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定文化自信 开辟文化工作新征程
2018-05-14温玉梅
摘要:文化馆是重要的意识形态阵地、重要的文化宣传窗口以及重要的文艺创作中心。重庆市江津区文化馆始终牢记使命,坚定文化自信,坚持服务群众,坚持开拓创新,发挥示范引领作用,一切以人民为中心,创新工作思路与服务形式,精心打造精品节目与活动,受到社会各界广泛赞誉。
关键词:文化 自信 创新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兴盛”。这些立论高屋建瓴,为新时代公共文化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群文人应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文化自信,为公共文化事业发展贡献力量。笔者结合本职工作,有以下几点思考和体会。
一、坚定文化自信,加强思想政治建设
(一)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是做好文化工作的根本保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没有中华文化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一个民族的复兴需要强大的物质力量,也需要强大的精神力量”。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是长期而艰巨的伟大事业,伟大事业需要伟大精神,实现这个伟大事业,文化的作用不可替代。笔者认为,文化工作的开展首先要牢固树立“四个意识”,牢记职责使命,始终坚持正确的政治方向和舆论导向,弘扬主旋律,传播正能量。
(二)树立良好的文化形象是文化工作持續发展的灵魂
以前,文化人在广大群众心中是有普遍形象存在的,大多数时候被认为才华横溢、满腹经纶,但同时也伴随着桀骜不驯等注解。这个时候,统一思想、加强思想建设、树立良好文化形象尤为重要。近年来,重庆市江津区文化馆大力加强党建工作,从学习中提高党性认识,在活动中传播正能量。让党员同志以及全体干部职工在一次次实践中树立 “崇德善艺、乐于奉献”的新形象。崇德是思想指引,善艺是业务要求,乐于奉献是服务宗旨。在新形象目标的引领下,重庆市江津区文化馆年均讲座50余次。全区十大榜样人物曾维惠扎根基层工作20年;演出近千场无一安全事故的优秀音响师涂江;活到老、学到老,不断挑战自我的“年轻”的老演员邝达中……在这些优秀馆员的带动下,全馆形成了创先争优的积极工作氛围。2017年,全馆开展阵地培训55期,下乡演出51场,创新开展品牌志愿者服务“四个一”活动10次,个人志愿者文艺培训113次、演出470场、展览59场……累计服务群众30万人次。社会反响热烈,好评如潮。
二、坚定文化自信,坚持以人民为中心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谈到最多的是人民,说得最动情的也是人民,强调“以人民为中心,就是要把满足人民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文艺和文艺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把人民作为文艺表现的主体,把人民作为文艺审美的鉴赏家和评判者,把为人民服务作为文艺工作者的天职”。笔者认为,文艺节目创作、文化活动的开展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作品,聚焦时代主题,回应文化关切,引领文明风尚。
一是创作群众喜欢的作品。近年来,江津区文化馆坚持“深入人民、扎根人民”,把文化传播的触角深深植根在人民中间,汲取文化营养、探求文化内涵。创作出儿童文学作品《老屋的天井》《老唱片咖啡屋》《无声的爱》;根据真人真事改编,歌颂人民警察的情景音诗画《铁警柔情》《有事您说话》;追忆聂帅、弘扬聂帅精神的情景剧《三更灯火五更鸡,正是男儿立志时》;音乐小品《张嫂和李嫂》;发人深思的小品《盲》;音乐作品《江津米花香》《荔枝红妆塘河嫁》《你爱的人》等一大批有故事、有温度、有情怀的作品,展示了平凡生活中的勃勃生机,阐释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新时代的传承和发展,歌颂了人性中的真善美。
二是办群众想参与的活动。新时代老百姓对文化的需求已经发生改变,他们不光只是欣赏,而且更希望自己能表现,得到大家的赞赏。江津区文化馆举办活动更注重群众的参与性,为群众提供展示生活之美、健康之美、心灵之美的舞台。文化品牌活动——滨江之夏群众文化广场活动,今年已经走过20个年头,舞台变华美了,节目变精彩了,观众变多了,但永远不变的是每一场演员都是江津的普通百姓。持续20年本身就是成功,近两年观众更是达到年均8万人次。此外,江津区文化馆还开展了《中国新歌声》江津选拔赛重庆总决赛和《我要上春晚》系列比赛、家庭才艺比赛、手机摄影比赛、楹联比赛等参与性很高的活动。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和促进社会发展结合起来,引领群众养成科学、文明、健康的生活方式,提高他们的思想政治素养和科学文化素质。
