墓室为家:神秘的埃及古墓族
2018-05-14
埃及南部卢克索有一个名为古尔纳的村庄,据称“每栋房子底下都有墓室,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区域之一”。村庄里生活着一群人,他们以古代法老王的千年墓室为家,吃在古墓,住在古墓。
世代相传古墓生活
古尔纳是埃及南部卢克索一个小村庄,位于尼罗河西岸,离大名鼎鼎的“国王谷”很近,也就几分钟“驴程”。
村民是贝都因游牧民族后裔。几个世纪以前,贝都因人游牧至这片沙漠地带,偶然发现了法老王的墓室,于是将其作为挡风遮阳的栖息地。随着时光流逝,越来越多的贝都因人在此定居,繁衍后代,逐渐发展成一个有着数百户人家的村落。村民称古代法老王的墓室为“岩石房”。他们一度以贩卖“自产”的文物为生,有些人更是制作赝品的行家里手。
2007年,为了更好地开展文物挖掘工作,埃及政府下令古尔纳村民搬迁。英国记者里夏尔松看到,村民穆罕默德·伊斯梅尔的“家”成了一堆废墟。他的“家”原本有两层,地下一层是原有墓室,地上一层则是加盖的房屋,共有860间房,对全家9口人来说,宽敞而舒服。
政府出资为搬迁村民建造“新古尔纳”。在只有两间卧室的新家,伊斯梅尔总觉得很局促,于是他每天去兄弟家,看看那片自己出生成长的地方。兄弟家就在伊斯梅尔老屋隔壁,尚未被推倒。
伊斯梅尔带领里夏尔松参观他“家”的地下一层,虽然埋在废墟下,但依然保存完好。几个房间小而平常。一边走,伊斯梅尔一边介绍,这间长方形的用作厨房,那间储藏室里养了几只鸭子。然后,眼前出现了一扇木门,门上挂着一把木锁,看起来有些年代了。伊斯梅尔推开门,打开灯,另外一个世界便显现出来。
庭院、门厅、走廊、大厅、壁龛——典型的法老墓室设计,仅走廊就长10米、高3米。大厅地面上散落着塑料袋、一个茶叶滤网和一把扫帚;墙面的石灰和精美图案早被破坏殆尽,裸露出坑坑洼洼的石灰石,有的地方一片漆黑,显然是被火或油灯所熏。
“我的祖父就住在这里。”伊斯梅尔说。他又指着筑有壁龛的墙说:“我想那可能是用砖砌起来的,后面有更多墓穴。”
亲身参与文物挖掘
“40具木乃伊、项链、金子……”伊斯梅尔兴奋地讲述着100多年前当地两兄弟找到宝藏的故事。
19世纪70年代,阿卜杜·拉苏尔家族兄弟俩在古尔纳村和哈特谢普塞特女王神庙之间发现一个墓穴,里面存放着40具木乃伊,还有大量黄金饰品。兄弟俩将宝藏雪藏起来,只将少数几件流向文物市场。但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数年后即1881年,宝藏的秘密大白于天下,震惊世界。那些木乃伊中包括古埃及历史上非常著名的第19王朝(公元前1300年-公元前1200年)的几位统治者:拉姆西斯一世、拉姆西斯二世和塞提一世。
伊斯梅尔对这兄弟俩佩服不已:“他们很聪明,没将发现告诉任何人。”他主动提出,带里夏尔松前往当年的挖宝现场参观。于是一行人顶着烈日出发,穿越一个山谷,爬上一段山坡,停在一个光滑的洞口。伊斯梅尔说,洞深10至12米,从洞底开始,通道两边纵向排布着墓穴。
“40具木乃伊,金子,所有这一切。”伊斯梅尔重复着。他张开双臂,咧嘴笑着说:“如果我能找到什么,我就发了!”
