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养
2018-05-14梁实秋
梁实秋
一个人在发怒的时候,最难看。俗语说,“怒从心上起,恶向胆边生”,怒是心理的也是生理的一種变化。年少气盛,一言不合,怒气相加,但是许多年事已长的人,往往一样的暴躁。
盛怒之下,体内血球不知道要伤损多少,血压不知道要升高几许。而且血气沸腾之际,理智不大清醒,言行容易逾分,于人于己都不相宜。减少生气的次数便是修养的结果。修养的方法,说起来好难。一位哲学家这样说:“你因为一个人的无耻而愤怒的时候,要这样地问你自己:‘那个无耻的人能不在这世界存在么?那是不能的。不可能的事不必要求。”坏人不是不需要制裁,只是我们不必愤怒。如果非愤怒不可,也要控制那愤怒,使发而中节。
在电影院里,我们都常遇到一类不愉快的事。在你聚精会神地静坐着看电影的时候,会忽然觉得身下坐着的椅子颤动起来。如果下决心寻找震源,不久就可以发现,毛病大概是出在附近的一位先生的大腿上。他的足尖踏在前排椅撑上,绷足了劲,利用腿筋的弹性,很优游地在那里抖动。若说他是有意使前后左右两排座客不得安生,却也不然。全是陌生人无仇无恨,我们站在被害人的立场上看,这种行为只有一种解释,那便是他的意志过于集中,忘记旁边还有别人,换言之,便是“旁若无人”的态度。
“旁若无人”的境界表现在日常行为上者不只一端。例如欠伸,原是常事,“气乏则欠,体倦则伸”。但是在稠人广众之中,张开巨口,再加上伸胳臂伸腿,那样子就不免吓人。《礼记》:“侍坐于君子,君子欠伸,撰杖履,视日蚤莫,侍坐者请出矣。”对人伸胳臂张嘴,令人觉得你是在逐客,或是表示你自己不能管制你自己的肢体。
这一切“旁若无人”的表演毕竟还是偶然突发事件,经常令人困扰的乃是高声谈话。一个人大声说话,是本能;小声说话,是文明。大概文明程度愈高,说话愈不以声大见长。群居的习惯愈久,愈不容易存留“旁若无人”的幻觉。
彼此可以相安的那个距离,便是一套礼貌。我们是希望时常地提醒自己:这世界上除了自己还有别人,最好是把自己的大大小小的刺毛收敛一下,不必像孔雀开屏似的把自己的刺毛都尽量地伸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