三是创作群众满意的精品。对于文化馆而言,群众文艺创作是反映文化馆工作水准和检验艺术成果的重要内容,只有好的作品才能吸引、引导、启迪群众。习总书记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提出,“优秀作品并不拘于一格、不形于一态、不定于一尊……只要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传得开、留得下,为人民群众所喜爱,这就是优秀作品。”近年来,江津区文化馆业务干部扎根基层,潜心创作,佳绩频传,硕果累累。文学辅导干部曾维惠创作的作品《老屋的天井》《老唱片咖啡屋》《无声的爱》分别荣获2014年、2015年、2016年全国最高少儿图书奖之一——冰心儿童图书奖;小品《张嫂和李嫂》获得全国首届长江流域小戏小品大赛推荐剧目奖;小品《盲》获得重庆市第五届戏剧曲艺大赛一等奖、组织工作奖;参加“似水如歌·声动西南——川滇黔渝歌手邀请赛”获得美声组特等奖、民族组一等奖、通俗组二等奖;业务干部郑越获重庆市文化馆从业人员舞蹈、戏剧类两个一等奖等。
三、坚定文化自信,坚持开拓创新
江津区文化馆在学习了党的十九大报告之后,激发了责任担当,在新时代要拥有新思想,明确新任务,开拓新征程。创新是推动公共文化事业发展的动力。
一是创新发展思路。“11235”是江津区文化馆今年提出的未来5年的发展思路,内涵包括1个目标、1条馆训、2个工作重点、3支队伍、5个更加注重。1个目标即指 “争当全国优秀文化馆”;1条馆训是指“崇德善艺,乐于奉献”;2个工作重点是指“拥有国家级非遗,获得群星奖”;3支队伍是指“文艺创作人才中心、群文俱乐部、文化志愿者团队”;5个更加注重是指“更加注重学习,更加注重宣传,更加注重交流,更加注重创新,更加注重服务”。这个发展思路的制订为江津区文化馆未来5年工作的开展明确了方向。这既是工作的创新,更是创新的成果。
二是创新活动品牌。品牌文化活动是一个地区、一座城市广泛吸引群众参与的文化向心力。打造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活动品牌,是群众文化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近年来,江津区文化馆认真挖掘、整合本土文化资源,让已有的品牌提档升级。2017年,开展了第十届七夕东方爱情节活动。首次开通一班从北京到重庆的爱情专列,里面乘坐的是来自世界各地的99对情侣。活动生动地传递着江津的爱情文化,缅怀着拥有最美爱情的刘国江、徐朝清老人。另外,“石蟆清源宫庙会”“白沙抗战文化艺术节”“李市旱码头龙舟会”等品牌活动都在保持传统优势与特点的同时,进行了创新。始终坚持打造新颖、独具魅力的群文特色品牌。同时,开创了不少新品牌。开展了首届四面山国际“铁人三项”邀请赛、首届石门“腊八节”、首届骆来山山地自行车邀请赛等。这些品牌活动不断引领群众文化活动的蓬勃开展,在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有效地保护和传承了中华传统优秀文化,发挥了文化引领时代风尚、鼓舞人民前进、推动社会进步的积极作用。
三是创新服务模式。免费对外开放是文化馆的主要工作之一,随着时代发展,老百姓享受公共文化服务的机会越来越多,对服务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因此,服务意识与水平也必须提高,江津区文化馆要求职工用星级服务的意识和标准开展工作。按照不同岗位、不同层次的实际情况,统筹设计各类培训内容。有重点、有针对性地开展专题培训,让每一名员工明晰文化馆作为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服务大众”是必须承担的角色以及出色地担当起这一角色的标准和要求。同时,把“星级服务”标准纳入到单位年度绩效考核制度体系中,奖惩挂钩,确保培训成果切实落实到行动上、工作中,真正体现乐于奉献的服务宗旨,塑造文化馆良好的对外形象,更好地实现文化馆公共文化服务的社会功能。
党中央新的蓝图已经绘就,文化工作的新征程已经开始,我们一定要继续深入学习宣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坚定文化自信,牢记职责使命,着力创新创优,以更好的精神面貌、更好的文艺作品、更好的文化活动服务群众,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贡献力量。
(作者简介:温玉梅,女,本科,重庆市江津区文化馆,馆长,研究方向:群众文化)(责任编辑 刘冬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