伊斯梅尔接着带领里夏尔松拜访阿卜杜·拉苏尔家族后裔马哈茂德,他是当年宝藏发现者之一的曾孙。这个家族似乎与宝藏有缘。马哈茂德的父亲13岁时亲历图坦卡蒙法老墓挖掘过程。
法老墓中的宝藏令世人垂涎不已。马哈茂德的父亲回忆说,1922年挖掘图坦卡蒙墓时,面对宝藏,就连挖掘工程的赞助人也无法保持君子风范,给自己“留了一些小物件”。
村民相助盗墓猖獗
古尔纳村东南约200米处有一座被损毁的拉姆西斯神庙。一辆辆从尼罗河东岸驶来的旅游大巴经过神庙,直接驶往“国王谷”。游客不去驻足一观的神庙,昭示着欧洲人掠夺文物的斑斑劣迹。
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拿破仑·波拿巴1798年用大炮轰开埃及国门,向欧洲人揭开了这个文明古国的神秘面纱。为满足欧洲社会对法老时期文物的渴望,寻宝者蜂拥而至探寻宝藏。
19世纪上半叶开始,盗墓活动日益猖獗。寻宝者几乎将底比斯古城(现为卢克索)翻了个底朝天。拉姆西斯神庙未能幸免于难,被洗劫一空,寻宝者运走了神庙内一切能搬动的文物。为纪念这一“伟大”事件,寻宝者还抹去石块上的雕刻,再刻上自己的名字。乔瓦尼·巴蒂斯塔·贝尔佐尼便是其中之一,“贝尔佐尼1816”永久地留在了“作案现场”。
贝尔佐尼的寻宝之旅收获颇丰。他将许多文物运往伦敦,其中包括塞提一世的雪花石棺。他开价2000英镑,想将石棺卖给大英博物馆,遭到拒绝。文物收藏家约翰·索恩1824年购下石棺。如今,这一石棺依然躺在索恩伦敦住所的地下室。贝尔佐尼最大的收获要数拉姆西斯二世半身像。当年,正是古尔纳村民的鼎力相助,贝尔佐尼才运走这一高2.7米、重逾7吨的雕像。
尽管盗墓活动猖獗,但埃及文物最高委员会上埃及南部地区负责人曼苏尔·布莱克说,“国王谷”及其附近地区至少还有600座古墓尚未发掘,古尔纳村的“每栋房子底下都有墓室,这是世界上最大的考古区域之一”。
埃及政府出于保护文物的考虑,多次要求居民从古尔纳旧村搬入古尔纳新村。据悉,古尔纳新村位于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地埃及底比斯古城及其墓地附近,始建于上世纪40年代,由埃及著名建筑师哈桑法赛1946年设计。历经6年修建而成的古尔纳新村,最初共有70所住房、3所学校和2个市场,此后又建了一座清真寺、一个剧场和一个游泳场,可谓功能齐全。
据村民们说,古尔纳新村修好后,一些从古墓区古尔纳旧村搬迁过来的居民,因不适应新的居住环境,又返回古墓区居住,因此一些房屋被闲置。
拉迪的房子位于古尔纳新村村口,家中共有10个房间,包括卧室、会客室等。院内简易洗涮池旁的热水器表明,他的这一传统住所并不缺乏现代生活元素。
与拉迪家一街之隔的是一座建筑宏伟的清真寺,可容纳全村人一起做礼拜。据清真寺的一位老者介绍,清真寺修建于上世纪60年代,内有风扇、电灯等设备。唯一不足的是建筑防潮功能不完善,由于地下水的缘故,寺内地面潮湿,造成一些墙根的土块松落。
由于修建时间较长,古尔纳新村的一些原有建筑遭遇了不同程度的损坏,有的甚至倒塌。拉迪的家也已经过多次整修,包括加固地基和粉刷墙面。
法赛设计的古尔纳新村因充满人文关怀和可持续发展理念,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纳入保护范围。2010年2日至3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官员与10余名来自世界各地的建筑专家在卢克索专门研讨新村的保护方案,计对新村进行全面保护。
根据这一保护项目,村里最初设计的一个工艺品市场将重新开放。长期以来,这个市场变成了当地村民购买化肥和种子等农产品的市场。此外,剧院也进行翻修,完工后将对游客开放。除修復和加固村落内的建筑外,还在新村建设一个以哈桑法赛命名的国际可持续建筑研究中心,以弘扬法赛建筑风格中的人文和可持续理念。
古尔纳新村约有居民2000人。随着人口增多,一些村民将原来的房屋推倒,建了砖混结构的小楼,使新村的传统特色面临威胁。
“这是一个好机会。”拉迪的姐姐苏海尔说。苏海尔目前是古墓区的导游,每年10月至12月是当地的旅游旺季,她的收入可观。“我们的生活会变得越来越好。”苏海尔说,“这里也会成为一个新的旅游景点”。(新华网2010.10.3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