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城市留守儿童健康成长的思考

2018-05-14

中国共青团 2018年6期
关键词:监护陪伴儿童

留守儿童是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而出现的一个备受关注的社会群体。长久以来,针对留守儿童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农村留守儿童领域,对城市留守儿童并未有足够的重视。城市留守儿童是指那些父母双方或单方外出工作或学习半年以上,只能长期独自在家或由祖父辈隔代抚育、其他亲属或非亲属代为监护的居住在城市、城镇的18岁以下的未成年群体。该群体一定程度上存在沉迷网络、缺乏同情心、自我为中心、社交回避等问题,亟需政府、家庭、学校、社会各界关注和关心。

宁波市留守儿童的现状

团鄞州区委通过问卷调查、访谈等方式,以宁波市鄞州区的5所初中、10所小学为样本对城市留守儿童的生存状态开展专题调研。共发放973份问卷,男生比例为54%,女生比例为46%;13至15岁占比42%,10至12岁占比49%,9岁以下占比9%。其中符合城市留守儿童标准的有160人,占比16.5%。在城市留守儿童中,父母都不在身边的有120人,占75%;父母在但陪伴时长半小时以内的有20人,占12.5%。城市生活的复杂性,父母的长期缺位,城市留守儿童往往在心理上产生应激性的不适,严重的会导致心理畸形发展和行为失范。

大部分城市留守儿童的基本生活照料有保证,但内心情感交流匮乏,情感需求难以满足。青少年在个体发展过程中情感需求得到满足,他们会自然而然地发展起对心理健康起到保护作用的各种特征,反之,青少年非常容易在外界负面因素的影响下出现人格、心理和行为方式上的偏差。在问卷调查的“父母陪伴你的过程中与你的互动情况”问题中,25%的孩子表示“没有互动,只管自己玩手机”,65%的孩子表示“偶尔有互动,不多”。在“你觉得家境如何”问题中,56%的孩子觉得“家里条件较好,在吃穿行方面比较舒适”,35%的孩子觉得“家里条件尚可”,仅9%的孩子觉得“家里条件不太好,所以父母需要外出赚钱”。同时,对于父母是否该外出工作,88%的孩子表示愿意。个案访谈也体现这样的倾向,大部分的留守儿童表示愿意父母外出工作,但希望他们能经常回家。这些都反映出城市留守儿童家庭缺乏亲子沟通,孩子的情感需求难以满足。

外出父母在城市留守儿童成长中虽然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对子女重物质补偿轻情感交流。调查显示,58%的孩子父母陪伴的时间平均在0.5至2小时,7%的孩子陪伴时间在半小时以下,而平均陪伴时间达到2小时以上的孩子仅有35%。不仅是外出父母表示自己对子女的成长提供的帮助非常有限,即便是父母双方都在宁波工作,繁忙的工作也使得他们无过多精力对孩子进行关注,只能通过金钱和物质上的满足来对孩子进行补偿。在调查对象的家庭生活方面,83%的孩子跟父母住在一起,16%的孩子跟爷爷奶奶或外公外婆住在一起,个别孩子在自己的亲戚家住宿,甚至有个别孩子独自居住。在“平时陪伴你最多的是谁”一题中,仅有42%的孩子认为父母的陪伴时间是足够的。而大部分城市留守儿童的父母往往只关心孩子的身体健康、学习成绩等,对孩子的心理健康比较忽视,其他抚养人对儿童的情绪、情感变化不能及时察觉,或者并不重视。

城市留守儿童的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极易受到外界影响,儿童的自我中心意识明显。在“如果给你的父母打分,打多少分”(满分为10分)一题中,73%的孩子选择8-10分,24%的孩子选择6-8分,有3%选择6分以下。这表明,大部分孩子虽然和父母相处的时间并不多,但是对父母的孺慕之情很浓厚。但也有高达27%的孩子并不很认可父母,甚至有极小部分对父母很不满。针对“一般你选择什么方式度过课余时间”问题,高达63%选择上网或看电视,15%选择与同学或朋友出去玩,16%选择一个人呆在家里玩,仅有6%选择看书。值得担忧的是,在父母无暇顾及、其他监护人无法有效甄别的情况下,城市留守儿童易受城市不良娱乐文化和越軌行为的影响,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有的甚至走上犯罪的道路。在与学校具体沟通中发现,父母的“缺位”使留守儿童极易产生认识、价值取向的扭曲和偏离,存在缺乏理想、目标不明确、对集体活动参与性不高、爱攀比、缺乏爱心等问题的比例高于一般儿童。部分留守儿童行为习惯不良,主要表现在放任自流不服管教、违反校纪、小偷小摸、打架斗殴、抽烟喝酒、沉迷网络、结交不良朋友等。

宁波市城市留守儿童问题的成因

城市留守儿童的存在,主要是由我国经济转型所导致。

地区之间发展不平衡产生的结果。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地区之间发展并不均衡,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和更高的收入,人们会选择相对发达地区工作和定居。同时,为了实现自我上升,为家庭和孩子营造更好的物质环境,即使留在本土发展的人们也会拼命工作,从而一定程度上忽视孩子的教养。具体而言由以下几种情况,直接导致城市留守儿童的产生:一是父母虽然在身边,但忙于工作、应酬,常态化出差等原因导致无暇顾及孩子;二是为了谋求更好的发展,父母去国外或者其他城市工作,将孩子留在家乡;三是有些工作单位存在“上派下挂”工作要求,父母长期在外工作;四是父母离异产生“留守”,一般由祖辈看护。父母离异再加上“留守”对儿童的打击几乎是毁灭性的。

