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金公司自购产品难保出色 基民投资需三思后行
2018-05-14王骅
王骅
根据三季报披露的数据,基金公司参与自购的非货币基金共有801只,其中今年以来参与自购的基金达300只,净申购金额合计35.74亿元。
基金公司自购的原因主要有两点:首先是营销的需要,即通过自购基金,与基金持有人共担风险,为基金投研能力增信,以吸引投资者购买基金或者减少基金赎回行为。从今年的情况看,在市场下滑时,投资者出于获利了结的目的,基金赎回压力增大,此时基金管理公司自购旗下基金的主要目的在于稳定基金份额。
其次是在市场低迷时期用于基金发行,例如创金合信参与自购了今年成立的多只股票型基金,自购份额均在500万份左右。自购是基金管理人自掏腰包实现利益捆绑的营销模式,但是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真的是净值增长的有力保障吗?
“自购”基金整体优势不明显
整体来看,今年以来普通股票型基金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20.22%和-19.36%,而参与自购的普通股票型和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分别为-19.03%和-19.36%,自购与非自购基金业绩相差并不大。
例如基金公司自购份额达到5000万份的汇添富国企创新增长,今年以来业绩亏损幅度达29.10%;工银瑞信分别持有工银瑞信高端制造行业、工银瑞信互联网加2347万份和751万份,但是两只基金今年也分别亏损36.48%、32.51%。汇添富国企创新增长今年以来重点配置了新能源汽车、电商以及消费板块,但是随着市场巨震,相关主题上市公司的表现较差,新能源汽车指数今年跌幅一度超过40%;但是基金也开始改变思路,逐渐配置了大银行、保险等价值个股。
工银瑞信黄安乐管理的两只产品则长期重仓电子、计算机等成长板块,除去市场因素外,净值下跌也有基金经理长期以来对个股把握能力不佳,基金经理对股票的操作存在高买低卖的原因。比如工银瑞信互联网加今年二季度加仓的分众传媒和先导智能就出现了加仓后下跌的情况,先导智能持股数量增加了一倍,然而当季股价却下跌了20.93%;工银瑞信高端制造行业一季度大幅加仓了中兴通讯,加仓时点恰好处于美国制裁的前夕。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工银瑞信两只基金的自购规模也出现了大幅缩减,今年一季度工银瑞信高端制造行业的自购规模缩水了近1000万份,工银瑞信互联网加虽然自购规模不变,但是持有份额相比成立初减少了57.4%。
由于今年A股走势不佳,在泥沙俱下的市场环境中,自购基金对比其他基金没有优势也是可以理解的。但将时间拉长,自购基金也并未表现出明显优势,以2017年为例,去年普通股票型基金、偏股混合型基金的平均收益率分别为15.82%、14.12%。而普通股票型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为16.80%,偏股混合型的自购基金平均收益为12.20%,自购基金和非自购基金整体差距不大。另外,在2015至2017年震荡市中成立的自购基金,在今年的低迷行情下整体表现也不佳,平均跌幅为20.36%。
不可否认的是,基金公司内部自购旗下产品体现了对后市的看好以及对基金经理投管实力的认可和信任,这会在一定程度上激励甚至施压基金经理进一步做好业绩,而且公司资金的注入也会使得基金经理更加重视该产品的风控管理。但仅从自购行为或是自购金额上并不能真实体现出基金公司对后市的态度,更不能体现基金成立后基金经理的操作和收益水平。毕竟自购在前,如果整体策略和市场走势相悖,那么也很难获得较好的收益。
管理能力才是关注重点
近一年成立的多只爆款基金在营销时采用了自购的方式,例如中欧恒利三年定期开放混合型基金打出自购跟投的口号,中欧恒利基金经理曹名长自购金额为500万元。
具体说来,中欧恒利始终保持了相对稳健的投資策略,上半年在食品饮料、医药、电力等板块重点布局,并获得较好收益,虽然这些板块在三季度调整幅度较大,但是基金在三季度配置了宁波华翔等一些有竞争力有成长性的中小市值个股,在近期的反弹行情中表现不错。
但是,也有一些中小基金公司通过自购的方式成立基金,业绩却并不尽如人意,金信基金股东和基金经理等人员分别自购了金信价值精选500万份,但是基金成立以来已经亏损45.89%,金信价值精选的基金经理操作很灵活,上半年看好的新能源以及5G概念表现不佳,基金经理在三季度大幅换仓,三季报披露的重仓股全部为新进,且集中在白酒、保险中,白酒板块10月的大幅调整也使基金净值继续下挫。基金换手率高、持仓集中度高、操作风格激进,在公募基金中并不多见,但是择时择股能力并没有跟上,导致了基金收益率垫底。
基金自购体现了基金公司做强业绩的决心,是值得鼓励的行为。不过“自购”背后利用投资者跟风心理的营销策略也需要投资者擦亮眼睛,除了需要避开基金公司或者基金经理能力存在问题的情况,还要注意他们对自购基金是否采取了赎回行为,综合判断该基金的前景。
例如,英大领先回报的自购规模从年初的4562万份缩减至447万份,广发基金减少了旗下多只基金的自购规模,他们的赎回行为是出于对市场的判断还是公司经营的问题还不得而知,但是对于冲着“自购”购买基金的投资者来说,基金公司大规模赎回需要警惕。管理人持有份额在季报中披露,基金管理人的从业人员相关自购情况只能从基金半年报和年报中获知,时间跨度大,如果期间发生了自赎,投资者也很难第一时间了解。
因此对于基金公司自购,不妨看成一个噱头,买基金还是要从基金经理、投资策略等基金本身的要素进行分析。投资者在投资这类基金之前需要谨慎甄别,了解后市行情、管理人的投管实力以及所管产品的业绩等综合因素后,再做投资决策也为时不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