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探讨史料教学的有效性

2018-05-14王涛

学校教育研究 2018年5期
关键词:丞相史料学科

王涛

所谓史料教学是指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指导学生对相应的史料进行分析处理,从而使学生能够从史料中获取相应的历史信息的一种教学模式。史料是人们认识和了解历史的基础,是历史教学做到言之有据的前提。在历史课程的改革中,史料教学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可以说几乎每一节课都有史料教学的环节。本人就史料教学的有效性谈一点粗浅的体会。

一、史料教学能够再现历史场景,有助于学生更好的理解和认识历史教材内容

历史教材由于篇幅有限,呈现给学生的往往只有一些历史结论,只有少部分的教学重点和难点有史料的解释,可以说几乎所有的重要史实都没有完整的交代和讲述清楚。但历史讲究论从史出,史从证来,离开了史料,历史知识就成了无本之木。史料就是证据,没有证据的结论往往没有说服力,不易理解,不容易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这种情况就需要老师提供相应的史料来帮助学生理解。例如在讲高中历史教材岳麓版必修一第三课《古代政治制度的成熟》,说到皇权与相权的矛盾的时候,教材只是在小字说了一句:秦代的丞相作为中枢机构中最高行政长官,位高权重。并且第二课中说到,皇权至高无上,军国大权都操作在皇帝一人手中。皇权如此之大,相权为什么还会对其造成威胁,产生矛盾呢,学生们往往很难理解。这时候就需要教师提供一些相应的史料做补充了。

材料一:秦汉时期的丞相,权力就非常大,有“封驳谏争”之权,什么叫“封驳谏争”呢?皇帝的圣旨、草拟的政令,需要丞相的批准,如果丞相觉得不妥,那不批准,封起来,驳回去,把自己的意见写在后面,照我这个改,这和报社编辑审稿似的,有权修改或枪毙稿子。汉景帝想封其舅舅王信为侯,“请得与丞相计之”。而丞相周亚夫说:“高帝约‘非刘氏不得王,非有功不得侯,不如约,天下共击之。今信虽皇后兄,无功侯之,非约也”。丞相不同意,景帝也只好作罢。

材料二:秦汉的丞相地位非常高,皇帝跟丞相两个人春游,在外面碰上了,都要下车互相行礼,尤其是拜相的时候,宰相行礼,皇上不能不能大马金刀的搁那坐着,得起身还礼。宰相每次行完礼,皇上都要还礼。所以当时是君臣共治天下。

材料一反映秦汉丞相的权重,材料二反映其位高,其对皇权的威胁是显而易见的,所以以后的皇帝要想方设法的削弱相权。这些史料拓展了历史的知识,把学生带到了秦汉的历史时空中,能从深层次与历史进行对话,提高对历史的理解和认识,并从历史学习中获得成长所需要的智慧和力量,促进自己逻辑思维水平,认识能力的增强。

二、史料教学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教学的效率

中外几千年的历史丰富多彩,生动有趣,让人着迷。但我们的历史课却上的死气沉沉,令学生呼呼大睡。历史学科呈现无聊且无趣的特点。为什么会出现如此之大的反差呢?回顾我们的教学过程,就可以发现我们的历史课之所以不受学生欢迎,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我们给你学生提供的史料太过单一,他们早已审美疲劳,学生感觉无趣且无意,自然就没有学习的兴趣。

史料的种类是十分丰富的,除了一般常用的文字资料外,还有历史人物的画像,图片,地图,名胜古迹的照片,漫画,数据表格等。例如在分析文艺复兴的特点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以前的宗教画和拉斐尔的圣母画进行比较,然后让学生们畅所欲言,将历史课上成美术课,学生们的兴致一下子就提高了。甚至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常用的俗语及成语,故事都可以用作史料。

史料形式多样、内容丰富,学生能够通过观察、阅读、讨论,从中获得更多的有用的历史信息,感知历史人物的内心世界、了解历史事件的来龙去脉、全面认识和评价历史现象、深刻理解和抓住历史线索。通过史料让学习和理解史论、史观,减少了学生学习的难度,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增强学生学习历史学科的兴趣,提高历史教学的效果。

三、史料教学有助于师生把握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方向,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现行课标对于历史教学目标明确“在掌握基本历史知识的过程中,进一步提高阅读和通过多种途径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的方法。现在,高考的《历史考试说明》中已经明确指出:命题不拘泥于教科书,试题运用新材料,创设新情境,古今贯通,中外关联,把握历史发展的基本内涵。历史学科考查对基本历史知识的掌握程度,考查学科素养和学习潜力,注重考查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了紧跟课改和高考改革的步伐,我校积极探索、创新,创设了“问题引领,学案教学,合作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在历史学科史料教学的模式中。我们通过多媒体或学案展示史料和问题。同学们通过小组合作的方式,通过多种途径,多个视角去获取历史信息,理解历史信息,对问题进行直接的探索和研究,对历史信息进行分析、概括、归认、比较和综合,得出自己的答案。让学生自主地感受问题、发展问题、探究问题,为学生充分提供自由表达,质疑探究,讨论问题的机会,学生通过个人、小组或集体等多种解难释疑的尝试活动,实现知识的意义建构,从而达到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和探索精神。

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说史料》中说:“史料为史之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史料是历史教学和科研中最基本的要素,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歷史的结论不是武断的,也不是强加的,而是以充分的史料作为依据的。史料教学的目的就是希望学生在阅读史料的时候,能够产生学习探索的兴趣,在小组合作分析史料的过程中,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合作探究意识,最终实现在唯物史观指导下运用学科思维和学科方法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的提升。史料教学在高中教学中的运用越来越普遍,地位越来越稳固。对于史料教学的有效性,各位历史教师一定要有高度的认识,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准确充分的运用。

猜你喜欢

丞相史料学科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走马史料赠故里 川渝民间文艺添新篇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超学科”来啦
宰相和丞相不是一回事
丞相何故发笑
学生获奖及学科竞赛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
史料教学讨论征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