补齐“四基”短板 需从五方面发力
2018-05-14乔标
乔标
核心基础零部件、关键基础材料、先进基础工艺和产业技术基础(简称“四基”)等工业基础能力,决定了一个国家和地区制造业的整体素质和核心竞争力。经过多年努力,我国工业基础能力建设取得了积极进展,但与建设制造强国的客观要求相比,工业基础不牢的局面依然没有根本改观。加快补齐工业基础短板,是促进制造业提质增效升级的有效途径,是打造制造业竞争新优势的重要举措,也是建设制造强国的核心任务。
由于历史欠账多、技术积累不够,我国不少工业基础产品的质量、可靠性、稳定性和使用寿命不高,导致整机产品经济成本高、安全性差。比如,我国通用零部件产品寿命一般为国外同类产品寿命的 30%-60%,模具产品使用寿命一般较国外先进水平低30%-50%。由此导致的后果是,同样型号的高端数控装备,即便是国外价格高出国内3 倍以上,不少航空、汽车等行业企业仍愿意选择进口。
提升工业基础能力,不是政府安排少量引导资金、突破几项产品和工艺就能解决的。必须坚持多措并举、精准施策、多方发力,建立从顶层设计、政策扶持、技术攻关、示范应用、企业培育到人才培养的体系化推进机制。具体来说,要从以下五方面发力。
第一,发挥中央政府的统筹作用,强化顶层设计和制度安排。
在顶层设计上,明确亟需突破的重点领域,组织实施一批示范项目,推动整机、系统和基础零部件联合攻关;在传感器、发动机等基础领域,加快创建一批国家级制造业创新中心,提升行业共性技术供给能力。在政策扶持上,大幅增加中央财政对工业基础领域资金支持,撬动民间资本对工业基础领域技术研发的投入;制定支持“四基”发展的财税金融政策,出台工业基础产品政府采购办法,完善首台套、首批次应用风险补偿机制。
第二,发挥地方政府的枢纽作用,抓好示范项目实施和骨干企业培育。
在项目实施上,积极组织有条件的企业承担国家工业强基项目,推动基础材料、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战略合作,着力突破一批重点产品。在应用推广上,加强部、省合作,建设一批工业强基应用推广平台,探索上下游合作紧密、分工明确、利益共享的政产学研用一体化组织新模式,促进重点产品的推广应用。在企业培育上,制定“四基”领域专精特新“小巨人”企业培育标准,发展一批专注于“四基”细分领域的“隐形冠军”,打造 一批以“四基”为特色的优势产业集群。
第三,发挥企业的市场主体作用,积极承担技术攻关的重任。
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围绕《工业强基工程实施指南》确定的重点方向和产品,加大研发投入,攻克一批产业发展亟需的标志性产品,解决高端装备和重大工程瓶颈制约。引导相关企业积极参与重点产品“一条龙”应用计划,打通技术研发、工艺设计、材料应用、示范推广等环节,加快基础产品规模化应用步伐。借鉴日本大中小企业之间普遍存在的“下请制”,引导大企业与中小企业通过服务外包、订单生产、专业化分工等方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培育一批“配套专家”。
第四,发挥第三方机构的纽带作用,打通技术研发和市场应用之间的“峡谷”。
支持行业协会等第三方机构发挥贴近企业、熟悉行业的优势,促成基础材料企业、零部件企业与整机企业的战略合作,开展基础领域产业共性技术、高端技术、前瞻性技术的攻关。整合产业链上下游、地方产业集群等优势资源,搭建工业“四基”产需对接服务平台,提供行业信息、科研、标准、检测、认证等多元化服务。密切关注行业运行态势,跟踪研判行业发展动向,加强行业监测预警分析,促进行业技术研讨与交流,为政府决策提供精准信息服务,积极营造工业强基的良好氛围。
第五,发挥科研院校的支撑作用,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和智力保障。
支持科研院校强化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定期发布重点产品 和技术发展路线图,牵头开展共性关键技术研究,为突破关键基础材料、核心基础零部件等的工程化、产业化瓶颈提供坚实的科技支撑。鼓励科研院校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 处置和收益管理改革,深化校企合作,加速科研成果转移转化。 引导科研院所强化职业教育和技能培训,面向企業需求培育一批高层次、急需紧缺专业技术人才和技术技能人才,为夯实工业基础提供智力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