盐碱地鳗鱼(日本鳗)科学养殖模式及关键
2018-05-14臧日伟
臧日伟
摘 要 鳗鱼学名鳗鲡,营养价值高,有水中人参之称。在国内外享有盛名。近年来,鳗鱼行情持续走高,滋生了一大批养殖者投入鳗鱼养殖行业。常规养殖有工厂化养殖、流水养殖、土池养殖等。江苏苏北盐城地区水源充足且有广阔的盐碱地资源,为鳗鱼的养殖提供了有力条件。本文通过探究盐碱地鳗鱼科学养殖模式及关键技术,总结出一套适合本地养殖推广的鳗鱼技术及管理经验。
关键词 盐碱地;鳗鱼养殖、养殖管理;关键技术
1 黑仔管理
1.1 鳗苗下塘
1.1.1 代培表粗
为保障鳗苗成活率,鳗苗在代培场代培表粗至100-120P为宜,一般选择在5月份完成下塘。
1.1.2 前期准备
塘口进排水口封闭或进行改造,设置防逃屏障;塘底推平。
1.1.3 药塘
鳗苗下塘前10-15天,进行药塘工作。一般施用漂白粉25kg+敌百虫1kg/亩。
1.1.4 吊水试水
提前3-5天,取5-10条鳗鱼放置吊带内,悬挂在目标塘口内,无异常后方可进行下塘工作。
1.1.5 抽样
鳗苗下塘时需要抽样察看鳗苗尾数、活力、畸形比例等。
1.1.6 减少应激
鳗苗下塘水温差不要超过5度,否则容易造成应激。
1.1.7 注意巡查
下塘后,鱼会在塘边巡游,此时注意驱赶鸟,防鸟害。
1.2 黑仔管理
1.2.1 放养密度
母塘的放养密度以6000-7000尾/亩为宜。搭配适量花白鲢种,待分塘是可一并分到其他塘。
1.2.2 驯食
下塘后的黑仔对光线敏感,一般在夜间进行投饵驯化。可在晚上9点和凌晨2点进行投喂。投喂时间尽量延长,投喂量根据摄食情况酌情增加。每天向前提前、向后推迟各30分钟,逐渐改到白天,进行正常的母塘投喂。整个过程约需要7-10天。
1.2.3 黑仔投喂
驯化好的鳗鱼,长势迅猛,对蛋白营养需求较高,一般投喂黑仔料,投饵率5-8%为宜。一般投喂25-30天左右,便可进行分塘分筛工作。此时鱼整体规格约50-60P。同时,应注意清杀塘内红虫、水蛛等虫,否则会影响摄食,影响整批鱼养殖进度。清杀红虫水蛛可以采用药物清杀或物理诱捕控制等方法。
1.2.4 分级饲养
所谓分级饲养就是将鳗苗中较大规格的鳗鱼及时分筛出来,小规格鱼继续回塘养殖。待25-30天,再进行分筛工作。如此反复,直至最大限度将鱼分筛出。最后将母塘清塘、合并,在进行集中养殖。这操作对于整个鳗鱼养殖尤为重要。他直接影响到整批鳗鱼的长势及大小比例。所以养殖管理者及时抓好分塘时机尤为重要。分筛出去的鳗鱼,规格在20-40P之间,原则上密度在2000-2500尾/亩左右为宜。一般在当年长至5-10P,第二年上半年便可开始进行销售,下半年集中上市。(平均2.5-3P)。鳗苗的分级包括拉网、规格分级、精准打样、运输下塘等环节。拉网就是用1.8#或2.0#网片将塘内鱼围至网箱内;规格分级就是用木槽人工挑选或者用鱼筛分筛将鱼规格进行分级。一般9.5朝可筛15P,10朝可筛5-10P。总体来说,人工挑选分级,鱼体规格较为整齐。此外,分塘运输前,需要多次打样,取平均规格,运输称重时,扣除水分。保证下塘尾数的准确性。为后期饵料的精准投喂、饵料系数测算、存塘鱼预估等数据的获取很重要。分级下塘运输时,为保险起见,需要加冰运输。
2 成鳗养殖
2.1 养殖模式
成鳗放养密度2000-2500尾/亩为宜,每畝搭配中上层鱼,花鲢40尾,白鲢20尾,草鱼10尾,调节水质;底层鱼,黄金鲫、泥鳅等适量,摄食残饵,提高饵料利用率,同时还可以增加养殖效益。
2.2 日常管理
2.2.1 水质调控
鳗鱼塘口由于水体消毒、杀虫频繁,藻相不稳定。加之成鳗投喂量大,饵料蛋白高,造成水体富营养化,极易爆发蓝藻。养殖高峰期,天气多变,容易倒藻,造成缺氧。所以加强水质调控非常重要。可加大调水、改底、解毒类制剂的使用。同时要定期进行换水,20-30公分/次。
