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表“五个振兴” 高质量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
2018-05-14杨东升
杨东升
全省乡村振兴大会明确提出,坚定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乡村振兴道路,加快推动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吹响了四川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的进军号角。郫都区将始终牢记习近平总书记的殷切嘱托,紧扣全省乡村振兴大会精神,主动对表“五个振兴”,高质量建设全国乡村振兴示范区,为成都建设全面体现新发展理念的城市、推动治蜀兴川再上新台阶作出郫都贡献。
坚持示范带动、功能区理念,高水平建设“绿色战旗·幸福安唐”乡村振兴博览园
坚持以战旗村为核心,以功能区理念,高水平规划建设118平方公里乡村振兴博览园,打造锦江源国际乡村旅游度假区、全国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示范点,集成展示乡村振兴发展历程和成果。高起点做好博览园顶层设计。打破鎮村行政界限,探索建立“领导小组+功能区管委会+九个专业委员会+投资发展有限公司”的功能区运行机制,加快建设农业产业功能区。高标准建设战旗核心区。启动战旗4A级景区创建、锦江绿道、川西林盘保护、唐宝路两侧商业氛围营造等项目建设,建成汇菇源、第五季·香境、乡村十八坊、400余亩大田水稻等一批项目,拟定期举办战旗大地艺术节、秋收季艺术节等文化活动,“两线一团精彩连连”乡村振兴体验游精品线路初具雏形。高水平建设“三基地”。主动服务全省全市发展大局,深入实施川菜园区提档升级,引入山东寿光、田园东方等大企业大集团,启动投资200亿元的国际川菜小镇、投资68亿元的天府记忆小镇等一批龙头项目,全力建设西部农产品品牌孵化、精深加工、集散营销基地,辐射带动全川农业产业化、品牌化。
坚持塑品牌、促融合,推动乡村产业全面升级
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全市“七大平台”为引领,促进农业“接二连三”、融合发展,推动乡村产业全面振兴。实施农业品牌提升工程。聚合天下星农、猪八戒网等高端平台,开辟众筹、大数据画像倒逼改进供给侧等模式,云桥圆根萝卜、唐元韭黄等农产品走出国门。积极打造农产品交易服务平台,与京东建立绿色战旗创新中心,三州等地区农产品实现线上销售,“买全川、卖全球”目标稳步推进。推进农商文旅体融合发展。大力培育“农业+旅游”“农业+互联网”等新业态,与省旅投合作建设中国乡村旅游新地标、美好生活目的地,陌上花开、袁隆平水稻种业硅谷等13个项目全面开工,新签约华强熊出没小镇等重大项目7个。计划3年内建成21个田园综合体、5个4A级以上旅游景区、10个电子商务示范镇。持续增强乡村发展动能。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三项试点,已入市交易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43宗553亩,村集体资产清产核资和股份量化基本完成,村社两级集体经济组织资产超6亿元、资金超2亿元。今年底集体经济收入50万元以上村占30%以上。
坚持搭平台、建机制,壮大乡村优秀人才队伍
坚持人才为先,深入实施人才培育集聚工程,创新建立人才流动机制,推动乡村人才振兴。搭建多层次育才平台。学习借鉴同济黄岩乡村振兴学院办学经验,筹建四川战旗乡村振兴培训学院,实施新乡贤、新型职业农民等农村能人培育工程。设立战旗村农民夜校等载体,引入富士康“富学宝典”订单式制作课程,精准提升农民就业创业能力。建立多渠道引才机制。建立乡村振兴人才工作室,与省农科院、省林科院等对接合作,实施“以才招才”,定期举办校地合作座谈会、返乡青年团拜会、郫都籍在外企业家茶话会等活动,掀起新一轮人才下乡进村。建立有吸引力的聚人环境。严格落实省委“三个优先”部署,进一步加大乡村财政投入,优先满足要素配置、安排公共服务,推动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完善人才引培留用机制政策,让乡村有机会吸引人、环境留住人。
坚持优生态、强本底,打造幸福美丽乡村升级版
坚持把生态作为乡村的重要优势,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发展理念,持续实施“绿色发展二十条”,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强力整治人居环境。以“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建设为抓手,大力开展“百村容貌”整治,高标准治理锦江源生态环境,扎实推动“厕所革命”、污水管网改造、垃圾分类减量处置,出台“五个不”管理办法,坚决守住生态底线。实施全域景区建设。全面打造6个特色镇(街区)、180个川西林盘、四级绿道体系和5000亩规模化大田景观,3年内建成500公里生态绿道、10个生态湿地、100个小游园及微绿地,构建“推窗见田、开门见绿”的大美乡村形态。探索生态价值转化。发挥都江堰精华灌区核心区、成都饮用水源保护区优势,加快灌区轮作系统和川西林盘申遗,打造绿道体育、文化创意等新消费场景,加速生态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努力将农村地区建成高科技产业、总部经济、新经济的聚集地。
坚持优供给、树自信,推动乡村文化繁荣兴盛
坚持以文化人,大力实施乡村文化振兴工程,增强农村优质文化供给,厚植文化自信,涵养文明乡风。传承保护乡村文脉。高标准建设农耕文明博物馆,定期举办“望丛祭祖”“稻渔节”等文化活动,溯源望丛文明、展现农耕文化。加快建设非遗文化展示馆,成立蜀绣传统技艺讲习所,推动非遗生活化、产业化、国际化,塑造蜀绣、唐昌布鞋等一批乡村文化产业品牌。创新增强文化供给。实施农村文化廊、民风廊、文化院坝打造工程,战旗飘飘等一批文化综合体加快建设,打造“三美”示范村23个。持续深化全民艺术素养提升行动,全面推动国学教育进课堂、进村(社区),开展全民艺术月、社区艺术节等文化活动。大力涵养乡风文明。实施农村乡风文明“十破十树”行动,大力开展“晒家风、晒家训、晒家规”活动,健全完善乡村道德评议机制,引导形成良好乡风、家风、民风。
坚持抓党建、强引领,夯实乡村振兴基层基础
坚持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党员模范、群众主体作用,不断提升基层党组织的政治领导力、思想引领力、群众组织力、社会号召力。建强基层党组织“火车头”。开设政治能力提升、党的纪律建设等专题学习培训班,深化“区选区备”村级党组织书记后备干部常态培养模式,动态建立60人的区级村社后备干部人才库。全面推进农村党组织规范化建设,大力整治软弱涣散党组织。全面推广“三问三亮”。分类制定“三问三亮”清单,深化“三固化、四包干”工作制度,全区信访总量同比下降26%。健全乡村治理体系。完善各村村规民约,健全“百姓纠纷大家评”机制,孵化培育社会组织300余家,形成村党组织、村(居)民委员会、业主委员会和社会组织多方协商机制。坚持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健全四级网格化管理体系,深入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构建共建共治共享的乡村治理新格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