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升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的策略研究
2018-05-14李军
李军
摘 要 近年来,我国经济管理逐渐完善,农业作为主要产业之一,其信息化管理质量十分重要。目前,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中,其间存在着很多方面的问题,不利于其管理水平的提高。为此,本文以当前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情况为参照,总结出信息化管理策略,通过加强农村基础建设以提高其管理信息化水平,促进我国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关键词 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水平;管理策略
1 前言
在当前信息化背景下,为了使农村经济发展适应新环境,我国农村经济管理体制发生了改革,逐渐开展管理信息化发展,然而,农村经济管理信息化仍处于发展中阶段,尚未建立完善的基础设施体系,导致其信息化水平较低,不利于农业的长远发展[1]。根据我国新农村建设的新目标,我国农业生产模式需要改革创新,提高农业生产力,为农业经济提供动力,同时辅以信息化手段进行管理,才能有效促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顺利落实。
2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现况
当前,我国已经进入信息时代,传统农业也开展了信息化发展,但我国农业主要以资源型农业为主,导致其信息化水平较低,使信息化管理未得到广泛的应用,无法使信息技术的作用充分发挥出来。从目前农业经济管理现况来看,其信息化管理存在很多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国很多农村地区虽然已经建立起信息化服务系统,但其中缺乏相应的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一些有关农业经济的信息,在实施信息化管理后由于未进行整合,使其权威性较低,无法与实时信息进行同步更新和共享,无法体现出来信息化管理的作用[2]。其次,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与信息化技术没有实现完美的融合,对于信息化管理的设备以及资金,政府投入力度不足,加之很多人员认为信息化管理成本过高,导致农村地区信息技术覆盖率较低,是信息化技术难以落实到实际管理工作中。最后,近年来,由于农村地区劳动力的流出,使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缺乏专业的人才,无法满足信息化管理工作的需求;另一方面,很多偏远地区,生活条件艰苦,导致很多专业人才流失,为农业经济信息化的发展带来了很大的阻碍,影响了农业经济信息管理的发展。
3 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策略
针对我国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现状,在其发展中,可以实施以下策略进行针对性管理,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促进其进一步发展。
3.1 完善农业经济管理的信息化配备
配备设施是信息化管理的基础,为了有效推广农业经济的信息化管理技术,相关部门要加大对信息化管理的投资力度,扶持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建设,使信息化设备配置完善。同时,还要制定完善的设备配置管理制度,在管理中规范操作,还可以利用市场竞争机制,引进国外先进设备以及信息化技术,使农业经济管理设备能够跟上经济发展的步伐,为其管理信息化发展带来积极的影响意义。
3.2 加强信息化管理人才建设
信息化人才是农业经济管理水平提高的前提,对人才缺乏问题,可以从以下两个方面着手解决。一方面可以加强信息化人才的培养力度,对信息化人才重视起来,以弥补人才缺乏的问题;另一方面,可以提高对专业人才的待遇,增加其就业福利,引入更多的专业人才前来就业,同时还能够减少信息化人才的流失,以满足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的需求。除此之外,在进行人才管理过程中,可以利用竞争机制,使工作人员认识到专业知识和技能的重要性,在工作中注重自我提高,从而全面提高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人才的整体素质和专业能力。
3.3 有效整合农业经济信息资源
对农村经济管理工作而言,完善信息化管理系统之前,必须要完成对农业信息的有效整合,对农业信息不断丰富,并保证其实时性、真实性以及完整性,从而为农业经济管理提供有效的内容。与此同时,在整合农业经济管理信息资源的同时,要根据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针对其不同类型信息的进展,及时发布相应的信息,使人们能够及时了解到农业发展的实际情况。在农业信息管理中,可以对其进行分类归档,以便于查看。
4 结语
总而言之,在农业经济发展中,其管理工作中逐渐融入信息化技术,为了使农业经济发展能够与时代发展同步,提高其信息化水平具有很大的必要性[3]。针对目前农业发展中,存在着人才缺乏、缺乏设施配备、信息资源整合不完善等问题,加强对农业经济信息化管理的重视度,对农业经济信息资源进行分类整合,保证其完整性和实时性,并增大对信息化人才以及信息化设备的投入力度,缓解人才缺乏以及设备不完善的情况,为农业经济管理信息化发展奠定基础,从而为我国农业发展提供持续性动力。
参考文献:
[1]贾铖, 夏春萍, 蔡轶. 我国农业信息化水平的区域评价与提升研究[J].南方农业学报, 2017, 48(8):1529-1536.
[2]王丘, 江激宇. 村镇社区治理信息化技术路径的创新与实践[J].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4, 23(5):16-20.
[3]宋之杰, 郝得全, 崔冬初. 河北省农业信息化水平的測算及发展趋势研究[J].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15, 38(4):13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