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寓德于教?润物无声

2018-05-14黄湛菁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论语育人高中语文

黄湛菁

青少年思想品德的好坏,不仅影响到社会风气的好坏,也将影响到国家、民族的前途,因此,对青少年进行德育是非常有必要的。而德育的主战场是学校教育,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我们不能不肩负起这个重任。

如何才能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德育渗透呢?教书育人的始祖孔圣人给予我们很多启示,为了能从中窥探一二,笔者以高中语文课本《先秦诸子选读》中的第一单元《<论语>选读》的教学活动为例,谈谈一些具体做法。

一、深挖教材德育价值以“传道”

“道非文不著,文非道不生”,“文以载道”。随着时代的变迁,虽然“文”和“道”的内涵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文以载道”依然能非常准确地指出文学作品中的德育价值,这就为语文教学充分发挥育人功能提供了一个大大的便利。

《论语》是儒家育人的宝典,其承载了儒家学派在培育优秀人才精神品格方面的“道”,虽然随时代发展,其德育价值产生了一些变化,但是其育人方面和当今社会是有一致的地方,特别是语文教材所选取的一些篇目能够和这个时代产生共鸣。正所谓“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在《<论语>选读》的教学中,不仅要“授业”“解惑”,而且要“传道”,因此,教师在钻研教材时要深挖出文中的“道”,即充分挖掘其中的德育材料,“因文明道,因道悟文”,有的放矢地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从而使之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论语》中字字珠玑,句句箴言,意蕴深刻,有很高的德育价值,有助于语文教学与德育的有机结合,如讲授《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时,可通过“知其不可而为之”这样的话题让学生充分体会孔子的勇于担当社会责任的精神;讲解《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时,除了让学生从求知方面切身理解学习知识就应当有实事求是的态度外,还可让学生从“躬自厚而薄责于人”中懂得與人相处要懂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这是保持良好和谐的人际关系所不能缺少的原则;在《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一文中,孔子和弟子的讨论集中体现了孔子的“仁”的思想,引导学生从理解“什么是仁”、“怎样实现仁”、“实施仁的后果”中,学会如何自处和处世的道理,即要懂得“克己复礼”即克服一己之私遵循礼法和“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即对他人的关怀以及能够设身处地地体贴他人;学习《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一文中,让学生直面富贵与利益,通过了解孔子并非主张人们只要仁、义,不要利、欲,体会任何人得到富贵安逸必须通过正当的手段和途径去获取,否则宁守清贫而不去享受富贵。由此可见,《<论语>选读》篇目中的传统伦理道德思想内涵在今天仍有其不可低估的价值,与社会主义新时期的道德标准要求相印证,这正是体现了教材文本本身的德育价值。

二、通过审美教育挖掘学生情感触发点来进行德育渗透

作为语文教师,我们能够挖掘出教材中的德育素材,并能找准德育切入点,但在教学实践中,我们很容易落入空泛、枯燥地说教的俗套,这样就不能把德育工作做到学生的心坎里去,自然达不到语文教书育人的效果。

针对这种情况,《高中语文新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教学提出了审美教育的要求,即文学艺术的欣赏和创作或科学技术的创造发明的过程中都贯串着审美追求。审美教育是学生德育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谈审美之前,我们首先要理解“美是什么”。“美是事物促进和谐发展的客观属性与功能激发出来的主观感受”,审美实际上是人们对一切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在教学的过程中,高中语文教师明确语文课程中“美”的标准,善于引导学生进行学习,让学生在文章的启发下联系自己的生活感情经历,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即“对善良事物的钦佩感情和对邪恶势力的不可容忍的态度”(苏霍姆林斯基语),从而挖掘出学生的情感触发点,把握德育的契机,培养学生真挚的情感,让学生自觉地接受思想道德教育。讲授《不义富且贵,于我如浮云》时,为了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义与富贵”的关系,我让学生联系实际生活列举一些事例来谈谈自己对“义与富贵”的看法,许多学生批判了黑心商家利用“瘦肉精”“三聚氰胺”奶粉、“苏丹红”辣椒酱等牟取利益的行为,在谈看法过程中,学生无不表现出对这种行为的痛恨,而此时可抓住这个契机,让学生深刻地领悟对待财富要取之有道的道理。

在语文课堂中进行审美教育,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在领悟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倾吐自己内心的感受,相互启发,从学生审美过程中寻找情感触发点,让学生与作者产生共鸣,在潜移默化中受到课文思想感情的熏陶和感染,这样就能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效果。

三、在作文教学中环环相扣,把德育渗透到学生心底

高考作文评分标准一直是强调作品的思想内容、立意,即要求做到思想健康、立意深刻,高考改卷的老师一般都是将作品的立意、思想作为打分高低的最重要的标准,可见作品思想健康、立意深刻的重要性。所以,不管从高考的角度还是从塑造学生心灵的角度,在作文教学中渗透德育都是非常重要的。

在讲授《<论语>选读》时,不管是深挖其中的德育价值还是引导学生通过审美领悟其中的道理,都是学生接收德育的过程。而对于这部分教材文本的学习,不能仅仅停留在学生接收这个层面,还要检验学生在学习这部分课文过程中接收德育渗透的效果,所以必须让学生写作文。作文是学生输出的过程,一进一出,是最能体现德育成果的。因此,在写作中,学生有话要说、有事可写、有情可抒、有议可发,再加上教师的点拨,这样对学生是一次很好的思想教育,无形中引导他们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培养高尚的审美情趣,充分发挥作文教学的特殊功能。

传统教育派的代表霍尔巴特认为:教学如果没有进行德育教育,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德育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这就说在教学中应该既教书又育人。这二者是统一的相辅相成的。因此,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德育渗透,对正处于成长和心理高速发育期的高中阶段学生来说,在当前更有其深远的现实意义,这是塑造他们健康的人格,培养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的重要手段。

猜你喜欢

论语育人高中语文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使命与担当:福建省高中语文名师“整本书阅读与研讨”专题研讨
普通高中文化育人的思考与实践
高中语文跨媒介阅读内容的确定
浅析高中语文作文教学的实用性和创新性
悦人亦育人 冬季里的音乐绽放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