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甜苦辣崇左的美食密码
2018-05-14覃颖敏
覃颖敏
人的舌头可真是奇妙,每个部位对不同的味道都各有所感。例如舌尖对甜味很敏感,咸辣味对舌边前部比较刺激,舌边后部是酸味的敏感地带,舌根则是感知苦味最重的地方。这酸甜苦辣四味透过舌头传到大脑,而所品尝到的美味也随着所处的场景留在人们的回忆里,这就是为什么崇左的“酸甜苦辣”,能让尝过的人记忆深刻,且久久不能忘怀。
酸粥,
“藏”出来的壮族养生美味
相传,古时曾有一队起义大军要进京,须路过崇左扶绥县歇息,当地的老百姓欢喜不已,家家户户泡米为将士们准备饭菜。忽然情况有变,大军临时改变路线,绕道而过。可老百姓泡的米太多,一时半会儿也吃不完,又舍不得扔掉,就找个缸子盖起来放着。
时间久了这泡的米便发了酸,以前穷苦的日子哪有那么多讲究,便还是用发了酸的米或煮或炒着吃,竟发现味道很特别,经过长时间的改良,有名的酸粥就这样产生了。
这酸爽无比的酸粥,制作起来一点也马虎不得,好的罐子是事半功倍的秘诀。这罐子内不能沾上丝毫油水,使用前还得先把罐子加热杀菌。一切准备就绪后,将提前煮好并舀出放凉的新鲜白米饭倒入干净的陶瓷坛罐中,盖上盖子,封得严严实实的,藏在干燥的地方,发酵的时间则随着季节变化也有所不同。夏季密封发酵期仅需10~15天,冬季却至少需要一个月。
发酵完成的酸粥不可直接食用,需要炒制一番。一勺花生油热锅,加上蒜米、辣椒和鸡皮果,爆炒过后的酸粥,风味浓郁,添上香脆的花生米,在最为沸腾的时候把切好的鱼片下锅,让原本就绵滑细腻的鱼肉,在酸粥的包裹下附加上更加爽滑的外衣。这就是崇左人日常宴客必不可少的一道佳肴——酸粥鱼。所以我们常说无论山珍海味鱼肉鲜香,都只能甘心成为酸粥的配角。
这种属于崇左人的酸,是自然慷慨馈赠的味道,更是时间沉淀发酵的味道。酸粥的味道就这样清晰地顺着味蕾,混合着灶台前弥漫的糖香,奇妙地交织在一起,主宰着百姓鲜活的日子,才下舌尖,又上心间,勾画出家家户户餐桌上的城市味道。
手工古法红糖,
“熬”出来的“甜蜜边关”
若要说中国人民每吃的5勺糖中就有1勺是崇左人民贡献的,或许一点都不为过。每当山风拂过400多万亩的碧绿蔗海,一摞摞的甜蔗随着农车运出村庄,运向糖厂,再运往全国的时候,中国糖都——崇左市人民心间上的甜意便又多了一分。若要追溯崇左“甜蜜”的始源,那恐怕得回到宁明县手工古法红糖的时候了。
《本草纲目》中如此形容古法制作的红糖:“时珍曰,此紫沙糖也!凝结如石,破之如沙。”上等古法红糖也就是紫沙糖,色深,颜色是接近黑色的深褐色。看似硬如石头,但入口即化,自然清甜,沙感较强,特有的焦糖味十分浓郁,没有工业红糖的甜腻感,只因古法红糖的制作手法繁杂且细致。
每到甘蔗收货的时节,当地人将甘蔗砍收回来,削皮、榨汁、过滤杂质后,将蔗汁倒入特制的“连环锅”或者“直风灶”内熬煮。其间要不断地搅拌、去渣,还要不时地擦拭锅灶内侧边缘,防止甘蔗汁粘锅烧焦。
待甘蔗汁水分慢慢蒸发形成糖浆后,将糖浆灌入准备好的模具中摊平,自然冷却后即成糖块,从开始煮蔗汁到制成糖块,至少需要花费3个小时。如此大费周章制作而成的红糖,闻起来时甘醇的香甜气息里夹杂着清新的蔗香,吃起来时如口含宝玉,舌尖、唇齿间缓缓溢出甘甜温润,久久不散。
