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农业起源
2018-05-14刘璐
刘璐
我国农业起源在世界范围内算是较早期的国家之一,而最早的农业的产生要追溯到太古时代,那时的农业基本状况还没有文字的记载。中国古代农业的发展依靠的是劳动人民不断地进行实践与创造,而不是在长期世代相传中被神化了的“神仙英雄”所为,同时,中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还受到各方面因素的综合影响,都值得我们进行更深层次的探讨。
一、中国古代农业起源与社会分工
人类社会的第一次分工是指农业与畜牧业的分工,在这之前的原始社会发展时期,人们的农业方式大多以采集以及渔猎为主。在这过程之中,人们逐渐开始对一些植物进行耕作并开始饲养一些家畜,从而产生了种植业与畜牧业的早期农业形式。人类社会的第二次分工是指农业与手工业的分工,随着中国古代社会生产力的进一步发展,在我国古代农业中出现了更加实用的金属工具,并且逐渐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这使得一直依附于农业发展的手工业逐渐从农业中分离出来,形成了一个独立的生产部门。人类社会的第三次分工是指商业與农业、手工业的分工,在前两次的社会分工之后,推动了我国商品之间的交换更加密切频繁,促进了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商人在这个时期逐渐产生,并且在社会上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结构,即商业。
中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与人类社会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联系密切,中国作为在人类历史上最早产生农业经济的国家之一,与世界其他民族一样在早期社会经历了人类历史上的三次大分工,正是通过这三次大分工奠定了中国古代早期农业的基本雏形,它促进了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推动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形态的不断转变与前进,促使我国的农业、手工业、商业相互均衡发展,使得我国的社会经济结构不断完善,进而促进了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二、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生产特点
多元交汇是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时的生产特点之一,我国古代农业的起源中心并不是单一的,而是辐射性地向周边地区扩散。我国农业的产生和发展是不同地区区域之间同时或者先后产生的,并且根据不同地区的地域、气候等自然环境形成了多种不同的农业文化类型,呈现出了我国早期农业起源时的多元特征。根据我国古代的不同形式的农业文化类型,大致可以分为是游牧农业与农耕农业两大类,并且农耕农业也可以分为旱地以及水田农业。农耕以及游牧农业虽然在地域以及耕作形式上差距较大,但是两种农业形式相互影响相互联系,并且在我国的经济发展上相互依存。
精耕细作是我国古代农业起源时的另外一个生产特点,我国的农业耕作主要以秦岭淮河一线为分界,秦岭淮河以北主要以干旱的气候为主,属于暖温带气候类型,因此北方的耕作主要以栗黍等作物为主。而秦岭淮河以南气候较为湿润,年降雨量的较大,属于亚热带气候类型,因此南方的耕作主要以种植水稻等作物为主。在我国古代的农业耕作中,人们会根据不同的自然条件因地制宜来改善作物的生长环境,以此进一步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在耕作过程中,人们也逐渐发展起了灌溉、选种、肥土等耕作技术,进一步体现出了我国古代农业中的精耕细作的农业特色。
三、中国古代农业起源的科技发展
在我国农业的起源和发展过程中,离不开农业科技的逐渐进步与成熟,而我国古代的农业技术主要体现为两方面,一是农业生产工具的制作,二是农业耕作栽培方面。农具的生产制作主要是通过人们对一些自然资源的充分有效利用进行的,例如利用石头、木材等材料才制作一些石器和木质工具,并且随着社会生产的进一步发展,这些农业用具也不断的在进行提高。到后期,人们开始训化一些动物来辅助耕作,提高了我国古代农业的生产水平以及生产效率。
在农业的耕作栽培方面,人们开始观察天气以及四季的变化,充分利用不同的节气以及四季气候变化,并结合不同作物的生长属性与生长特征来进行耕作。并且农民开始对土壤进行了分类与处理,通过分析不同土质的颜色、质地以及肥沃程度来对土壤进行命名,提高了我国古代农业对土地土壤的利用率。并且在耕作技术中,人们还会关注农作物的耕作密度及耕作标准,通过对不同作物的合理有机混合耕作以提高土壤的肥力,节约更多的土地以进行生产。
总之,我国古代农业生产与发展的历史源远流长。随着农业科技以及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现阶段的农业生产方式已经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并且我国农业的起源与发展是多方面因素综合影响之下的结果,我们可以从多个角度进行剖析,深入了解我国古代农业的发展状况,在古代农业的发展中吸取积极有效的农业生产经验,从而对现代农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贡献作用。(作者单位为中共张家口市委党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