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最早的“家训”
2018-05-14陈泰山
陈泰山
好家训能形成好的家风,对后世子孙立身处世、持家治业产生重大作用和积极影响。许多家训至今流传不息,成为一筆丰厚的文化遗产。
我国最早的有文字记载的家训是周公家训。周公,姓姬名旦,是周文王四子、周武王弟弟,西周初期杰出人物。自古有“治国安邦平天下,自有周公孔圣人”之说。周公一生的功绩被《尚书·大传》概括为:“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乐,七年致政成王。”他还是儒学的奠基人,被尊为“元圣”和儒学先驱。孔子倡导“克己复礼”,“礼”即为周公所创。
周成王亲政后,将鲁地封给周公之子伯禽。伯禽上任之初,周公写了《诫伯禽书》。原文是:“君子不施其亲,不使大臣怨乎不以。故旧无大故则不弃也,无求备于一人。君子力如牛,不与牛争力;走如马,不与马争走;智如士,不与士争智。德行广大而守以恭者荣;土地博裕而守以俭者安;禄位尊盛而守以卑者贵;人众兵强而守以畏者胜;聪明睿智而守以愚者益;博文多记而守以浅者广。去矣,其毋以鲁国骄士矣!”
他告诫儿子,德行广大者以谦恭的态度自处,便会得到荣耀。土地广阔富饶,用节俭的方式生活,便会永远平安;官高位尊而用卑微的方式自律,你便更显尊贵;兵多人众而用畏怯的心理坚守,你就必然胜利;聪明睿智而用愚陋的态度处世,你将获益良多;博闻强记而用肤浅自谦,你将见识更广。
他还告诫儿子说:“我是文王之子,武王之弟,成王的叔父,我的身份、地位也是足够尊贵了,然而我为了求得贤才,一饭三吐哺,一沐三握发,如此谦恭下士,还怕失去天下贤士。你到鲁国,不要以为自己是国君了,就怠慢了士人和民众。”也就是说周公听说贤才来了,宁可饭不吃、头不洗也要先见贤者,虽然这是夸张的说法,但也充分体现了周公礼贤下士的精神风貌,为后世所推崇。“周公吐哺,天下归心”是曹操在其《短歌行》中的诗句,显现了他要网罗天下英才的愿望,也体现了人才兴国、任人唯贤是个不老命题。
周公被后世称为人臣典范,任人唯贤,忠贞不渝。武王死后,成王继位。因成王尚未成年,周公怕天下动荡,便总揽朝政,以待成王长大后再交回权力。当时别有用心之人散布流言,说周公要篡位。周公摄政七年后,还政于成王,用事实回击流言蜚语,维护了自己“千古忠臣”的历史地位。还政后,他担心成王尚年轻,告诫成王:“为人父母的,创业需要花费长时间的努力,子孙骄奢淫逸,忘记了父母创业的艰辛,以至于家业毁败,做儿子的不可不谨慎啊!”
“自商汤到帝乙,无不慎重祭祀,修明德行,每个帝王没有违背天道的。到后来纣王继位,骄奢淫逸,不顾上天与百姓的愿望。他的百姓都认为他该杀。”他叮嘱成王修己敬德,戒骄奢淫逸,防止重蹈殷商失德亡国的覆辙。他对成王的教育,既包括治国安邦才能的培养,也包括个人品格的塑造。在周公的辅佐下,成王成长为一代明君。
“周公辅成王”被传为千古美谈。他摄政期间,提出了多方面根本性的典章制度,完善了宗法制度、分封制和井田制,确立了嫡长子继承制。这些制度的最大特色是以宗法血缘为纽带,把家族和国家融合在一起,把政治和伦理融合在一起,对中国封建社会产生了极大影响,为周朝八百年的统治奠定了基础。周公提出敬德保民、明德慎罚的统治思想和父慈子孝等伦理观念,奠定了华夏文明发展的基石,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基因和源头。
从先秦到明清,中国古代流传下来的家训可谓汗牛充栋。周公的家训被誉为中华第一家训,影响着后世治国与治家,是经典中的经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