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策略
2018-05-14何勇
何勇
受到传统应试教育思想的影响,外加我国小学数学教学模式单一,灌输式的教学方式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学生的思维发展,导致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对数学教学的效果造成了严重的影响,同时也不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新课改背景下,要求现代教学中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课堂教学中加强对学生的引导,让他们进行自主探索,从而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需要改变传统的教学方式,加强课堂教学模式的创新。
一、通过情境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数学本身是一门比较抽象的学科,同时对于学生的逻辑思维要求较高,学生学起来比较枯燥,只有创设有趣的学习情境,才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学生产生强烈的好奇心,激发他们的主动参与性。在实际教学中,可以通过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小学生的思维。教师设置的问题必须具有现实趣味性,同时又具有思维性和开放性,也可以将问题情境故事化,确保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问题讨论当中。
例如,在讲解“体积概念”时,教师可以给学生讲解“乌鸦喝水的故事”,然后提出问题:乌鸦刚开始是喝不到水的,为什么后来又喝到水了?瓶中放入的石子和水位提升有什么关系?通过这一系列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让学生通过实验的方式对这一现象进行观察,并且通过讨论的形式了解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最终引导学生掌握体积的概念。
二、通过任务教学法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
任务型教学是提升小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重要方式。在教学任务的设计中,需要以学生为主,通过教学任务让学生掌握科学的学习方法,同时安排的教学任务还可以规范学生的行为。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该做好基础知识的讲解工作,让学生了解基础知识的同时给予学生足够的思考时间,用任务型的方法让学生认真对待自主学习要求,从而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在小数数学教学中,学习混合运算章节内容时,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解答需要进行混合运算相关类型的应用题。对于小学数学复杂类的应用题运算,学生进行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等多步计算时,应该遵守先“乘除”后“加减”的基本计算原则。学生应该在解题过程中相互交流,在动手计算中对运算法则的内容进行详细讨论,探究解答应用题的一般方法。通过任务型教学,让学生在自主探索中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中解决问题的成就感,同时也使得学生的基础知识得到巩固,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升有很大帮助。
三、通過竞赛的方式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通过竞赛的方式进行教学,有利于学生自我潜力的发挥。小学生非常希望得到同学甚至是老师的认可,通过竞赛的方式能够让学生的自我能力得到展示,教师可以借助于学生的这种心理,结合数学教学的实际内容,在课堂教学中开展竞赛教学活动,从而锻炼学生的学习能力和自我表达能力。通过竞赛方式进行数学教学能够营造一种良好的学习氛围,竞赛活动可以选择在课时比较宽松的课堂上设置,通过一系列竞赛问题调动学生的发散性思维,从而让他们主动参与到活动讨论中。
例如,在一位数的乘法运算中,教师可以在黑板上给出一些有规律的题型,让学生进行计算,谁计算的结果准确,并且花费的时间较少,就获得胜利。对于这种乘法计算,重点注重学生对乘法口诀的熟练程度,同时也注重学生的反应力。对于这些简单的题型,学生都会积极回答,并且产生一种竞争心理,从而有利于调动课堂教学的活跃性,激发学生的学习自主性。通过竞争式教学,让学生之间产生一种竞争意识,在以后的学习中也会更加上进,主动提高自己的学习能力。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是一项系统性并且复杂性的工程,需要教师改变传统的教学观念,采用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实施教学。小学数学与学生的生活实际密切相关,教师在设置数学教学方式的同时还可以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将实际生活中的案例设置到数学课堂教学中,可以增强学生应用数学知识的能力,同时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促进小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应该从多方面设置教学模式,可以选择多媒体技术进行数学教学,创设良好的教学氛围,让学生置身于真实的场景当中,从而产生学习的动力,更好的把握数学的基础知识和内容,为数学教学改革和教学的发展奠定基础,为学生的全面发展提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