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留法美女学霸话青春:留学要折腾不要享乐

2018-05-14李丹

留学 2018年6期
关键词:赵无极巴黎法国

李丹

“如果你年轻时有幸在巴黎生活过,那么巴黎将永远跟随着你。因为她是一场流动的盛宴。”

我们常说,三十而立。

30岁,在某种程度上,

象征着生命的第一个巅峰。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你是不是,也跟大多数人一样,

年少时,常会幻想,30岁的时候,自己会在干什么?

年长之后,又常常回忆,30岁的自己,是哪般模样?

那些早年奔赴国外读书,

如今已步入而立之年的留学生们,

他们,现在,过着怎样的生活?

又是否找到了自己的价值?

《留学后时代》为你带来,

留法美女学霸而立之年的故事。

2016年年底,30岁的张弦弛,做出了回国发展的决定。

自此—

闪光的铁塔,

地铁站的灯光和回音,

罗浮宫广场的大风,

塞纳河边似近却远的人声,

傍晚时分桥头上点点昏暗的灯光,

路边咖啡馆的小桌椅和灰色古典楼房的的窗台……

这些跟随了她12年之久的点点滴滴,便成为现在北京生活的张弦弛,经常会回忆起的巴黎时光。

这个年轻女孩是谁?

归国后的张弦弛,在中国国家画院工 作。

幽静复古的中式庭院,与之前塞纳河畔法国18世纪的古老欧式建筑,对比鲜明。

闲暇时间里,张弦弛经常会想起她在巴黎的时光,而中法电影节,正是其中浓墨重彩的一笔。

2016年7月30日,巴黎香榭丽舍大街上的著名文化地标—高蒙电影院,第六届中法电影节即将开幕。作为秘书长的张弦弛,正忙着协调开幕前的最后准备,这也是她最后一次参与中法电影节的组织工作。这一次,从台前到幕后,作为秘书长的她都事必躬亲,大至开幕式的整体策划,小到宣传册一字一句和椅背座签的放置。

此届电影节,中国国务院副总理刘延东和法国外交部长埃罗亲临开幕式剪彩。作为历史上首次有国家领导人出席的中国海外电影节,为中法文化交流写下了高光的一 刻。

谈到那晚的景象,张弦弛仿佛历历在目,“至今仍然想念电影节小组的小伙伴们。”

中法电影节不止是最成功的中国海外电影节,对于张弦弛的留学岁月还有着特别的含义。两年前的2014年5月12日,时值中法建交50周年,第四届中法电影节如期而至。也是在巴黎香榭丽舍大街高蒙影院的舞台上,张弦弛第二次站在聚光灯下,没有了一年前的紧张,落落大方地用流利标准的中法双语主持开幕式。

电影节法方发起人、法国百代电影集团总裁塞图先生向身边时任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主任的殷福先生点头赞叹,微笑地问道:“这个年轻的女孩是谁?”正是在那一年,留法9年的张弦弛开始了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工作的难忘时光。

“人的一生太短暂,寻找自己的使命却可能是一个漫长的过程。我渐渐发现,能够参与到一些不是为自己一个人的工作有多么美好。”回味起这些在国家文化传播与交流的宏大主题中个人所付出的点点滴滴,张弦弛觉得“为一个集体,一个国家的所做的事情,哪怕我能做好的只是一些微小的细节,也是特别让人有满足感的”“我想我是两种文化和两种语言间很好的传递者”。

无悔的青春:留学要折腾不要享乐

2016年夏天,随着电影节的落幕,张弦弛12年留法生活随之宣告结束。而已过去的那12年,悄无声息中也改变了张弦弛的人 生。

2005年3月19日,张弦弛永远记得这个日子。就在这一天,张弦弛抵达巴黎。张弦弛永远记得,自己满怀着对未来的憧憬,兴奋地抵达机场,和爸爸妈妈挥手告别独自过了安检后却忍不住哭起鼻子来……

