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陆变迁》教学设计
2018-05-14杜伟
杜伟
教材分析
本节内容主要讲述了地球表面海陆变迁的原因及板块构造的相关内容,是承接第一节"海陆分布"对地球海陆面貌认识的进一步深化。让学生认识到地球表面是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过程中的,对学生逐步树立海陆变迁的辨证观点及未来的学习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学情分析
本节课的教学对象是初一年级学生,学生刚学完第一章"地球",第二章“地图”,第三章第一节"海陆分布",知道了地球表面海陆分布格局,为本节“海陆变迁”的学习提供必备的知识基础。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1、举例说明地球表面海陆处在不断的运动和变化中。
知道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过程与方法
1、根据资料,讲述大陆漂移学说的主要内容。
2、根据图文资料,说出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对世界火山、地震分布规律的了解,关注如何防震抗灾,提高抵御灾害的能力及对生命的关爱意识。
教学重点
1、举出实例说明海陆的变迁。
2、板块构造学说的基本观点。
教学难点
分析世界著名山系及火山、地震分布与板块运动的关系。
教学方法
多媒体导入法、自主探究法、讲授法、创设情境法、演示法
教学过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設计意图
导入
视频:揭秘抚仙湖,教师提问:科考人员在澄江抚仙湖湖底发现了古建筑群遗址,说明了什么呢?
板书:
第二节 海陆变迁 观看视频,结合实际,根据视频资料回答。
以乡土的资料作为案例,
引起学生注意,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探究一
问题:
1、喜马拉雅山上的岩石中发现了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导致海陆变迁的因素是?
2、我国东部海底发现了古河道和水井等人类活动的遗迹,什么原因使陆发生变化?
3、我国在南海的填海造陆工程,体现出什么因素也能导致海陆变迁?
出示相应图片
板书:海陆变迁的原因
1、地壳运动
2、海平面的升降
3、人类活动 学生结合教材,读图、思考并回答。
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边看边听
听故事,思考:
1、这位伟大的科学家是谁?
2、他研究海陆变化的过程中提出了什么观点? 学生用心倾听并思考
适当调节,活跃学生的和课堂学习氛围。
大口马牙
魏格纳提出的大陆漂移说的内容是什么呢?请根据动画演示,用简短的语言描述魏格纳的大陆漂移假说。出示大陆漂移动画。
板书:二、大陆漂移
为了证明大陆在漂移,魏格纳找到了以下证据:
1、大陆轮廓的相似性
2、古地层的相似性
3、古生物的相似性 学生观看动画,思考
训练学生概括与表达能力,进而培养合作学习能力。
探究二
地球表层可以分成几大板块?哪个板块以海洋为主,它被哪些板块包围着。?出示世界板块分布图
思考,回答
训练学生自学及读图能力。
指一指,
认一认 出示七大板块示意图
板书:七大板块
欧亚板块、非洲板块、印度洋板块、太平洋板块、北美板块、南美板块、南极洲板块 一名学生上台写出个大板块,其余学生完成学案探究二对应的填图。
调动学生参与课堂,并达到巩固提升的效果
探究三
板块运动的两种模式分别是什么?它们会让地球表层发生什么变化呢?出示世界板块分布图
板书:板块运动模式
挤压,常形成高山、岛弧或海沟
张裂,常形成裂谷或海洋
板块内部地壳稳定,板块交界处地壳活跃。因为板块的运动,所以才有了“世界两大著名山系”。(出图) 看图,思考
用双手握拳比作两个不同的板块演示板块运动的两种模式 用动画生动直观地表现板块运动,加强感性认识。这个知识点比较抽象,通过形象的动画,使得原本抽象难懂的理论知识变得生动直观,加深学生的理解。
小小
预言家 1、随着时间推移,喜马拉雅山的高度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2、大西洋的面积会发生什么变化?为什么?
3、日本和英国,哪个国家发生地震的几率要大? 学生思考并回答
训练学生思维能力及语言组织和口头表达能力,训练学生知识迁移能力。
慧眼识图
读世界主要山系及火山、地震带分布图,结合世界板块的分布图,说说世界火山、地震主要分布在哪些地带。为什么?
板书:火山、地震带分布 学生读图思考,自主完成学案任务四,回答。
训练学生自主探究能力
活学活用
我国就是一个地震灾害较多的国家,为什么呢?
1、2014年8月3日,鲁甸发生6.5级地震,同样也给人们带来了巨大的灾难。请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
2、日本多火山地震,请用板块构造学说加以解释。 学生看图,思考,用板块构造学说的观点加以解释。
训练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地理现象的能力
地震逃生
教师)地震,是一种破坏性极强的自然灾害,它能够摧毁我们的家园,甚至夺去许许多多的生命。当地震发生时,我们该怎么办。
接下来我通过一个视频来给大家补充一下。(视频:地震逃生)当地震发生时,大家知道怎么做了吗? 通过直观画面加深学生的感性认识,并学会当地震发生时如何自逃生。
课堂小结
引导学生根据板书进行课堂小结。
学生到讲台结板书指引以及合自身情况,用自己的语言进行归纳。
引导学生进行知识梳理,培养整理归纳能力。
真题演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