山风拂过甘蔗林碧涛翻卷的季节,灶台上就会升腾起糖膏的气泡,细腻绵软的糖坯,实诚齐整的板糖,勾画出传承千百年余香绵长的制糖工艺。在崇左,制糖匠人就这样年复一年地熬制着质朴的幸福生活。
苦丁茶,
“品”出来的苦尽甘来
说起崇左的“苦味”,第一想到的当属苦丁茶。别小瞧了它那細长黝黑的外表,对于每位初尝此茶的人而言,都是一个新的挑战。
崇左苦丁茶被广为人知的历史,可以追溯到北宋皇佑五年。当时有一位名叫许朝烈的半族首领为讨好宋仁宗,以求封官封州,遂摘下苦丁乡的一棵千年野生古茶树春天的首批嫩芽,精心制成干茶作为贡品进献给宋仁宗。仁宗饮用了此茶后,觉得此茶先苦后甘,提神舒心,健胃消滞,通肠利便,身体健康了不少,心里十分高兴,以为这苦丁茶是长生不老之药,便要求许朝烈年年进贡。
这苦丁茶能延年益寿的消息便传开了,虽然没有长生不老如此夸张的功效,但确实具有很多的保健功能,例如:降血压、降血脂、利便、降火、清咽利喉、治牙龈和牙齿发炎等等,也是女孩子们减脂减肥的利器之一,在敞开了吃的旅途中喝上一杯苦丁茶,消食解腻,为接下来的行程储备力量。
指天椒,
“辣”出来的天等风情
火辣辣的天等指天椒借着天等县的好山好水,长得红灿鲜艳,辣味十足,其辣椒素含量是一般辣椒的155倍,故享有“天下第一辣”之称而名扬海内外。年产量达到50余吨,这小小的红辣椒,不仅撑起了天等人们的荷包,也撑起了那火辣的天等风情。
每年的9~12月是天等椒民们最忙碌的时候。他们忙着将摘下来的新鲜指天椒清洗干净,忙着用祖辈留下的石臼和木杵舂打指天椒。一舂,皮薄肉厚的天等辣椒炸裂;一起,辣椒的香味在木杵和石臼中飘散开。而后辅以蒜米碾碎,加入当地特产的高度酒充分搅拌混合,密封泡制而成罐装辣椒酱。
无论是宴请宾客,还是家常便饭,天等辣椒在家家户户的饭桌上都有一席之地,那热辣的味道拉近了食者们的距离,在推杯换盏间互诉了心声。而远行的学子和游子必定要带上几罐家人亲手制作的辣椒酱,每当思乡情浓郁之时,这火辣辣的味道便可捋平眉间忧愁;远道而来的游人也要捎上几罐,带走在他乡遇到的热辣味道。
五色糯米饭
五色糯米饭又叫花米饭或青精米饭,是崇左壮族人的传统美食之一,因糯米饭呈黑、红、黄、紫、白 5 种颜色而得名,杜甫曾为之写下“岂无青精饭,使我颜色好”之佳句。五色糯米饭由红兰草、黄饭花、枫树叶、紫番藤提取的彩色汁液,与糯米调染后蒸熟而成。
壮家人喜爱五色饭,把它作为幸福吉祥的象征。除了农历三月初三外,社日、中元节,甚至过年等,也有人做五色糯米饭吃。在孩子满月、新居落成等喜庆日子里,也要蒸煮五色饭分送左邻右舍。
时代变迁,四季流转,人们吃到的美食每日皆新。但对于壮乡人家而言,五色糯米饭就像是壮乡色彩鲜明的记忆标签,承载着许多壮家儿女的特殊记忆,是萦绕在舌尖味蕾的乡愁。
越南鸡肉粉
崇左的鸡肉粉是广西风味与越南风味的完美结合,口味相对来说比较清淡,被当地人戏称为“淡妆西施”,早上吃一碗鸡肉粉已是不少凭祥、龙州等当地人一天的开始。
