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赤子之心守护绿色浙江
2018-05-14王俞楠甘辉
王俞楠 甘辉
“务实、严谨、爱较真”是同事、同行们对江波形象描述中提到最多的词。32年来,一直奔赴在绿色浙江建设一线工作上的他,用一步步的实地调查,一次次的技术培训,一项项的科研成果为全国东南沿海林业生态体系建设和科技进步作出了重要贡献。《学与术》中有云:“学也者,观察事物而发明真理也;术也者,取所发明之真理而致诸用者也。”江波便是林业科研道路上学术紧密结合的最佳典范。无论是1986年从浙江林学院林学专业毕业伊始,进入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工作的热血青年,还是后来获得国家科技二等奖等重大科技奖励,再到今天获得了“浙江省特级专家”成为全省乃至全国的知名专家,江波那颗用科技守护绿色的赤子之心一直未曾改变。
业精因功苦 拳拳志士心
多年来,江波一直致力于我省林业生态工程技术研究与推广工作。他带领课题组成员常年深入山村和林场,一干就是几个月。2001年开始进行公益林试点建设时,需要在全省23个试点县进行样地调查,有的县因为技术力量不足,野外调查难以进行,江波则带着团队成员亲自打样地、调查、取样,白天进行野外调查,晚上回来做内业。那段时间的江波一直扎根在基层,就在当地和基层的建设人员一起吃住,无论是夏日骄阳还是冬日寒风,不管是海拔多高的山地还是茂密的丛林,江波总是率先奔走在一线,用自己的知识和技术为当地解决困难。目前,江波带领的团队已为衢州、宁波、富阳、淳安、遂昌、莲都、磐安、仙居等30多个市、县(市、区)发布了公益林建设与效益公报,为政府加强公益林建设与管理提供了技术支撑。
舟山作为一座海岛,在15年前,当地的裸根苗成活率仅为30%—50%,这对舟山林业的发展无疑造成了巨大阻碍。为了提高各类苗木的存活率,解决苗木培育的困难,江波和他的团队决定尝试突破。在项目前期,团队一直在思考到底应从哪个方面下手突破这个难关,后来结合多年的实际经验,团队转化思路,在2001—2004年间,潜心研究阔叶树容器育苗技术,通过容器苗造林,极大地提高了造林成活率。2003年舟山采用容器苗的造林成活率达到85%以上。特别是在2003年、2004年的严重干旱条件下,由于采用容器苗造林,确保了一批重点工程造林质量项目的实施,4年内共培育各类容器苗8000多万株。在江波及其团队的共同努力下,仅那4年期间,浙江全省应用推广容器苗造林面积达21.6万亩,创造的直接经济效益达3200万元,新增利润1200多万元。
用科技守护浙江乃至东南沿海的绿色大地一直是江波的初心所在,项目所发挥的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支撑着他在科研攻关的道路上不断前行。2008年完成的“浙江省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研究与集成示范”项目创建了山地常绿阔叶林恢复、缓坡地生态经济型公益林经营等7组32类89个生态、经济、高效优化模式,3年间在浙江、福建等9省(市)累计推广13.96万公顷,并获得浙江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2013年,“森林食品种植环节质量安全生态控制技术体系的建立和应用”获得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獎,这一项目研创了森林食品种植环节质量安全生态控制技术体系,提出等高护坡绿篱、生物缓冲带等5种坡地水土流失生物控制技术;构建香榧—桃—黄芩、柿—茶等20种生态复合栽培技术模式,构建森林食品质量安全控制技术体系,建立2个专利产品生产企业,营建9大类27个试验示范林基地2442.8公顷。
江波的默默耕耘、潜心科研,换来了累累硕果,也越来越得到业内同行、专家和领导的认可。2018年4月,浙江省科学技术奖励大会在浙江省人民大会堂召开,江波被授予“浙江省特级专家”荣誉称号。这是除了两院院士之外,代表着浙江最高学术水平的称号。32年来,相继主持或主要参加完成国家、部省等科研项目共计36项,在研究方案设计、试验样地的数据观测到全省各地的林业生态状况专题调研等,无不倾注着江波的心血和汗水。