结束预科课程之后,张弦弛先后在巴黎第五大学攻读语言学本科,在巴黎三大新索邦大学读研究生,并最终进入巴黎第三大学268博士院。

“其实出国以后面临的最大问题就是自律。在没有人监督你的状态,全靠自觉。我喜欢让自己进行不同的尝试,不仅仅是旅行,我希望自己能深入了解法国的生活。”张弦弛说。

学习之外,张弦弛的经历在留学生中格外出彩。她曾做过自己所在大学的校长夫人的中文老师,做过法国小朋友的babysitting,为法国国家移民办公室做公民培训翻译,在法国国家行政学院实习担任亚洲与大洋洲部助理,在巴黎语言学校进行中法文的教学,和朋友在巴黎创建国际文化艺术交流协会,与巴黎市政府合作举办中国哲学讲座和艺术沙龙……

早在2010年,读研究生期间的张弦弛,就成为了“网红”。她录制的9集实验教学视频“跟明明学法语”在网络上一炮而红,成为有史以来网络最具影响力的自制法语教学节目,国内的出版机构也很快跟进邀请她编写出版法语教材。

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的经历,则成为了张弦弛留学生涯的转折点。因为出色的实习表现,她成为了中心成立十几年来第一个以留学生身份签约CDI合同的雇员。

12年间,看似柔弱的张弦弛,却在万里之外的法国“折腾”出了不一般的动静。“刚进大学时,和法国同龄人相比,中国学生都显得像个大宝宝,留学让我加速成长,学会独立思考和承担。”

“很多機缘,都是在不经意间发生的。我很积极,但我不会刻意去追寻,做好自己就好。”提及这些经历,张弦弛如是说。

当被问到是否经历过挫折困难,她说:“当然,生活中肯定有过无助和委屈,但现在回想起来,更多的是善良友好的帮助。我的妈妈给我很大的影响,她总是看到人和事美好的那一面,让我懂得感恩。我很幸运遇见很多像天使一样的人。当然,跟家里通常也是报喜不报忧的。”

尽管12年来法国经济的衰退是个不争的事实,尽管在很多人眼里巴黎又破又老,但这座城市一切的美好和冲突都是她无比留恋的理由。“我和我的法国房东已经成为家人一般,rue du bac仿佛是我的第二个家。”提及这些美好,张弦弛的脸上,不时洋溢起超具感染力的笑容。

“这是一座包容的城市,不同国家、不同信仰、不同肤色的人在这里都能找到属于自己的一扇窗,一个屋顶,一种相对平等的生活方式。在巴黎住久了会有一种莫名的归属感。”张弦弛说。

爱国觉醒:用法语“吵架”也不愿“示弱”

出国之后更爱国,这是张弦弛最深刻的体验。

张弦弛告诉《留学》记者,人根源的身份性是很难改变的。“在国外,你被贴上的第一标签,就会是‘中国人。因此,跟中国的一切,都会引申到你的身上。在外面时,我常常会觉得我就代表了中国,我的一言一行会被扩大成为中国文化的体现,所以我会格外注意自己的言谈举止。”

2008年奥运会期间,尚在读大二的张弦弛,被卷入了一场国与国之间的纠纷。“奥运前夕,法国的媒体借西藏事件鼓动法国民众抵制北京奥运。巴黎市政府大楼悬挂出了藏独的旗帜,巴黎圣母院,也挂上了黑色的五个手铐的五环旗。连我们学校主楼大厅的一个小书店,也挂着五个黑色手铐的五环旗图片,我当时特别气愤,就去跟她理 论。”

尽管当时的法语程度还不足用来跟人“吵架”,但是张弦弛没有示弱,据理力争,最终使书店经理拿下黑色五环的图片。同时,张弦弛不厌其烦地回答法国同学的问题,向他们介绍西藏的历史,解释奥运会对中国百姓所意味着什么,又赋予了怎样的情感。之后,张弦弛作为文字宣传组成员参与了2008年巴黎共和国广场上的华人大集会,支持北京奥运,抗议西方媒体的不公报 道。

张弦弛说,看到从欧洲各地赶来的两万华人一起为祖国呐喊,心里有种说不出的感动。“5·12”汶川地震后,她又参与到华人募捐行动中去。“中国人,一到这种大的事情上,自己就觉醒了。”张弦弛说。

