要素指引。2016 年,《意见》提出,要健全质量保障,要深入推进管办评分离,形成以政府监管、学校自律、社会评价为一体的质量保障体系。与此同时,随着大学排行榜的影响力在全社会不断加大,关于国际化方面的评价指标体系也相应出台,其中,国内影响力比较大的是西南交通大学每年开展的“中国大学国际化水平排名”,其内容涉及国际化理念、学生国际交流、教师国际交流、教学国际交流、科研国际交流与合作、文化交流与传播、中外合作办学、国际声望、国际化管理、国际化校园10个一级指标以及34个二级指标。目前,这些考核指标已成为高校开展国际化工作的重要参照指标,具体如下表所示。
地方高职院校应秉承“企业需求为导向”“政校企跨境协同、多元合作”的发展主旨,在发展过程中不断总结工作经验,制订出台符合校情的国际化工作实施方案,工作方案要以提升国际化发展的11项共性要素为基本发展指标,并把这11项要素列入每年学校事业发展的重要指标加以考核,从而形成提升高职院校国际竞争力的“多主体、多渠道、多层次”的可行性工作规划,切实把国际化深度发展融合到学校的人才培养、课题体系建设、实践教学模式创新、科技研发平台搭建、师资队伍建设及管理服务等工作中,成为学校向一流国际化高职院校迈进的行动指南。
4.策略模式——创新设计“国际化、差异化、本土化”三位一体的国际化发展模式。第一,国际化:深层次制定与本地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国际化教育举措。高职院校要坚持实施“一带一路”教育行动,并参照国际化发展的11项重要指标,深层次地制定与本地区发展需求相适应的国际化教育举措。一是搭建校企合作平台,充分调动各方资源;二是建立“政校企双边三方”协同育人机制,构建“三养成三模块三阶段”的三维立体递进式人才培养模式;三是创建基于核心技术、核心课程为导向的“双核”学习领域的专业课程体系,提出“宽基础、分层次、强技能”校企一体化实践教学模式;四是培养基于“外籍教师+企业师傅+学院教师”的“三化”(国际化、多样化、本土化)师资团队,进而形成国际认同的中国职业教育模式、标准和文化,为我国企业“走出去”培养大量具有国际素养、职业素养和人文素养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人才。
第二,差异化:深层次挖掘与区域优势产业相匹配的职业院校国际化发展差异化优势。高职院校应从经济、文化、制度层面,积极开展国际化科研项目及平台的内涵研究,科学系统地推动学校从自身专业优势出发,与地方区域优势产业相结合,在学校国际化深度发展过程中探寻其差异化优势,以发展切合学校优势的特色化、差异化和创新型国际化深度发展之路,有效提高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高职院校可以依托校本国际化特色办学优势,通过整合校政企三方资源,积极服务本地区的“众创空间”“科技企业孵化器”“小微企业创业创新公共服务平台”等新型创新平台,以探索实践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的特色化、差异化道路。
第三,本土化:深层次关注教育输出国的本土文化传承及利益诉求。高职院校要以构建“职业教育共同体”为总目标,共同关注国家、政府、企业、境内外学校及学生等多主体的利益诉求,并深层次关注教育输出国的本土文化传承及利益诉求,积极推动高职教育国际化发展从逐鹿东盟教育市场到融入东盟国家当地文化,从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成为国际化的职业教育。真正国际化的职业教育是没有疆域限制的,应在吸纳所有地方特质的基础上,創造自身优势,积极进行地方差异化,淡化中国因素,融入当地特色,如肯德基、麦当劳、IBM、可口可乐、DELL等。由此可见,创造自己的职业教育品牌,是实现创造本土化的职业教育最终目标。
高职教育的国际化并非一蹴而就,而是经历了不断摸索和积累提高的过程。高职院校应结合地方产业充分发挥自身优势,从价值引领、目标使命、着眼点及策略模式进行积极探索,以促进我国高职院校的国际化深度发展,为社会培养国际化的高素质人才。
[参考文献]
[1]邢晖,李玉珠.百所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现状调查[J].教育与职业,2014(7).
[2]崔岩.“一带一路”战略视野下推进我国高职教育特色化、国际化发展的若干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33).
[3]王立勇.“一带一路”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原则一致[EB/OL].(2017-10-29)[2017-11-10].http://finance.sina.com.cn/meeting/2017-10-29/doc-ifynfvar4947570.shtml?cre=financepagepc&mod=f&loc=4&r=9&doct=0&rfunc=100.
[4]马和民,周益斌.走向对话与支持的教育共同体[J].南京社会科学,2010(3).
[5]周洁.我国高职院校国际化办学现状与思考[J].科技展望,2017(23).
[6]缪秋菊,邵琳艳,李俊飞.高职院校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及对策[J].职业时空,2013(8).
[7]苏志刚,王爱萍.在借鉴与创新中探寻高职院校国际化发展战略[J].中国高等教育,2011(5).
[8]郝美彦.我国高职高专院校国际化发展的路径选择[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