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如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2018-05-14黄华仙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水泥路开放性思维能力

黄华仙

一、引言

知识经济时代的来临,呼唤创新人才的培养,创新人才的培养,呼唤创新的教育。中央教科所所长阎立教授曾说过:“创新教育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 。他的论述包括两个要义:1.创新教育培养的是中小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2.创新教育是基础教育。作为基础教育的小学教育担负着为培养具有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新型人才打基础的重任。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唤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二、挖掘创新因素

要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首先应当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深入地挖掘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做到源于教材,宽于教材。例如,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六册中的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例1为:“每盒彩色笔有24支,13盒共有多少支?”,教材中的计算方法是将13分解成3+10,分别列式计算3盒和10盒的支数,最后写成一个竖式。表面上看,这只是教会学生计算乘数是两位数的笔算乘法,深入挖掘可以看出这里面隐藏着培养学生发散思维能力的因素。实质上,学生利用旧知识来计算24×13的方法很多,教学时,可先提出一个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你准备怎样计算24×13,看谁想的方法多。这样,学生应用旧知识就可能会想到:24×13=24×(5+8)=24×5+24×8,24×13=24×(3+10)=24×3+24×10,24×13=(4×6)×13=13×4×6……,在学生思维得到充分展示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发现怎样用竖式计算乘法24×13。这样教学,就把教材背后隐藏的创新因素挖掘出来了,十分有利于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

三、设计开放性问题

教学中的开放性问题,是针对传统数学中封建问题提出的。开放性问题的开放性主要表现为问题的开放、问题答案的开放和解题策略的开放。精心设计开放性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自主探索解决问题,有利于培养学生思维的创新性。

(一)问题的开放

给出不确定问题的题目,让学生补充好问题再练习。老师给出条件:一个圆形花坛外面围着一圈1米宽的水泥路,水泥外圈的周长是18.84米。学生依据已有的知识经验,可能会补上跟花坛有关的问题,如求花坛的半径、周长、面积,也可能会补上跟水泥路有关的问题,如水泥路的面积、内圈周长,也可能补上求水泥路与花坛的面积差。让学生根据条件多面考虑问题,培养了多角度探索研究的思维习惯。

(二)问题答案的开放。

主要是指同一个问题有不同的答案。例如,学完比的基本性质后,可以设计这样的填空题:4:6=():()。这个题目的答案不唯一,各个答案之间存在着潜在的规律,比较灵活,具有开放性,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三)解题策略的开放性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同的个体对同一问题有不同的体验,形成不同的思路。例如10/17,12/19,15/23,60/101这四个数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起來。解决问题可以采用以下不同的策略①化成分母相同,再比较大小;②化成分子相同,再比较大小;③化成小数,再比较大小;④根据分数的意义比较大小,所以这四个数从大到小排列是:15/23>12/19>60/101>10/17。对于这些比较方法,教师不能在学生面前肯定哪一种最好,要尊重学生的兴趣、想法,不要强求一律,应让学生能依靠自己的思维方式,尽可能地发挥其潜能。因为有些解题方法看似简单,但他的思维难度往往比较大,教师应根据不同的解法及学生的知识能力作出有弹性的评价。

四、加强思维训练

一个人的创新思维能力与他的思维能力是紧密相关的。一个人的思维能力差,他的创新思维能力必然差。因为创新思维是人类思维的高级形态,所以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必须加强思维训练。

五、设计开拓式课堂教学

“向40分钟要效率”这是每一个教育工作者喊得最响亮的口号,可见,课堂教学对学生的重要性,如同走路有了一双好鞋,登高山有了一根手杖,如何给学生这双好鞋和这根手杖呢?我们教师在这片领土里辛苦探索,在新课程与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紧密结合教学改革实际,大胆尝试,勇于创新,不断开拓 ,逐步创建了适合自己的“目标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课堂教学模式。

(一)讲授引动

主题激活,全体发展。教师讲授以创造思维来激活学生,并引发为创新能力。要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课堂教学中,教师要给学生提供独立活动的空间,让每个学生都有参与活动的机会,在活动中都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天地,能表现自我、认识自我、发展自我。要克服定势思维,培养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习惯,“授人于鱼,不知授人于渔”。教师要教给学生思考问题的方法。如果我们的学生对所学知识不会应用,把自己禁锢在知识的圈套里,那就是永远谈不上培养创造性思维。要克服定势思维,就必须灵活运用知识,平时养成多角度问题的习惯和方式。

(二)学法发动

坚持寓学法于教学过程中,为了保持和提高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积极性,教师应及时捕捉有用信息,对学生表现进行适度的鼓励性评价,以此激励每个学生的参与积极性。

(三)学以致用

引导学生创造性的解决问题,在运用中深化理解,在理解中掌握运用。这样教学,抽象的运算获得了经验的支持,具体的经验也经过一番梳理和提炼,上升为理论上的简便运算。

六、创设开放的教学环境

心理学研究表明:教学环境与学生学习有着必然的联系。这里的教学环境主要指心理环境和教学情境。只有在民主、愉悦的课堂气氛下,学生的学习才会热情高涨,对课堂教育参与积极性也会高。可见,创设民主和谐的心理环境和自主参与的教学情境,是学生主动创新的前提。

七、结论

总之,在数学教学中,培养创新人才不只是一种机械的利用数学知识,来提高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及创新能力,更是一种崭新教育观念的形成,乃至趋向成熟。只有我们每位教育工作者大胆改革,勇于实践,才能实现教育的创新,才能培养出一代又一代的创新人才。

猜你喜欢

水泥路开放性思维能力
小学低年级构建开放性美术教学的实践研究
周明扬
城市的地下有什么
例析三类开放性问题的解法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基于开放性历史教学的学生独立探究品格之培养
一条蚯蚓在水泥路面上蠕动
水泥路的面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