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行禁止儿童玩手机可行吗
2018-05-14
吃饭、睡觉玩手机,上厕所也玩手机……孩子沉迷手机令很多家长头疼。其实,00后、10后本身就是网络时代的原住民,一出生就处于数码时代,免不了要接触电子产品。既然躲不开,不如直接正视。孩子为何会沉迷手机?我们该如何引导?
孩子为什么依赖手机
其实,关于“孩子沉迷手机”这个话题的讨论从没停止过。那么,要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先要看一下手机到底有什么魔力,让孩子们如此恋恋不舍?据媒体调查研究,孩子依赖手机的原因不尽相同:
社交型依赖 手机通讯录里有200个好友,微信朋友圈里有300多个好友,QQ各种群里面还有4000多个好友,这么强大的人脉关系让孩子难以割舍。
游戏型依赖 手机里面的网络游戏特别多,在长期的“战斗”中积累下来的功勋和经验使得孩子成就感爆棚,备感满足。
娱乐型依赖 手机里面好友不多,游戏不多,但全部都是电影、音乐、照片,弄得孩子心猿意马,不想写作业总想摸手机。
每天玩手机超过1小时,危害巨大
大家之所以会关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话题,因为其危害巨大。
曾有心理学家做过这样一个实验:在全国范围内中下阶层的家庭中抽取了100个孩子,分成两组。一组孩子接触不到手机,另一组孩子则人手一部。由此展开10年的跟踪调查。
10年后的结果是,接触不到手机的47名孩子考入大学,其中16名获得全额奖学金,只有3名高中毕业后在家帮忙。接触手机的50名孩子只有2位考入大学。不玩手机的孩子考入大学的几率比玩手机的孩子高了23倍。这次实验也敲响了孩子玩手机的警钟。
长时间沉迷于手机,还会严重影响孩子的注意力。手机里有海量的信息,各种软件让人应接不暇,正是這种“过度刺激”,容易影响孩子大脑发育,学习是个慢节奏的过程,这就很容易让孩子感到“没有动力”,每天超过1小时,3-4年后注意力将会落后于同龄人一大截。
长时间玩手机还有以下危害:引发很多眼部疾病,导致近视成灾,影响就业;孩子经常玩手机到深夜,上课睡觉,学习成绩下滑;上网会使孩子变得越来越孤僻,不愿与外界交往,交际能力差;玩手机替代了孩子的玩耍,导致孩子活动减少,进而影响到孩子的身体发育;玩手机限制了孩子的感觉体验,易使孩子分不清虚幻和现实;游戏里打打杀杀,容易使孩子性格暴躁。
强行禁止孩子玩手机可行吗
未成年人心智发育不完全,满脑子想着玩耍与放松,必要时施加管制,是负责任的体现。那么强行禁止孩子玩手机可行吗?
在孩子沉迷手机这个普遍性的难题面前,有两种家长:一种是强硬的家长。将手机没收,或将游戏卸载,如果孩子偷偷玩,就打骂一通;一种是软弱的家长。父母奈何不了孩子的哭闹和胡搅蛮缠,只好举白旗投降,听之任之。这两种做法都危害巨大。
第一种,家长看似赢了,但付出的代价很大。首先,孩子会对父母产生怨恨;其次,孩子没有发展出自律精神的机会,他很可能会偷偷借同学的手机玩游戏,不会从根本上对自己负责任;再次,家长监督的成本很高,一不留神,手机、平板电脑就被孩子找到了,孩子也容易学会欺骗父母。
第二种,会让孩子为所欲为,并学会怎样用发脾气来控制父母,怎样让父母感到内疚,怎样对父母表示抗议。这些孩子常常冲动、任性,无法控制,无法管教,并成为以自我为中心、自私自利、不懂得合作的人,也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被宠坏的孩子”。
限制孩子玩手机,要“约法三章”
其实,当孩子拥有手机后,家长若能正确引导,发挥其正面用处,反而有利于提高孩子的学习能力。
首先要和孩子来个“约法三章”:玩游戏可以,但要约定时间和规则,一旦违反,要承担违约责任。与父母强加给自己的命令相比,孩子会觉得约定的方案是自己的主意,对他自己参与制定的方案有更强的执行动力。但在和孩子“约法三章”时,要注意以下四点:
1.要清晰地指出孩子需要改进的行为。比如:一天玩手机不能超过1个小时,玩手机必须是在完成作业以后。目标要具体、明确,便于测量。相比“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太长”,“每天玩手机时间不能超过1个小时”就更容易测量。目标具体、明确,孩子就更容易操作。
2.要清楚地说明孩子完成约定可以得到什么,没有完成约定将失去什么。在此过程中,要少说“不”,多说“可以”。比如,“如果你完成了约定,可以去看一场电影”,而不要说“如果你没有完成约定,就不能看电影”。两个说法意思虽然相同,但如果孩子朝着积极的方向努力,他完成目标的可能性就更大。
3.要把约定书面化,并张贴在家里的显眼处,让孩子和家长时时刻刻可以看到。当孩子完成了约定,哪怕是阶段性的约定时,父母都要及时给予鼓励。当孩子没有完成约定,需要承担的违约责任也绝对要承担。
4.要注重“约法三章”的“约”字。在达成约定的过程中,要尽量吸取孩子的意见。千万不能把“约定”变成父母单方向的“命令”。
当然,家长也要从自己做起,在孩子面前少玩手机,多陪伴孩子,同时多培养孩子各种兴趣爱好,将孩子对手机的热情转移到各种课外活动中。
(《光明日报》2018.8.6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