2.2.2 增氧配备
增氧设施要配备完善。一般5亩一台1.5kw增氧机,每塘投饵区域配备1台划水机。增氧机除投饵时间及前后一小时不开,其余时间保持开启状态。划水机在投饵前一小时开启,至投喂结束半小时左右关闭。此外,还需要配备发电机组,以备不时之需。
2.2.3 日常巡查
加强早晚巡查力度,及时发现问题。尤其是进排水时,要注意排查网袋是否有鱼外逃;台风、暴雨等恶劣天气关注水位、塘口情况等,防止逃鱼。此外,正常情况下,基本看不到鱼。发现有鱼趴边,可能是异常信号。
2.3 投喂技巧
跟广东福建相比,最大的劣势在于,养殖周期短。抓住有效投喂时间对整个养殖养成率及效益尤为重要。也就是说,掌握科学精准的饲料投喂技术非常关键。在养殖实践中,我们也总结了一些投饵技巧。成鳗饵料档次以幼鳗料为宜。正常的投饵量以5-10分钟左右摄食完,且饲料摄食完后料台仍有20%的鱼不肯游走为最佳投喂量即所谓的八成饱。施药一般在上午投喂后进行。否则影响上午摄食。施药后的一餐,鱼摄食较差,可减少下一餐的投喂量或者停喂一餐。以免造成饵料浪费。养成鱼的塘口,鳗鱼贪食,如果投喂量过猛,最终会导致鱼摄食过多,导致鱼半个月甚至一个月不摄食,严重影响整体长势。一般10P以上的鱼,投饵率在3-4%为宜,5-10P鱼2-3%,5P以内的鱼1.2-1.5%,具体投饵以实际情况调整。高温期间,水温超过30度,此时鱼代谢机能下降,此时加大投喂容易滋生病害。一般采取傍晚一顿投喂。待度过高温,恢复早晚两顿投喂。在春夏、夏秋转季节期间,要适当降低投饵量,转季节期间鱼应激大,体质较弱,消化能力降低,稍不注意便容易滋生病害,影响后期正常摄食。
2.4 病害防控
2.4.1 水质防控
加强水体消毒频率,10-15天消毒一次。此外,苗种下塘、进排水、降雨等情况后,及时进行消毒处理。常用消毒剂有碘制剂、氯制剂、苯扎溴铵、高锰酸钾等。若发现鱼趴边较多,食台挂台,鳃部较差等情况,可配合使用氯制剂、苯扎溴铵、高锰酸剂,效果较好。
2.4.2 体质防控
体质防控主要通过内服保健等措施改善机体机能,增强体质,防范病害。通常要保持内服的系统性。定期内服食母生,大蒜素,乳酸菌等药物,调理肠道,促进消化(每月不少于2次);内服保肝类药物,减少肝脏负担(每月不少于2次);每月1-2次,抗菌消炎药物内服,预防肠炎烂鳃等病害。(一般建议用氟苯尼考4-5g/kg料和黄连素4-5g/kg料交替内服)
2.5 越冬管理
2.5.1 做好越冬前的内服工作
越冬前,投喂一次抗菌消炎类药物(土霉素最佳4g/kg料),防范肠炎、内脏等病害,保证越冬安全。
2.5.2 适时停料
对于日本鳗来说,水温低于15度便要停止投喂,准备越冬。否则,继续投喂不易消化,开春容易滋生病害。
2.5.3 加注盐水,防范水霉等病害
停料后,需要加高水位,同时加注盐水,提高水体盐度(千分之五~千分之十五)。可以很好的防范水霉病害,安全越冬。
2.5.4 关注水质,保持水体肥度
鳗鱼塘前期藻相单一,蓝藻多发,到后期天气转凉,加之加注盐水,藻类容易死亡,造成水体偏瘦。而加注盐水后,水体有一定盐度,更适合三毛金藻生长。引起三毛金藻中毒。此时,要及时施肥,保持水体肥度。
2.6 捕捞操作
