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育,四十年来“静悄悄”地改变你
2018-05-14郭漪
郭漪
在原上海市中小学德育研究协会副会长董念祖老师的教育生涯中,看过无数个教育案例,最近的,令他印象深刻,一直無法忘怀的,是一位高二学生的生涯规划,“经过学校的生涯教育,这位高中生把自己的人生规划到70岁,而且每个阶段都非常具体,比如高三成绩达到什么分数,进什么大学,大学后读什么样的研究生,什么年龄创业,成家,退休后如何安度晚年。”董老师觉得很欣慰,因为以往不少学业优秀的高中生,到了高三仍然对将来做什么,填报什么大学志愿很茫然,而经过了生涯教育,这种情况得到很大程度改善。
德育就是这样一点一滴,在每个人的花季悄悄地改变着你,董老师就是这样一个园丁。“我这一生是德育的一生。”在董念祖老师看来,上海德育过去四十年结出丰硕果实,同时也发生着许多变化,未来面临着新的挑战。
今年是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去年,上海和浙江率先开始了新高考改革,迈出了改革再出发的脚步。四十年来,上海在教育领域的改革从没有停止过,在德育方面也是如此,上海德育在全国来说有多个“率先”,而根据近日公布的《关于进一步深化本市高考综合改革试点工作的若干意见》,上海还将完善育人模式,优化高中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机制。
董念祖老师认为,这四十年以来,上海的德育工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粉碎“四人帮”以后到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整个国家拨乱反正,学校德育工作也在拨乱反正。董老师记得,当时刚刚粉碎“四人帮”,社会上犯罪率比较高,问题学生也不少,当时德育工作比较多的放在教育挽救方面,例如恢复了工读学校。挽救青少年,既要治标又要治本,一方面对青少年进行法制教育,另一方面要制定法律保护青少年。当时,上海率先制定了全国第一部青少年保护条例,其中有学校保护、家庭保护、社会保护等内容,在全国是开创性的。
第二个阶段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到上世纪末,是注重德育工作基本建设,不断完善政策法规的阶段,改变了长期以来德育工作无章可循无法可依的阶段。当时上海制定了《上海市中小学德育大纲》,在全国也是创新之举。
第三个阶段是从新世纪开始到现在。董老师认为是深化教育改革的阶段。在这将近20年时间里,爱国主义教育、民族精神教育、生命教育等在中小学全面起航。2004年3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的若干意见》的发表,对中小学德育工作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为了贯彻《若干意见》,市教委制定了《上海市学生民族精神教育指导纲要》和《上海市中小学生生命教育指导纲要》。上海还开展温馨教室建设,就是和谐校园建设。
把一生奉献给青少年德育事业的董老师,70多高龄还念念不忘未来青少年的身心健康,他时刻关注着德育工作的最新变化,比如,他一再对记者强调,如何在互联网+环境下让德育运行模式迅速发展,这是一个需要不断研究的课题。
此外,在新高考时代,高中生综合素质评价方案的出台,在董老师看来也是一个良好的发展势头。董老师觉得,在加强德育建设的路上,新高考改革无疑是迈出了一大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