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安阳市民族民间舞蹈之《五鬼闹判》
2018-05-14杨晓帆
摘要:《五鬼闹判》是安阳市流传已久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钟馗捉鬼》。该舞分“文判”和“武判”两种,这一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动作和服装上。该舞蹈的特点是诙谐、幽默、轻快、惊险,从舞蹈的内容来看,两种形式表现的都是人民内心对邪恶势力的不满、憎恨、反抗和斗争。
关键词:安阳民间舞 《五鬼闹判》 表演形式风格特点
《五鬼闹判》是安阳市流传已久的一种民间舞蹈,又名《钟馗捉鬼》。该舞分“文判”和“武判”两种。“文判”分布在东郊大营一带,表演中多以一般的手势、走场为主要动作;“武判”流传于安阳南关、西关和安阳桥一带。南关的《五鬼闹判》形式内容比较丰富,其中有翻、滚、吊、打动作,技巧造型都具有浓郁的地方特色。
《五鬼闹判》的传统表演形式可在行進中演出,主要是据点表演,多为穿插、摆画面、变队形、定位和摆造型等。基本动作比较简单,但也可因人而异,加些翻、滚、吊、打的动作,在街头行进中表演,判子引路,五小鬼随行,可摆出蛇形、穿枝等队形。乐队有大笛、小笛、云锣(方言叮当)、笙、横笛、鼓等,紧随演员队伍边吹边打,乐手根据演员的表演可逐渐加快或放慢节奏,领舞者为判官,其他分别有头、二、三、四、五鬼,共六人参加表演。
整个演出可分为六个段落:第一段由判子领头引五鬼上场,绕场一周(打场)由判子“定鬼”,做四门斗定位,末鬼可以随意穿插做些滑稽的动作。第二段是“拴鬼”,判官用铁链拴住鬼的脖子绕场一周。第三段判子在变换队形、动作中示出印来(大亮印、小亮印),小鬼们纷纷嚎叫、退避,做些幽默滑稽的动作。第四段“小堆山”,表演逐渐进入高潮,几个小鬼叠加起来做造型。第五段“大堆山”,五个小鬼将判子架起来,五鬼闹判进入高潮。第六段“老虎大登山”,判子用铁链拴住五鬼堆成似虎的造型,绕场一周以示该舞蹈的表演达到了顶峰,随后由判子领众鬼绕场一周下场。这六段的表演顺序也可以由判子任意编排,可多可少,往往是根据场地或者时间的限制进行增减。
整个表演过程中,每一段分别由:“引鬼”“分鬼”“定鬼”“并鬼”“起鬼”“逼鬼”“劈鬼”等动作构成。造型有:“窝鬼”“小堆山”“大堆山”“老虎大登山”。队形变换有:“蛇形”“单穿枝”“双穿枝”“退枝”“插花”“过剑”等。在该舞蹈中,每个动作、队形都由“判”来指挥,衔接可多可少,时间也可长可短。
该舞蹈诙谐、幽默、轻快、惊险。如判子逼鬼时阴森森的面孔,小鬼惧怕而滑稽的动作,引鬼时小鬼轻盈的步伐,“大、小堆山”和“老虎大登山”时的惊险造型,充分表现了人们通过“鬼”的形象来反映和表达人世间不同的思想感情。
《五鬼闹判》这一民间舞蹈的风格特点主要表现在它的动作和服装上。如判官人物的服装:身着大红袍,佩玉带,在他的两肩衣内架有两块木板,将肩头的衣服撑起来,从而显得特别威风。在他的脊背衣内装有凸起的布垫又显得他前屈胸后罗锅,青面獠牙刻画出他丑陋、阴险、可怕的形象。再则,穿有这样的服装使得表演者做起动作来必须大而平稳,步伐轻而飘。又如众鬼的基本步伐,只是一个简单的小跑步,用前脚掌轻轻着地,双手配合步伐和谐地上下颤动,走起路来像夜间的“萤火虫”,捕捉不到又时刻围绕在你的身边,颇有“鬼灵”之感。概括成四句话就是:“滑稽小鬼阴森判,宁穿破衣不错扮,动作干净轻而飘,默默配合闹不乱”。
该舞叫《五鬼闹判》,但是又为何称《钟馗捉鬼》呢?名称不同解释也不同,按照《钟馗捉鬼》来说,要以“捉”字为重,在该舞的动作中有“逼鬼、定鬼、杀鬼、拴鬼”等,钟馗捉拿邪恶的鬼,以示正义与邪恶的斗争。
以《五鬼闹判》来说,要以“闹”字为重,该舞最后表演中又有五鬼架判、大堆山、小堆山等动作。无论是“闹”还是“捉”,从舞蹈的内容来看,两种形式表现的都是人民内心对邪恶势力的不满、憎恨、反抗和斗争。
按照当地习惯,《五鬼闹判》从正月初一至十六,白天或者晚上都可以演出,并且能与其他民间舞蹈在一起游行或者据点表演。该舞除了表现百姓对邪恶势力的憎恨以外,如今也多用来庆祝节日。
(作者简介:杨晓帆,女,本科,安阳市群众艺术馆,中级,研究方向:舞蹈编导)(责任编辑 刘月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