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航天员揭秘:离开地球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2018-05-14

新传奇 2018年6期
关键词:景海鹏杨利伟刘洋

“神五”任务时,火箭在上升阶段意外出现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共振,持续了26秒。“我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几乎难以承受。”杨利伟回忆说。有评论说,26秒,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截至目前,有11名中国航天员被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授予“航天英雄”“英雄航天员”荣誉称号。记者近日采访了这些天地英雄,以一个个“数字”解码他们对太空的最深感触。

26秒共振

首飞意味着要用生命去探索许多未知的风险。杨利伟用常人难以企及的意志力挺过了来势汹汹的26秒低频共振考验。

“神五”任务时,火箭在上升阶段意外出现了8赫兹左右的低频振动,与人体内脏产生共振,持续了26秒。“我的五脏六腑似乎都要碎了,几乎难以承受。”首位造访太空的中国人杨利伟回忆说,他只有咬紧牙关:“坚持一下,再坚持一下!”

有评论说,26秒,是中国载人航天“首飞”征途上千难万阻的一个缩影,更见证了中国航天员英勇无畏、舍身为国的赤胆忠心。

凯旋后,杨利伟把这个意外情况及时反馈给了航天科技人员。经过技术攻关,从神舟六号飞船开始,低频共振问题就彻底解决了。

4个“筋斗”

“神六”任务共安排5天飞行,进入太空以后,费俊龙一直琢磨以什么样的形式让地面的科技人员和亲人、战友放心,以及怎样掌握在失重条件下身体姿态控制的技巧。思索再三,他大胆地在座椅上连做了4个“前滚翻”,后来才知道,这4个“筋斗”翻出3000里,这让地面科研人员紧张了好一阵。

“前滚翻”的成功,再次证明了飞船的姿态控制稳定性良好。

67公斤

在进入太空并驻留的航天员中有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他们在上天之后都会变瘦。美国航天局健康专家曾说宇航员们每次执行太空任务,体重平均都减轻5%左右。中国航天员中心在航天飞行后的体检中也发现,大多数航天员的体重会减轻2至3公斤。

聂海胜执行了“神六”和“神十”两次任务,他是中国首位以将军身份进入太空的航天员。为将航天生理功能始终保持在优良等级,将体重控制在67公斤的标准线上,他不仅从未间断过各项训练和体育训练,还要“管住嘴”,以至于女儿抱怨说“爸爸一回家,我就没好吃的了”。

17天/20年

曾执行“神七”任务的刘伯明向记者说起近期一次特殊训练。2017年8月,他与一名欧洲航天员被分为一组,在山东烟台附近海域圆满完成了为期17天的航天员海上救生训练。

刘伯明感慨地说,20年前我们要花费许多人力物力,派航天员去俄罗斯参加培训。如今,其他国家的航天员不约而同选择到中国接受培训,争相学习汉语。

3次飞天

作为中国首批航天员,景海鹏足够幸运。“神七”飞天,他与翟志刚、刘伯明漂亮地完成了首次太空出舱行走任务;“神九”飞天,身为指令长的他和刘旺、刘洋珠联璧合,让世界目睹了中国首次载人交会对接的精彩;2016年,再一次被任命为“神十一”航天员乘组指令长的他,和战友陈冬完成在太空驻留一个月的挑战。

几年前,接受媒体采访时,景海鹏说:“鲜花和掌声过后,我们一如既往投入战斗。”如今,景海鹏说:“我十分渴望再上一次太空、再当一次先锋、再打一次胜仗。”

近1500次

“神九”是中国航天员首次在太空真正意义上驾驶飞船,“驾驶员”刘旺进行了中国首次手控交会对接。

为了能够成功对接,刘旺进行了1500多次的对接训练,所以他的成功率能保持在百分之百。即使在没有参数辅助的情况下,他的操作精度不仅超出工程人員提出的要求,也胜过了自动交会对接的精度。

据了解,首次手控交会对接时,刘旺在最后关头发现飞船与地面模拟器训练情况不同的一幕,果断摒弃近1500次训练带来的惯性思维,准确判断太阳能帆板角度。他用时不到7分钟,一次成功打出“太空十环”,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完全独立掌握空间交会对接技术的国家。

15年换15天

张晓光曾经历“神五”到“神九”载人航天飞行乘组4次选拔,每一次都与出征太空失之交臂。直到2013年6月11的神舟十号,他用15年的拼搏换来了15天的飞行。“天上一天,地上一年。”他说,回顾15年追梦路上的坎坷,“战胜困难和挫折的过程是我们生活的主要部分。成功不仅属于胜利者,更属于从不放弃的人”。

神舟十号任务的最大亮点是首次太空授课,由张晓光承担摄像任务。他从最简单的摄像技巧学起,两个月下来,眼睛常常发酸发胀,摄像技术终于达到专业摄像师的水平。2013年6月20日10时06分,张晓光通过镜头,把太空授课的美妙场景传送到地面,从对授课本身的记录到对主讲人拍摄角度的选择,都处理得完美到位。

5分钟

2009年,中国第二批航天员选拔悄然启动。经过层层选拔,技能娴熟、个性开朗的刘洋与另一名女飞行员成为中国首批女航天员。还是飞行员的时候,刘洋觉得自己是离天空最近的人。迈入航天员队伍后她才知道,从天空到太空,还有太远太远的路。

训练的严酷超出她的想象,刘洋回忆第一次坐上转椅连续旋转5分钟时仍心有余悸,“那种突如其来的眩晕恶心,瞬间让我脸色苍白。训练结束后,我忍不住哭了”。但是对飞天的热爱和对机遇的珍惜,让她坚持下来,从8分钟到10分钟,再到挺过12分钟。2012年6月16日,她成为首位进入太空的中国女航天员。

“离地三尺不分男女。”刘洋自信地说,她已在紧张备战空间站工程任务,向真正的空间出舱发起挑战。

6000多万

王亚平在“神十”任务期间,为中国6000多万名中小学生进行了长约40分钟的太空授课。当地面课堂学生问到航天员在太空中有没有上下方位感时,王亚平不是简单回答,而是在聂海胜的帮助下用一套“杂技”动作解答同学们的疑惑:先是悬空横卧,紧跟着又倒立起来,然后介绍了天宫一号对上与下作出的方位定义。做完水表面张力实验后,王亚平笑着说:“如果诗仙李白在天宫里生活,大概就写不出‘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名句了,因为,失重环境下水不可能飞流直下。”

王亚平说:“这一次飞行任务让我圆了两个儿时的梦想,一个是飞天梦,一个是教师梦,而且是在天地间上的课。”

33天/38项

生于1978年的陈冬与生于1966年的景海鹏同样属“马”,在执行“神十一”任务时,两人一同“天马行空”33天。飞行期间,他们参与的实验多达38项,以至于顾不上吃饭。

当地面科研人员劝他们要注意休息,“小马”倔强回答:“我们不是来休息的,我们的愿望就是把所有科技人员的心血、汗水和智慧转化为最有效的数据带回去。”正如他所期待,这些成果已成为中国建设空间站的宝贵经验。

(中新社2018.1.12、央视新闻2018.1.23等)

猜你喜欢

景海鹏杨利伟刘洋
PD-1抑制剂联合仑伐替尼治疗晚期肝癌的疗效分析
航天英雄杨利伟
星际穿越,中国航天员太空自拍
杨利伟:飞越群星
刘洋作品
一人分饰三角
《飞得最高的中国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