“那个时候,你会体会到熟悉对方的语言是强大的武器。只有理解了双方间文化的差异,才能更好地化解矛盾,真正的去沟通,去理解。”她说。

文化使者:高级的交谈需要更多“营养”

或许和学习语言学和跨文化有关,张弦弛对于“交流”,有着天生敏感的触觉。

“我觉得交流最重要的是用对方思考方式和习惯语言来说自己想要表达的东西。”张弦弛说,除此之外,恰当的肢体语言、沟通距离、交谈节奏都是需要注意的。“说话是一门艺术”,在国与国之间,文化与文化之间对话,更是一门艺术。

在张弦弛工作期间,每次主持或翻译结束,总有法国观众向她表示“祝贺”。“她们真的会拉着我的胳膊认真看着我的眼睛连连点头说‘祝贺你,你翻译得太好了!好像我完成了多么庞大的工作,这些小小的举动让我很感动。”

让张弦弛印象深刻的是,有一次在為时任法国国立吉美博物馆馆长吉耶斯先生翻译完致辞后,精通中文的巴黎塞奴奇亚洲艺术博物馆副馆长贝雷科先生跟她打趣道:“你翻译得很棒!吉耶斯先生曾是我的大学教授,说实话,他的课连我们也不能完全听 懂。”

“高级的交谈需要太多的营养作为基础,历史、社会、文学,艺术,情感关怀……”张弦弛说,她越进步就越发现自己的不足。

就在这种清醒的认知中,张弦弛不断成长。2015年4月的一个傍晚,“赵无极之夜”在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

作为此次活动的负责人,张弦弛就此与赵无极基金会艺术总监和赵无极夫人富朗索瓦斯·马凯结下了深厚的友谊,并在2016年2月在赵无极先生的故乡南通以策展人的身份参与了“浩渺行无极,春风归故里—赵无极版画展”,完成了赵无极先生的生前遗 愿。

赵无极先生的艺术和人生传奇也由此深深地感染了张弦弛,她在心中默默将研究和传播赵无极的艺术作为自己一个更为长久的课题。“通过赵无极的艺术,中法之间能够获得更加深刻和广泛的人文艺术交流,我希望自己能够成为之中的一座桥梁。”

迈过台阶:归国只是一个开始

2016年10月,回国前夕,张弦弛和她的先生,选择在巴黎塞纳河的游船上,举办了自己的婚礼。在父母和亲友的祝福中,她做出了人生最重要的决定,也完成了一场最温馨的告别。

如今,慢慢平复了心情的张弦弛,在位于北京紫竹桥的中国国家画院外事部工作。西三环边闹中取静、满是历史与文化味道的这处中式院落,让张弦弛多少找到了一些和美无处不在的巴黎的共通的感受。

归国一年多,对于张弦弛来讲,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变。“整个环境的改变,给我带来了巨大的冲突。生活、工作上都有很多不适,慢慢地对自己也开始不确定起来,我曾经无数次地想要回到巴黎,那段时间,自己很痛苦,给身边的人也带来很多痛苦。”回忆起刚归国的生活,现在的张弦弛依然有着很多感慨。

张弦弛说,她在不断重新了解自己的祖国,再次深度认知中国文化,重新思考从前在中外文化交流工作中遇到的问题。最近她又要随中国国家画院代表团重新回到巴黎中国文化中心举办《中国风格—中国国家画院水墨人物艺术展》,“这种感觉有点像回娘家!”她开玩笑道。

“偶尔还是会有不适感。”她坦言,“但这就是生活。当我真的迈过了那个台阶,我才真的意识到,巴黎这一站不是我的结束,而是一个开始。”

猜你喜欢

赵无极巴黎法国
巴黎之爱
莫奈《睡莲》[法国]
赵无极救恩师
赵无极救恩师
巴黎的每一个Moment都值得盛装
征战巴黎之路
赵无极版画展登陆故土
法国:短篇小说ATM机
法国浪漫之旅(二)
林风眠:慧眼识得“问题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