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二胡曲《江河水》的艺术魅力
2018-05-14梁培培
摘要:本文从二胡曲《江河水》的创作背景入手,探讨作品所表达的人性悲剧以及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音乐哲思。
关键词:二胡曲 《江河水》 艺术魅力
一、二胡曲《江河水》的创作背景
《江河水》原名《江儿水》,最初是辽南鼓吹笙管曲曲牌,是北方民间鼓吹乐庆典活动中经常使用的曲目。上世纪50年代,谷新善、王实路等人将其改编为双管曲《江河水》。1962年,黄海怀又将它移植为用二胡记谱演奏的二胡独奏曲。《江河水》讲述了一对原本过着幸福日子的新婚夫妇,丈夫被抓去做奴役,不幸被折磨致死,妻子独自在江边哭诉呐喊的故事。这首曲子反映的不光是一个女子的悲伤,更透露出一个时代的悲哀。这也正是《江河水》的研究价值所在,用小人物凸显大时代,引人深思。
二、作品用丰富的艺术语言表现出的人性悲剧魅力
艺术语言又称艺术语汇,实际上就是作品的外部表现形式。各个艺术门类在长期的艺术发展中,都形成了自身独特的艺术语言,音乐也不例外。音乐的语言主要包括有组织、常规性的旋律、节奏、和声、调式等,作曲家通常通过音符的有机组合、节奏的变化对比、旋律的流动变化来表现一首乐曲特有的情绪情感。当然,二胡的艺术语言就在于在此基础上又加入了独具音乐特色的各种技法,例如揉弦、运弓技巧、风格式的滑音等,来达到烘托气氛,凸显内涵的作用。
正是因为这些丰富的艺术语言才使《江河水》的悲剧特色更加突出。其旋律哀怨凄恻,最初源于当地的民歌《小寡妇上坟》,后称为《取江儿水》,是民家办丧事、“出殡”时鼓乐吹奏的哀乐。此外,黄海怀在移植过程中依旧延承了其悲剧性的特色,这也是这首曲子的最大特色。
三、二度创作赋予作品鲜活的生命力
本部分将以著名演奏家闵惠芬与宋飞的演奏版本为例,在对比分析艺术家精湛传神的音乐表现力中体会作品的魅力。
闵惠芬有“二胡皇后”的美誉,是刘天华再传弟子,生于1945年,正值抗战胜利之年。正是有了这段经历,才使得闵先生在1975年演奏《江河水》时,凭借高超技艺和走心的情感倾注将乐曲的情绪情感淋漓尽致地展现出来,令朱昌耀等大师拍案叫绝,叹为观止。宋飞1969年出生在二胡世家,享有“民乐皇后”的美誉。她演奏的《江河水》版本有别具一格的魅力。
两位大师在把握《江河水》的风格中既有共性也有个性。如在引子部分,闵先生在《江河水》引子的演奏中增添了她独有的技巧,将指、腕、肘、肩各个关节结合起来,这样放松自然地演绎,即使弓子的长短、速度有所变化,但在推、拉、换弓时那种哀伤仍然绵绵不断,二胡在悲鸣,人心也在荡漾。而宋飞大师在演奏时,更注重的是滑音,她在演奏滑音时快而干净,以渐弱的力度、淡淡的揉弦给人一种悠远的压抑感,扣人心弦。在乐曲第二段的处理中,宋飞在演奏时多加了四个小节,乐曲的情绪牵动着听众的情绪。这四个小节的延伸,也使乐曲情绪由刚闻噩耗的悲痛到嚎啕大哭后的欲哭无泪,再由若有所思到撕心裂肺,层层递进,给人留下了无限的想象空间。
四、以小人物反映大时代的音乐哲思
《江河水》表现的是一个失去丈夫后只能哭诉,悲愤却又对现实无能为力的弱女子形象。中国近代史是一部苦难史,无辜百姓在封建势力的压迫下发出无助的哀鸣和软弱的哭泣,这些都是《江河水》描绘的画面,对每一位听者来说,都是极大的震撼。
《江河水》表现的是社会底层劳苦人民对封建制度的无奈与控诉,在一遍遍地聆听曲子过后,也让笔者对人生有了新的思考,虽然无法亲身体会生活在腐朽统治下被压迫人民的疾苦,但也印证了个人命运与国家命运是息息相关的;国在人在,国亡人亡。作为新一代社会主义的建设者,我们有义务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中国梦而贡献自己最大的力量。
五、结语
《江河水》这首曲子是中华传统音乐名曲,演奏家以自己独特的见解赋予乐曲新的生命力和时代内涵。也正是因为有这些艺术家孜孜不倦的努力,才让我们的民族民间音乐发扬光大。在以后的二胡学习中,不能只是因为演奏曲子而演奏,而应站在宏观的角度去分析当时的时代背景,准确把握乐曲内涵,在学习借鉴演奏家不同的艺术表现力的基础上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逐步提高自身的艺术审美及二度创作能力。
参考文獻:
[1]陈启炎.《江河水》溯源[J].南国红豆,2009(11).
[2]王钇人.二胡曲《江河水》两种演奏版本比较研究[D].南京:南京艺术学院,2013.
[3]余佳乐.试论近代二胡作品中的悲情因素及表现方式[D].北京:中央音乐学院,2014.
[4]卡洛斯·查韦斯.音乐中的思想[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5]付建生,方立平.闵惠芬二胡艺术研究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作者简介:梁培培,女,硕士研究生,咸阳师范学院,讲师,研究方向:音乐基础理论与民族器乐)(责任编辑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