鳗鱼养殖过程中,捕捞问题也是一个重要环节。正常的捕捞以拉网为主。捕捞前一天放水,停喂。如果塘底不平,会影响拉网效果,甚至捕捞不到鱼。此时可在拉网前半夜,关闭增氧机。黎明时,泼洒适量高锰酸钾(0.5-1kg/亩),使鱼上浮,会改善捕捞效果。拉网过后的清塘工作却是个棘手的问题。鳗鱼由于其特殊的习性,水排干后,会钻入淤泥之中。需要人工在淤泥中捕捉。尤其是对于土塘养殖来说,整个捕获持续时间长,工作量大,且捕获不彻底,损伤量多等。经过总结思考,我们就鳗鱼干塘捕获方法进行了创新应用。流水刺激诱捕法是在待捕塘口一角,选择底部稍微硬实平坦的区域。铺设防水帆布,并用网箱棍将四周支起,做成网箱状,只留一个小一点的出水口。用4寸的PVC管,一端接浮泵引就近水源,另一端做排水口,将水引入帆布网箱内,排水口下方,放置空桶,水满后自然溢出,漫在网箱内。打开水泵将水泵入网箱,形成局部水流,即完成准备工作。实施过程中,要确保管道接头密封,只有一个出水点,外部不能漏一滴水。否则鱼将分散到外侧,影响实施效果。此外,该技术方法,只能在晚间进行,才能达到最佳效果。傍晚做好准备工作,将水不断引入,晚间注意巡查,一般三四个小时左右,鱼将受到流水刺激,顶水而上,自动游入网箱中,待鱼较多时,收起网箱将鱼捕获。反复操作2到3次,可捕获大部分池鱼。该方法的特点是,操作方便,节省时间,减少人工成本投入。最重要的是最大程度的降低对鱼体的损伤,较少损失,提高成活率。此外,在实践中配合使用小功率电鱼器辅助捕捉,也可以很好的减少人工成本,提高捕捉效率。
2.7 销售技巧
鳗鱼销售环节:销售运输前,鱼要在网箱内吊水3-5小时。抽样不能早,一般在销售进行到一半时开始抽样为宜。抽取的样品,打样以精准克称逐条称取克数分规格(4P181-280g,3P281-360g,2.5P361-420g,2P421-500g,超大:超过500g)。按照各规格占比,换算整批鱼各规格重量。结合相应规格价格,计算收入。所以,在打样过程中,尤其在规格分界范围,要每克必争。否则影响整批鱼的效益。在挑鱼时尽量将鱼挑大一些(如3P281-360g,可尽量将鱼规格挑靠近360g。销售会更划算)。此外,对于抽样过程中弯曲鳗的规格归类问题,要尽量往大规格归类。
3 养殖分析及展望
养殖优势:盐碱地地区,养殖资源较好,养殖情况较为稳定,病害少(多面养殖以来,没有爆发病害),成活率高。养殖模式,养殖技术不断完善,为后期本地区鳗鱼的稳步推进提供了理论基础和可行性探索。
养殖劣势:经测算,盐碱地养殖的鳗鱼当年饵料系数在1.4-1.6左右,越冬后在1.8-2.0左右,第三年在2.0-2.2左右。亩产量1500斤左右。亩效益同时由于本地区养殖周期较广东福建短,所以整批鱼的养殖时间较长,一般需要2.5-3年。一条鱼的成本除苗种成本,饵料成本(按照2.0算)外,其余成本大約5元/尾亩左右,,亩成本大约6-7万元,成本投入较高。目前按照正常行情一条鱼的利润在10元左右。另外,可能与水质条件有关,大部分鱼体色呈茶褐色。尤其是大规格鱼,达到出口河鳗鱼条件较少。
此外,由于近年来,日本鳗苗资源的不断萎缩,限制了行业的发展。相比日本鳗苗种资源匮乏,价格高,投入大,养殖周期较长的基本情况,美洲鳗以其价格低,耐低温,养殖周期长等优势,更适合本地盐碱地的环境。可考虑尝试作为新的替代品种,在盐碱地推广养殖。
参考文献:
[1]沈建,朱清旭.鳗鱼养殖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亟待改进的技术.中国水产,2005,(12):39-41.
[2]李坚仁,王惠钦.鳗鱼养殖技术[J].水利渔业,2005,(04):49-50.
[3]张霞.鳗鱼养殖新疾病及其控制方法[J].中国水产,2008,(10):65-66.
[4]杨方园.食盐在鳗鱼养殖中的应用[J].科学养鱼,2014,(12):62.
[5]杨方园.养殖鳗鱼摄食异常原因分析及对策[J].渔业致富指南,2015,(01):51-53.
[6]杨晗,杨方园.鳗鱼养殖过程中常用药物总结[J].渔业致富指南,2015,(19):52-5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