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启无人车新时代
2018-05-14楼程莉王强
楼程莉 王强
7月4日,第二届百度AI开发者大会上,百度联合金龙客车打造的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开启了无人驾驶量产新时代。可以看到,从概念到落地,从实验室到真实道路,从路测到商用量产,无人驾驶正在取得巨大的进步,这个行业正在实现“从零到一”的突破。
出行新模式:迎来无人车量产元年
纵览汽车发展史,无人驾驶汽车这一不懈的追求,在技术进步中正渐行渐近。今天,无人驾驶汽车已经在美国、中国、日本、瑞典和荷兰等多个国家的道路上开展测试,汽车未来将成为一个带着四个轮子的计算机。据美国布鲁金斯学会统计,2014-2017年,全球无人驾驶领域的投资总额超过了800亿美元。根据麦肯锡公司预测,到2025年,该领域将产生2000亿-1.9万亿美元的产值。
在无人驾驶汽车这个风口上,国外的特斯拉、宝马、奔驰、福特、通用和丰田,国内的一汽、比亚迪、北汽和长安等车企,以及谷歌、百度等科技公司,Uber、Lyft等共享汽车软件公司纷纷投入无人驾驶汽车研发。以百度Apollo为例,2018年7月4日,百度与金龙客车合作推出的全球首款L4级无人驾驶巴士“阿波龙”量产下线,成为无人驾驶汽车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与此同时,全球首发L4级量产无人驾驶物流车、由百度与新石器联合打造的“新石器AX1”也已经在常州、雄安率先实现落地试运营。可以看到,从物流小车到货运重卡,从乘用小巴到农机用车,百度Apollo赋能的多种车型正在更多样、更复杂的场景中实现应用落地,无人驾驶汽车正逐步走进我们的生活。
领跑新机遇:汽车产业有望赶超
无人驾驶对我国而言是难得的历史机遇。汽车诞生后的100多年来,我国从未有机会引领汽车产业的发展。但这一次无人驾驶技术引发的变革,有望助力我国在新一轮汽车产业格局重塑中实现跨越发展。
从供给端来看,当前我国汽车产业快速发展,汽车保有量近2亿辆,新车年消費量近3000万辆,已是全球最大汽车市场。而且,在无人驾驶汽车新时代,我国起步较早,具备了较为领先的技术实力和上路能力,部分领域与发达国家处于同一起跑线上。如,国内以百度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企业,凭借长期积累的人工智能、大数据和地图导航等技术优势,积极布局,开启了我国无人驾驶汽车的商业化之路。奇瑞、长安、一汽、比亚迪、北汽等整车企业,正通过Apollo平台合作研发,打造由中国自主无人驾驶技术为核心构建的新生态。这种快速创新的开放生态将有可能成为中国汽车工业未来3-5年内跳跃式赶超的跳板。
从需求端来看,无人驾驶汽车商业化进程恰逢我国消费升级浪潮,两者良性共振为智能消费打开市场空间。与此同时,我国的消费者对未来科技前景更为乐观。根据《2018福特趋势报告》数据,高达83%的中国消费者愿意接受无人驾驶,认可程度高于美国的50%与英国的45%。
产业新生态:开放平台实现共赢
在无人驾驶汽车的发展路径上,主要有封闭系统和开放平台两种模式。封闭系统是汽车产业长期以来的主要发展模式,其特点是以自研、技术采购或收购等方式开展研发,其典型代表为通用等传统车厂,包括以谷歌、苹果、Uber为代表的互联网科技厂商也选择了封闭系统的研发道路。开放平台则是一种全新的模式,它能够基于平台成员间的数据、技术共享,实现加速创新和持续共赢。
百度选择了开放平台发展无人驾驶汽车的路线,于2017年7月的首届AI开发者大会上正式发布了Apollo开放平台,这是全球范围内无人驾驶技术的第一次系统级开放。Apollo平台完整的技术架构包括云端服务平台、软件平台、参考硬件平台、参考车辆平台四大部分,全方位构建了能够实际运行的无人驾驶系统,并通过开放代码、开放能力和开放数据三种形式,逐步赋能开发者及生态合作伙伴,让每一位开发者平等便捷地获取智能驾驶能力。
自Apollo计划发布以来,Apollo开放平台迭代5次,开源22万行代码,获得1万多开发者推荐,使用Apollo的开发者遍布五大洲,包括宝马、奔驰、博世、大陆、比亚迪、北汽等在内的合作伙伴达到119家,并达成超过90个产品研发合作,已成为目前全球涵盖产业最为丰富、最为全面的无人驾驶生态。
面向量产,目前Apollo还可提供无人作业小车(Microcar)、自主泊车(Valet Parking)、自动接驳巴士(Minibus)、小度车载OS(Apollo IOV OS)四套无人驾驶量产解决方案,助力合作伙伴最快三个月即可打造属于自己的“阿波罗”。
众所周知,汽车工业复杂且技术壁垒高,无人驾驶所需要的知识和能力更为繁复。而基于开放的无人驾驶平台,生态中的企业间能够实现技术、数据共享和商业共赢,从而大幅加速行业创新。在开放生态中,所有参与者每一天行驶的道路,每一天测试的场景,都会以数据化的形式汇聚在一起,推动算法的不断迭代优化,进而再把无人驾驶的能力共享给参与各方,形成一个多方参与、共享升级的良性循环,从而大大加快创新的速度。根据兰德咨询公司的报告,无人驾驶车辆需要积累100亿公里的测试里程才能达到可靠的运营能力。这对任何一个厂商都是很难企及的目标,因为即使有100辆车日夜不停地跑,也需要225年才能有这样的数据。在百度开放的Apollo仿真引擎支持下,车辆可以实现日行百万公里的虚拟运行能力,形成一个快速迭代的闭环,大幅提高创新的效率。
开放的无人驾驶平台还能帮助无人驾驶更快实现产业价值。如美国创业公司AutonomouStuff的一位工程师借助百度Apollo平台,仅花了3天时间,便将一辆林肯MKZ打造成一辆循迹无人驾驶汽车,而以往至少需要一支50人团队,进行超过6个月研发才能实现。同时,加上开放平台整合带来的硬件成本的下降,无人驾驶汽车的普及可能会更快到来。
政策新挑战:做好创新加减法
无人驾驶技术日新月异,产业发展机遇稍纵即逝,而与国外相比,我国在无人驾驶汽车运营、保险等商业化部署所需的制度方面仍处于空白状态,亟须进一步加快相关法律法规的创新,让政策跟上技术创新的步伐。如在已有普通城市道路测试经验的基础上,允许无人驾驶汽车在高速公路开展测试,并在法规适应性研究、事故责任认定、无人驾驶汽车运营等方面加快制度调整步伐。同时,把信息安全作为无人驾驶法规的重要内容,重视无人驾驶技术发展过程中数据信息的保护和网络攻击的防范,推进无人驾驶信息和数据安全的核心竞争力建设。尽快全面梳理那些与新技术应用不相适应的政策,做好加减法,让政策创新成为产业发展的竞争力、成为新经济的生产力。
从概念到落地,无人驾驶汽车实现了“从零到一”的突破,作为带着四个轮子的计算机已然进入量产商用新时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