面对荣誉,江波总是笑着说:“我的向往和追求一直没有变,就是扎扎实实地当好一名林业科技工作者。”在江波的办公桌上,科研计划任务排的满满的,他主要承担着森林生态定位监测网络研究、沿海防护林和高效水源林构建技术研究、珍贵彩色森林营建技术研究、城乡平原绿化功能一体化技术研究以及省院重大合作项目“浙江林业现代化评价及发展研究”5个在研项目,为绿化美化浙江大地,作出更大的贡献。
当好领头雁 济济人才出
“这么多年来的科研工作不是我一个人能够完成的,也不是项目组几个人能够完成的,还有很多人,包括基层县市的林业工作者,他们也花了很多的心血,给予了我们很多支持,成绩是整个团队共同取得的。”这是江波常记在心里、挂在嘴边的话。这个不擅言谈的人,面对所取得的成绩,总是念着一起奋斗的团队成员们,“他们做出来的成绩,无论是成果表达还是论文署名,就应该把他们放在第一位,这样才能形成和谐集体,增强凝聚力。”
2017年7月23日,由江波负责,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作为牵头单位创建的浙江省重点科技创新团队“森林生态科技创新团队”顺利通过由浙江省科技厅组织的专家组验收。该团队经浙江省科技厅批复于2012年正式组建。团队成员来自浙江农林科研院所、高校、基层林技部门及相关企业等20多家单位。作为单位的行政领导,繁忙的行政管理工作和大量的科研任务,这些年对于江波来说几乎没有节假日、休息日,了解江波的人都知道他工作起来是一个“拼命三郎”,并且还是一个典型的“夜猫子”,常常为了工作通宵达旦。“每次有科研项目的时候,江院长总是最累、最辛苦的那一个。”院里的袁位高、朱锦茹两位资深研究员说道,“对江院长而言,项目集中攻关的阶段,赶工作进度那是家常便饭,有时候深夜实在太困了,就合衣办公桌前打个盹,休息一两个小时后洗把脸,抖擞抖擞精神,继续工作。”
在江波的带动下,团队成员精诚协作,相互支持,相互砥砺,一有时间就自觉地泡在试验基地和实验室里。“东南部区域森林生态体系快速构建技术”这个获得了2010年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的项目,整整花费了江波和他的团队15年时间。这个项目最大的困难是没有前人的经验可以借鉴,如在工厂化容器苗方面,为了更好地完成研究目标,江波带队赴加拿大学习国外的技术,借鉴他们培育针叶树的经验。为了抓住这个来之不易的机会,把有限的时间最大化利用起来,在出发前江波就带领着整个团队进行了相关知识的补充学习,后面效果很好。“把基础准备工作做好、做扎实、做在前面,后面才会水到渠成、事半功倍,科研工作更是如此。”江波在与青年科技人员分享科技工作体会时总会说道。
在团队全体成员的努力下,1人入选国家百千万人才工程,4人获得国务院特殊津贴、浙江省有突出贡献中青年专家、中国林业青年科技奖,5人入选省151人才工程,晋升高级专业技术职务10人,培养博士、硕士53人,青年科技创新人才19人。在科技创新方面,承担国家级项目11项、省部级项目32项、横向项目62项,项目经费共8617万元。申请并建设“浙江杭州城市森林生态系统国家定位观测研究站”等国家级平台3个,“浙江省省级定位站监测网络”等省级平台2个。在知识产权方面,团队成员发表论文108篇,其中SCI33篇,获得发明专利、实用新型专利、软件著作权8项,颁布实施各类标准6项;获省部级奖励7项,其中梁希林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省科学技术奖一等奖各1项。此外,还带领团队在不同类型森林优化布局技术、重要水源区水源涵养林构建技术、生态公益林动态监测及服务功能评价技术等研究中取得了系列成果。
想要找江波,院里的人总会笑着说:“如果在办公室找不到江院长,肯定就在和同事们一起讨论课题、谋划林科院的发展。”江波的心里始终装着如何提升核心竞争力,尽快把浙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建成国内具有重要影响力的一流省级林科院。在他的带领下,科技人才培养、重大项目攻关、创新平台建设、实验林场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近几年省林科院发展很快,在支撑全省林业重大工程和破解关键技术难题方面,发言权、影响力、社会地位愈加突出,成为林业转型升级、美丽大花园建设和乡村振兴发展中离不开的一支重要科技支撑力量。”省林业厅厅长林云举在2018年4月份考察省林业科学研究院时肯定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