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互补关系
2018-05-14刘敏
刘敏
高职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逐步形成的重要阶段,在遇到困难、矛盾、冲突等困扰时,部分高职大学生会产生心理问题,这些心理问题会影响到他们的政治方向与思想水平,如何以不同的方式提升高职大学生的德育水平的问题凸显。高职院校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在本质上和最终目的上的一致性为两者的融合提供了可能性,而正确认识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关系是实现二者有机结合、共同发展的必要前提。
一、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一)思政教育的内涵
我国传统的思政教育属于广义上的“德育”,主要教育内容包括道德教育、政治教育、思想教育,以及法制教育、劳动教育、心理辅导等等。从狭义角度来说,思政教育即思想教育与政治教育。高职院校通过有目标、有计划的思政教学活动对学生的政治、思想、道德等方面进行影响,帮助学生培养良好的政治觉悟、道德水平与行为习惯。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我国高职院校当前的心理健康教育,一定程度上是根据大学生心理发展的规律与特点,运用各种心理教育的途径和方法,针对性地对大学生心理各层面进行教育与辅导,提高其心理素质,维护其心理健康。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一方面要提高学生的心理素质以助其学业有成,一方面要提升学生心理健康水平助其适应社会。高职院校的心理健康教育主要内容包括自我认知、环境适应、情绪调节、压力应对、学习指导、交往指导、恋爱指导、职业规划、心理健康维护等等。心理健康教育可以有效促进学生身心和谐发展,是我国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环节。
二、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关系的认识误区
(一)问题的简单混同
目前来看,大部分思政教育者和心理健康教育者都容易将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简单的混为一谈。这是典型的没有充分认识二者内涵和意义,从而导致心理问题思政化或思想问题心理化的例子。还有部分研究人员完全否认了传统思政教育模式,将学生的思想问题与心理问题完全混同,希望依靠心理健康教育带领整个思政教育事业的发展。
(二)内容的完全割裂
思政教育是以科学的政治理论和哲学思想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和道德等方面的教育,而心理健康教育则是运用心理学及教育学等学科的理论,对学生进行健康思维、情感和性格的教育。二者确实有着相当大的区别,这就导致了部分研究人员或教师对二者存在著完全割裂的看法。他们一般认为,既然现在思政教育和心理健康教育无论是历史起源、理论基础、课程体系、教学内容等方面都是不同的,那么二者间就没有任何联系与瓜葛,没有理由也没有必要将二者结合起来思考,更不用考虑将二者融合起来进行教育实施。
(三)教师角色的对冲
在当前的高职院校中,心理健康教师大约80%是从思政教育领域转行过来的。思政教师的角色是使用业已稳定的政治理念与道德评价标准教育学生向着正确的政治方向和道德水平提升。心理健康教师的角色更倾向于强调个人本位价值取向的重要性,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发挥自身潜能,不断完善人格。二者的侧重点不一,在实际解决学生出现的问题时,许多教师往往无法正确找出问题根源,无法界定到底是思想问题还是心理健康问题,导致教师角色发生对冲。
三、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互补关系
(一)问题的互补
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不同是我们应该确立的正确观点。但是二者交织现象多发,还存在着互相转化的可能性。一般来说思想问题与心理健康问题之间有互相重叠的部分,假如我们把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都比成线段,二者部分重合,但也有不重合的部分。重合的部分撇开不论,其不重合的部分客观的构成了互补关系。心理健康问题与思想问题之间的对应关系有多种,但无论如何,只有考虑二者的互补关系,认识和解决问题的思路才是全面的。
(二)目标的互补
思政教育与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一致的,对于学生,良好思想品德是健康心理的重要基础,而良好思想道德的建立同时需要学生具备健康的心理状态。二者相辅相成,最终是为学生的全面和健康发展服务的,即教育目标是互相补充的。
(三)方法的互补
思政教育注重群体影响,心理健康教育注重个人需求。二者之间在教育方法方面,值得互相借鉴,有助于提升教育效果。如:思政教育中的表扬与批评,可以与心理健康教育中的行为矫正技术互补,思政教育中的三观教育可以与心理咨询中的会谈技术互补,对解决学生的思想与行为问题更加有效。(作者单位为陕西国防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