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拨动学生情弦?激发语文兴趣

2018-05-14黄凯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课文情感语文

黄凯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语文教学要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我认为最佳切入点就在于加强对学生的情感导入。古人认为:“感人心者,莫先乎情”。武侠小说《神雕侠侣》中的李莫愁终身呤唱:“问世间情为何物?直教人生死相许”,可见情感的威力。《语文课程标准》总目标中也明确规定:“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念,有较丰富的积累,才能形成良好的语感”。现在的新教材入文因素更进一步增强,在教学中,让情感始終伴随学生的认知活动,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否则,老师讲得津津有味、口若悬河,学生却神情漠然,如同嚼蜡,以至对语言情理的感悟反应迟钝,最终成为法国作家阿尔贝·加缪《局外人》中的莫尔索:孤独、麻木,认为生活毫无意义,人生毫无价值;对生活的一切漠然置之,活得百无聊赖,死得糊里糊涂。因此,老师在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带着情感的魅力,发挥语言训练和形象感染的双重功能走进课文,充分感悟课文中的“情”与“理”,激起学生情感共鸣,从而达到对学生人格的塑造,文化的传承,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一、朗读传情,激发情感

朗读是学习语文的传统方法,也是传情达意的极好手段,它是视觉、听觉、情感与思维的全方位投入,它通过各种技巧产生节奏和旋律,使人们体验到优美的韵味,把握流动的气脉,它要求我们能将无声文字化为有声的语言,把文字符号还原为作者所要表达的真情实感。要达到这个目的,要求学生必须认真体悟文意、揣摩语调、交流感受,寻找最佳的表达文章感情的情绪,真情投入,把蕴藏于课文中的情感通过朗读表达出来,使人或凝神静思、心驰神往;或荡气回肠、潸然泪下;或豪气干云、一往无前。这样,才能使学生激起感情涟漪,准确把握课文内容,读出情感,读出品位。

激发学生情感要指导学生在课文中寻找动情的因素。《背影》一文中的父子深情,特别是要让学生体会父亲“上”要孝敬老人,要将丧事尽量做得体面些,“下”要在子女面前做一个有用的人,而家境又日趋衰落,这家人今后怎么办?许多的困难摆在他的面前。使他无可奈何,心烦不已,这些又向谁诉说?在这种情况下,仍要送我,还拖着肥胖的身体给我买橘子,而我却对父亲不太理解,教师让学生一边读一边细心体会,把作者思想感渐渐地转化为学的情感、心与心沟通、情与情相融,学生在浓浓的情感中,受到形象的感染,自然的领悟到了语言的内涵,对课文的理解也就会更加深入一个层次。

罗曼·罗兰说:“要播撒阳光到别人心中,总得自己先有”。朗读传情,教师范读时要充分地表达课文的情感。喜则声高气扬、怒则声疾气足、忧则声低气缓、爱则声柔气顺。但要注意的是,教师的读,也只能是一种交流,要给学生讲清你的理解,允许学生有不同的理解,不同的朗读。

二、披文入情,感悟情理

文章不是无情物,作者更是至情至性的人,每篇课文都有明确的思想内涵,也就是作者要表达的情理。如何使学生感受情理呢?就需要教师引导学生体验课文。就好像我们将一幼儿带入一座花园,如果只对他说一句:去看吧,那是花!作为幼儿他能有多少收获呢?如果我们引导他:观察它的花色、花形,花蕊,作为陪衬的绿叶,再闻闻花香,再比比与其它花的异同,再想想它的作用,再由此产生一些联想,让思维扩散……这朵花的美丽就具体形象得多了,就不再是茫然、抽象的美了。语文教学中,如果不作这样的导引,学生就会对课文的理解感到无处下手。

教师还要引导学生感悟课文主旨。如果一个学生只凭着教师的讲解,是很难感悟到课文的深刻内涵,我们还要在教学中积极引导学生对所读的课文学会思考、评价、梳理、归纳,以加强对课文的情感沟通,如读《孔乙己》对孔乙己形象产生的根源我们固然可以归纳到科举的毒害,人情的凉薄,我们还应看到孔乙己自身的弱点——好喝懒做,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很好地理解:“哀其不幸,怒其不争”的底蕴。又如,读《岳阳楼记》中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时,不仅要学生为士大夫忧国忧民的历史责任感和社会良知所震憾.更要让学生的精神境界随之升化。通过这些思考和评价,它不仅调动了学生思维的积极性,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学生可以感悟到作品中的情境,真切地体会到课文中情与理的关系,与作者进行情感交流,从而受到强烈的感染和熏陶。

三、创设情境,体验情趣

教材所选课文,都和学生生活有一定的距离,学生往往不易体验到其中的情趣,这就要求我们发挥想象,活化语言,创设情境,再现课文内容。作为教师首先必须把自身的情感融入课文的境界,深入感受领悟,从而取得二者的和谐一致,进而在教学中运用生动的语言,配以恰当的表情、手式创设某种特定的情境,来激发学生的情感,让学生产生如见其人、如闻其声、如临其境的感受。例如,有一位教师在教《左忠毅公轶事》一文时,自己首先进入角色,对史可法探监的场面进行艺术性描述,绘其形,摹其声,左公“面额焦烂”、“筋骨尽脱”、乃“奋臂拔眦,目光如炬”,大骂:“庸奴!……汝复轻身而昧大义,天下事谁可柱者!”并“摸地上刑械,作投击势”。讲到此处,左光斗那轻己身,重国事的凛然正气,使学生感动不已,禁不住热泪纵横,学生的心灵受到极大的震憾。这样,当激昂或悲痛的感情在教室里弥漫开来的时候,学生情操必将得到陶冶而渐趋纯真,对课文知识点的掌握也能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苏霍姆林斯基说:“只有当情感的血液在知识这个活的机体中欢腾地流动的时候,知识才能成为信念,成为学生主观世界的一部分”。语文教师要善于拨动学生的情弦,激发学生的强烈兴趣,沟通学生的情感体验,产生强烈的情感效应,才能更好达到获取知识,陶冶性情、塑造人格,传承文明,开拓创新。

猜你喜欢

课文情感语文
情感
台上
端午节的来历
背课文
主题素材阅读之“情感”篇
我的语文书
语文知识连连看
语文妙脆角
语文知识连连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