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课堂提问

2018-05-14伍世照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白杨翠鸟李大钊

伍世照

课堂提问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使用较普遍、功效较显著的教学手段。阅读教学中课堂提问要有利于唤起学生的注意,开拓学生的思路,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启发思维,培养能力的目的。但有些课堂提问却不令人满意,没有达到预期效果,主要有以下这些。

1.逐词逐句串讲

这种提问就是按课文顺序一问一答。学生回答一般只需说“对”或“不对”,“是”或“不是”。这种提问既缺乏内涵,又没有思维强度。

2.难易不够恰当

由于提问者没有根据学生的已有知识和年龄特点设计问题,因此就会出现难易不够恰当的情况。结果便是:提的问题太容易,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的问题太难,又会使学生的思维受阻,严重挫伤学生学习积极性。

3.提问可有可无

由于教师语言不精炼,口头语多,很多问题可有可无,造成课堂密度小,结构松散,效率低。

由此可见,提问作为教与学、读与思的一个交合点,其成功与否,效果好差,取决于提问设计的质量。

课堂提问的目的是为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发展学生思维,培养学生能力。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提问应该做到启发式,提问应提得巧,杜绝“满堂问”的现象。下面谈几点提问的方法。

一、提问要有整体感

从整体出发,遵循作者思路设计提问,不仅能抓住文章的主旨、主线和主角,还能培养学生从整体着眼求解局部问题的思维习惯。如教《只有一个地球》一文,教师可以设计以下几个问题:地球在宇宙中是一个怎样的星球?地球上所有的资源是不是有限的?人类能到别的星球居住吗?只有一个地球人类应该怎样对待我们的地球呢?这四个问题不仅统领全文,而且为课文分段打下基础。能很好地帮助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激发学习兴趣,获得完整的知识。

二、提问要抓住关键

课堂提问的关键,就是把握好关键的时机和关键的内容。抓住关键设计问题,组织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这样能帮助学生提高语言的理解能力和阅读水平。如教《白杨》一文,学生读文后都认为课文主要写白杨的生长特点。为了引导学生向纵深思考,教师可以向学生发问:课文纯粹写白杨的生长特点,还是有另一个意思呢?学生听后认真思考,终于明白课文写白杨的特点只是表面的,实质作者是通过写白杨的特点写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父亲。这一提问便会抓住了时机,既使课堂气氛活跃了,又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又如教《草地夜行》一文,关键内容是最后一段话。教师设计这样的提问:文中两句“要记住革命”各表示什么意思?在黑暗笼罩大地时,作者为什么能“仿佛看见一条光明大路”?这条通向陕北的大路是一条怎样的路?通过讨论使学生在理解这段话的基础上去把握全文的中心,使草地夜行的“行”字得到升华:“我鼓起勇气迈开大步,向着部队前进的方向走去。”

三、提问要有层次

人的思维总是从问题开始,又深入到问题之中,它始终和一定的问题相联系。因此,在设计问题时,要遵循由易到难,由浅入深的原则,层层递进,步步拓展,把学生的思维一步一个台阶地引向求知的新高度。如《翠鸟》第三段的提问设计:翠鸟捕鱼时的特点是什么?(目光锐利、动作敏捷)哪几句话写翠鸟的目光锐利?哪些词句写翠鸟的动作敏捷?第一句与下面两句是什么关系?这四个问题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第一题是综合。第二、三题是分述;第四题又是综合,但与第一题的综合角度不同,层次也不同。

四、提问要有重点

提问要有重点,就是要抓住课文的重点段,在骨节眼上设计提问,使提问能引领学生思路,有一定的思维容量,能提供学习线索,收到理想的效果。如《十六年前的回忆》一文,篇幅较长,内容多,要把握课文的思想内容和表现形式是有一定的难度。教师只要抓住李大钊被捕前、被捕时、法庭上及被害后这四个部分来进行分析,设计有一定梯度的提问,使学生随着情节深入发展,李大钊的的光辉形象就会深深地印在学生的脑海中。当分析到法庭上这个个部分时,通过作者对李大钊外貌、神态、语言方面的描写,体现出李大钊对革命必胜的坚定信念。从而使李大钊的光辉形象得到升华。使每位学生对李大钊肃然起敬,由此阅读教学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效果。

此外,提问要有发散性,能引起学生的联想,开拓思维空间,加深对课文的理解;提问要从学生实际出发,根据他们的年龄特点、认识能力和思维能力设问;提问既不能太难,又不能太易,使他“享受到脑力劳动中的成功与乐趣”。提问同时又要注意保护学生的积极性,对答对的给予表扬,对答不出或答错,则要给予更多的鼓励。

由此可见,精心设计,适当运用课堂提问,不仅是学生获取知识和巩固知识的主渠道,而且是启发思维,开发智力,培養学生理解语言和驾驭语言能力,养成良好阅读习惯的主要方法。

猜你喜欢

白杨翠鸟李大钊
笑翠鸟
李大钊与赵纫兰的革命者爱情
铁肩担道义,妙手著文章
废园
一个追拍马拉松的人(小小说)
关怀青年的李大钊
白杨
常常想起人间的美好
李大钊资助北大贫困生
快乐劳动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