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机电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厂中校”培养模式研究
2018-05-14田桂芹
高等职业教育的目标是为生产、建设、管理和服务第一线培养高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是高职教育的显著特征。而高职“厂中校”培训基地是校企深度融合办学模式得到具体实施,是针对学生进行专业岗位技能培训与鉴定的实践教学单位,实训教学基础设施与工作状况直接反映学校的教学质量与教学水平,对于今后高职学生应用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具有重要价值和意义。
1当前校企合作办学模式现状
原来我国的职业技术类学院的培养模式是单纯由学校提供的职业教育,与社会的实际需求严重脱节,随着东北老工业基地的振兴,对机电行业技术人才的需求不断扩大,同时随着服务地方经济建设,我市多家企业如麦达斯铝业、利源铝业、元隆达磨具、吉林省机械装备制造有限公司等需要大量机电类各专业人才。如何利用新型具有特色的专业实习实训基地“厂中校”是促使专业快速发展,提高办学综合实力是我们每个高职教育工作者需要重视的问题。
2校企合作“厂中校”办学模式的实施
2.1具体实施思路
以前都是搞订单培养模式,注重的是教,实践教学与工作实际脱轨,实用性与针对性不突出。如今高职院校与企业深度合作,建立具有真实职业氛围“厂中校”校外实训基地,让学生在实训时深入企业一线,开展“顶岗”实训,实现与实际工作“零距离”对接。所以,在实施过程中采取“招生即招工、入校即入厂、校企联合培养”的办学模式。
2.2实施过程
2.2.1为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知行合一。本着“优势互补、资源共享、互惠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辽源职业技术学院机电工程系与吉林省机械装备制造有限责任公司原来是一家国有大型煤炭机械制造企业,于2005年起就有合作,但都只是参观了解,没有深度合作,从2012年起,针对机械制造与自动化专业学生,开展校企深度合作,初步形成了学院的设备与企业的设备资源共享建成有效的实习实训基地。
2.2.2实训前,为使学生深刻了解行业形势及保证生产实习安全、高效地进行,首先由企业安全负责人对学生进行了行业形势的分析和车间安全规范的培训再带领学生参观了企业车间,车间师傅在现场为学生们讲解机床的工作原理及机械零件加工图纸进行了工艺分析,校企双方将对机械零件的车削加工、零部件的装配调试等工艺进行现场教学与生产实践,学生加工的零部件产品经过教师的检验得到了肯定,并用于安装在煤矿机械设备上,使得学生的实训学习价值有了充分的发挥和提高。
3“厂中校”实训基地存在的价值
3.1一个新型有价值的实训基地“厂中校”不仅是学生受益,对于教师的实践能力培养也是至关重要的。一名合格的职校教师,应该横跨教师和工程师两个“行当”,既能做工程设计,又能做课程设计;既能做技术服务,又能做学生服务。这种特殊的“双师型”教师需要有特殊的成长路径。加大学校与企业之间人员互聘共用、双向挂职锻炼,把指导教师的企业实践和技术服务纳入教师考核并作为晋升专业技术职务的重要依据。
3.2“厂中校”校企合作模式是唯一一种以企业为办学主体的校企合作模式,企业为老师和学生提供真实的企业工作场所,共享企业先进设备资源和技术资源。学生在“厂中校”的教学条件下专业理论知识和实际操作技能都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时也能很快地熟悉企业中各个岗位的要求和操作流程。
4“厂中校”有待解决的问题
4.1目前我国高职院校专业教师对校企合作模式的认识不够,而且多数都没有在企业工作的经历,相当多的学校对做为校企合作的企业方提出为合作院校提供兼职老师要求,这无疑提高了企业的用工成本,影响企业方对校企合作积极性。做为在校学生其为企业服务的时间往往跟不上企业生产或服务的节奏变化,这些都影响了学校和企业的长效合作。
4.2一些参与校企合作的学生在工作中自我定位的心理准备不够,缺乏主动性责任心,不能按时完成生产任务,尤其是在实习期间应对问题所必须的沟通能力和协调各方面关系的能力欠缺,招来领导的批评和指责从而导致工作热情的不断缺失。
5 结语
随着近年来经济转型带来的用工需求的增加,高职院校如何顺应社会发展趋势,在注重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综合技能的同时,增强学生职业心理的历练,是各个高职院校面临的重要课题。通过对职业院校校企合作“厂中校”培养模式比较研究,可兼收并蓄、取长补短,采用了“教、学、做合一”的开放性教学模式,着力培养学生必备的操作技能和人文素质,彰显了职业教育的职业性、实践性、开放性,受到了学生的喜爱和普遍认可,也得到了教师的高度评价。
基金项目:吉林省职业教育与成人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职机电专业校企深度融合厂中校培养模式研究”(编号:2016ZCY186 ),主持人:田桂芹
(作者单位:吉林省辽源市辽源职業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