家庭教育缺失。父母异地工作,对儿童的教育管理时间明显不足,缺乏亲子沟通。调查发现,三分之一的父母能与孩子一周联系一次,半数以上的外出父母一个月、几个月才与孩子联系一次,有的甚至不联系。临时监护人主要包括祖辈、亲友和保姆等。由于溺爱和骄纵,导致留守儿童大多不能获得良好的家庭教育;亲友多数有自己的家庭,对其监护的留守儿童多数也不能给予全面、细致的教育。保姆等其他临时监护人仅能保证留守儿童衣食和安全的基本需求,心灵的沟通和家庭教育则无从谈起。

学校教育与社会关怀缺位。作为教育主阵地的学校没有注意到“城市留守儿童”这一特殊群体的存在,很少开设相应的心理课程。班主任的日常工作也非常繁重,很难有组织、有计划地对他们进行心理疏导、生存教育、安全教育和法制教育。更有甚者,部分老师会把“留守儿童”当作“问题儿童”和“双差生”来对待。社会各界对于城市留守儿童群体也鲜有关注,相关的政策、法规落实情况不理想而且缺乏可操作性。

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成长问题的思路与对策

城市留守儿童的教育问题,需要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各界合力解决。

政府重视并加大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工作的力度。建议政府建立相关的制度机制,加强城市留守儿童的权益保障。一是强化主导,注重制度创新。比如在儿童监护方面,建立困境儿童监护津贴制度;在完善困境儿童福利保障方面,探索困境儿童生活状况跟踪评估制度,整合建立全市学生儿童重大疾病和意外伤害保险制度,对监护干预状态儿童建立临时性生活保障制度;在鼓励支持社会参与方面,探索开展民办服务机构分类管理试点,允许民办服务机构依法依规开展困境儿童集中托养、康复训练等专业服务。二是相关部门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引起社会各界对城市留守儿童的关注,发挥志愿者、退休教师等的作用,共同寻求解决的办法和途径。三是依法维护儿童权益。发挥公检法等作用,探索建立城市“留守儿童”档案,确保侵权发生时能第一时间给予帮助。四是建立未成年人国家监护制度。加快出台未成年人保护意见,明确民政部门在未成年人监护干预中的主体地位,建立“以家庭监护为基础、社会监督为保障、国家监护为补充”的监护制度。五是筹建社会资助基金。发挥公益组织的力量,完善援助基金监督体系,规范基金筹措行为,为城市留守儿童提供社会帮助保障。

提高父母认知水平,强化监护人责任意识。家庭是孩子成长的第一所学校,亲子关系直接影响着儿童的人格发展、心理健康和学业成绩。对城市留守儿童而言,更渴望获得父母的关爱和支持。建议家长更多考虑孩子的身心发展,切实履行自己为人父、为人母的职责,做好子女的陪伴、引导和教育。倘若需要异地发展,家长应尽量把孩子带到工作所在地就读,做到处理事业和关心教育子女两不误。此外,对父母之外的监护人来说,要努力树立角色意识,真正担负起教养孩子的责任和义务,努力为其营造近似完整结构家庭的家庭氛围。

充分发挥学校教育的主阵地作用。学校应担负起解决城市留守儿童教育问题的重责。首先,建立健全留守儿童的专门档案和突发事件的应急机制,随时掌握他们身心变化的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教育和管理。其次,建議成立留守儿童专项小组,由学校主要领导为组长,各班级班主任和学校骨干教师为成员,将留守儿童关怀工作列入教师绩效考核范畴。再次,加强与家长的联系,通过家长会、家访、微信群联系等形式,与父母、临时监护人进行交流,掌握留守儿童的学习、生活、心理等方面的情况,对临时监护人进行教育和培训,建立监管制度,督促父母与留守儿童间定期通话联系。

建立完善社区对留守儿童的教育和监护体系。共青团组织可以发挥组织优势,联合其他群团部门,努力构建社区、学校、社会三位一体的城市留守儿童教育及监护体系。通过积极整合志愿者、专业社工为主体的服务团队,打造符合城市留守儿童特质的服务项目,强化思想引导和精神陪伴,全面、动态、细致地了解留守儿童的生活、学习和交友情况,及时掌握留守儿童的思想和行为倾向,并在发现问题之后及时采取联动措施,妥善处理。以鄞州为例,团区委打造“青少年护苗行动”“四点钟学校”等品牌项目,建立社区“留守儿童”托管中心,设立专职和义务管理员,并引导居民形成邻里互助的习惯,为城市留守儿童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和人文环境;打造青少年事务社工、社区和青年社会组织良性互动的青少年事务社会工作“三社联动”模式,有效整合各方资源,动员全社会力量为城市留守儿童的健康成长作出贡献。

猜你喜欢

监护陪伴儿童
陪伴
重症监护室多重耐药菌感染的临床医学监护研究
朱丽仙:用爱陪伴,一路成长
“陪伴”等十二则
意定监护:安享晚年的一种途径
陪伴
留守儿童
六一儿童
神奇的太阳
“六·一”——我们过年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