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乡村振兴战略规划出炉
2018-05-14本刊编辑部
本刊编辑部
四川省委、省政府日前印发《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对我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出整体部署,明确坚持把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作为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统筹推动乡村产业振兴、人才振兴、文化振兴、生态振兴、组织振兴,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擦亮四川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推动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
主要内容
《四川省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分为三大板块11章,其中第一部分为总论,包括规划背景、总体要求、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第二部分为重点任务,包括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打造乡风文明新乡村、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及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第三部分为支撑保障,包括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加强规划组织实施等。《规划》部署了包括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行动等18类重大工程、重大计划、重大行动。
总体要求
按照到2020年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分两个阶段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的战略部署,2018年至2022年这5年间,既要在农村实现全面小康,又要为基本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开好局、起好步、打好基础。
乡村要怎样才算得上振兴?
到2022年,全省乡村振兴的制度框架和政策体系得到完善,主要农产品供给质量和保障能力显著提升,现代农业体系初步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格局初步形成,农业对外合作能力加强;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持续完善,“美丽四川·宜居乡村”农村人居环境显著改善;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和发展更加有效,农民精神文化生活需求基本得到满足;以党组织为核心的农村基层组织建设明显加强,乡村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现代乡村治理体系初步构建;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农村基本公共服务水平进一步提升,农村居民收入水平持续稳定增长。
构建乡村振兴新格局
坚持乡村振兴和新型城镇化双轮驱动,统筹城乡国土空间开发格局,优化乡村生产生活生态空间,分类有序实现乡村振兴。
统筹城乡发展空间
强化空间功能布局,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加强城乡规划衔接,依法调整乡镇行政区划。
优化乡村发展布局
统筹利用生产空间,合理布局生活空间,严格保护生态空间。
分类有序推进乡村发展
分类区、分类别、分时序推进乡村振兴。
推动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
坚持质量兴农、效益优先,以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念好“优、绿、特、强、新、实”六字经,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推动乡村产业振兴。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
加强粮食安全保障能力建设,加强耕地保护和建设,提升农业装备和信息化水平。
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
实施产业基地建设、“川字号”品牌创建、农产品加工业提升、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行动。
健全新型农业经营体系
壮大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落实小农户生产扶持政策,健全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推进农村产业深度融合,激发农村产业新动能,大力发展特色小镇,构建新型利益联结机制。
强化农业科技支撑
提升农业科技创新水平,打造农业科技创新平台,加快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建立农业农村开放新格局
建立开放合作机制,搭建重要载体平台,实施农业走出去、引进来战略。
建设美丽四川宜居乡村
牢固树立和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统筹推进山水林田湖草系统治理,构建生活环境优美、生态系统健康、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乡村发展新格局,让农村成为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建设生态宜居美丽乡村,推动乡村生态振兴。
打造幸福美丽新村升级版
推进幸福美丽新村建设提档升级,加快农村土坯房改造,推动村容村貌整体提升,加强农村土地综合整治。
整治农村人居环境
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农村污水治理、农村“厕所革命”、农村生产生活方式清洁化。
推进小城镇建设
促进小城镇多元发展,增强小城镇承载能力,创新小城镇发展机制。
加强乡村生态环境保护与修复
强化资源保护与节约利用,实施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建立健全水治理体系,完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
打造乡风文明新乡村
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坚持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一起抓,传承发展巴蜀优秀传统文化,持续推进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和农村文化市场繁荣,焕发农村文明新气象,推动乡村文化振兴。
开展乡风文明建设行动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推进文明村镇创建,广泛开展乡风文明建设主题活动。
丰富乡村文化生活
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加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广泛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加强优秀传统文化保护利用
保护传承乡村文脉,开发利用乡村传统文化,重塑乡村文化生态。
發展乡村特色文化产业
深度挖掘乡村文化内涵,发展壮大乡村文化产业,着力打造乡村文化品牌。
健全现代乡村治理体系
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固本之策,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法治保障的现代乡村社会治理体制,推动乡村组织振兴,打造充满活力、和谐有序的善治乡村。
加强基层党组织建设
健全以党组织为核心的组织体系,把基层党组织建成坚强战斗堡垒,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带头人队伍建设,强化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责任与保障。
促进自治法治德治相结合
深化村民自治实践,推进乡村法治建设,提升乡村德治水平。
夯实基层政权
加强基层政权建设,创新基层管理体制机制,健全农村基层服务体系。
切实保障和改善农村民生
按照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的要求,改善农村基础设施条件,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水平,着力解决农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满足农民群众日益增长的民生需求,让农民群众有更多实实在在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加强农村基础设施建设
加強农村交通物流设施建设,完善农村水利基础设施,构建农村现代能源体系,强化乡村信息化支撑,提高农村防灾减灾救灾能力。
完善农村基本公共服务
优先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大力推进健康乡村建设,构建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提升乡村养老服务能力。
推动农民持续增收
拓宽农民就业增收渠道,激发创新创业活力,强化乡村就业创业服务。
高质量推进精准扶贫精准脱贫
坚持把打好脱贫攻坚战作为乡村振兴战略的优先任务,精心谋划、精心组织、精准施策,重点攻克深度贫困,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确保贫困地区与全省同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深入实施精准脱贫
实施专项扶贫行动,落实脱贫攻坚政策,完善扶贫工作机制。
重点攻克深度贫困
整合力量集中攻坚,加强协作合力攻坚。
巩固脱贫攻坚成果
激发群众内生动力,建立稳定脱贫长效机制。
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
深化农业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内部发展活力,优化农村外部发展环境,加快完善城乡融合发展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推动人才、土地、资本等要素双向流动,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能。
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
扎实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新型集体经济。
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
推进农村承包地“三权分置”改革,盘活农村存量建设用地,完善乡村用地保障机制。
创新乡村人才振兴机制
加快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打造农村专业人才队伍,引导社会人才流向乡村。
加快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
深化户籍制度改革,保障进城农民权益,完善政策激励机制。
健全多元投入保障机制
坚持财政优先保障,创新乡村振兴投资模式,完善农村金融服务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