鸡肉粉,最主要的材料是鸡,只有够“土”、飞起来的土鸡才能熬制出鲜美的鸡汤和口感厚实的鸡肉。鸡肉粉一上桌,油光发亮、喷香扑鼻的鸡肉立即抢尽“风头”。鸡肉肉质鲜美,满口香甜,还不油腻,汤水清甜,米粉口感绵滑略带柔劲,一口肉一口粉,搭配得正好。
在凭祥和龙州,鸡肉粉还有一种越式风味的吃法,将青柠汁挤进粉汤中,为土鸡肉提鲜的同时,还能在肥而不腻、细嫩鲜美的鸡肉里,品出甘甜与酸爽结合的独特味道。
龙州传统生榨粉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和九月十五,是龙州附近各壮族乡村的大节,各家各户除了准备大鱼大肉,大摆筵席外,做生榨粉是必不可少的"保留节目"。
将米浆提前磨好,滴干水份,用布包起来,放进火膛中,用草木灰埋上两三天的时间,让米浆微微地发酵,带一点点酸味。会客当天,支起大锅烧热水,另一头熬上一大锅的骨头汤,准备半肥半瘦的猪肉剁碎,加上切成末的头菜,一起炒香。榨好米粉后装碗,浇上一大勺炒好的头菜肉末,撒上葱花,加点油豆腐,浇上一勺汤,开吃!
如今,生榨粉的制作工具越来越机械化,手工制作逐渐被取代,但龙州县板送屯的村民依然用古老的工具、原始的方法,将生榨粉的原始风味一直流传下去。
凭祥屈头蛋
屈头蛋就是毛鸭蛋,是中越边境特有的一种小吃,将已经孵了18天的鸭蛋煮熟并去壳,吃时敲开蛋壳先吸汁液,然后食用肉蛋,可以配上胡椒盐和紫苏等香料减少腥味,淋上新鲜的柠檬汁,撒上炸葱头、姜丝、生盐、香菜,吃起来香辣酸脆。
据说凭祥屈头蛋可以提神补脑,治偏头疼,还具有清补作用,可是因其独特的造型,让很多食客望而却步。
大新土司昆虫宴
食用昆虫早在《周礼》《礼记》中就有记载说明,蚁、蝉和蜂3种昆虫加工后可供皇帝祭祀和宴会食用。大新县凭借丰富的山水资源,良好的生态自然环境,野生昆虫种类丰富,在乡野间、树枝上,随便一找即是一道道美味了。
对于食用昆虫,大新县大部分人的记忆可能还停留在小时候的田间里。俗话说:秋后的蚂蚱跳不起来。待收完稻谷以后,当地农民都要用小火烧烧田地,待小火一过,躲在地底下的蚂蚱们就被烧得蹦出来了,这时候就是抓它们的好时机,抓回家后往开水里一烫,晒干后就可以把蚂蚱们油炸成美味佳肴了。
大新炭火烤猪
炭火烤猪是大新县重大节庆里必不可少一道大菜,每逢节庆,当地人便燃起炭火,烤制乳猪,亲朋好友聚在一起享用这人间美味。
炭火烤猪一般选用20~30公斤的小猪为最佳,宰杀后去净内脏,在炭火上慢烤,同时还需要不停地转动生猪,使其均匀受热。还要一边烤一边将酱料均匀涂抹在猪皮上。大新烤猪有个秘诀,在猪肚子里放鸡皮果叶,炭烤时会散发出阵阵香味,每家每户门前的鸡皮果味道都各有所长,因此每家的炭火烤猪都别具一格。
当猪皮烤至起红黄色小泡时,用长钉在猪身上均匀地刺出许多小孔,使水分快速蒸发。待猪烤至全身金黄,敲击时发出清脆的声音,就可以吃了,此时的烤猪外皮松脆、肉质鲜嫩多汁,乃宴客最佳选择。
大新壮王土司宴
壮王土司宴来源于大新1300多年的土司文化,历史悠久的土司文化对当地的饮食习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逐渐形成带有土司文化的壮王土司宴。
土司宴,在土司年代是地位的象征,通俗来说就是壮王的“御膳”。壮王土司宴匯集众多特色美食,将壮乡山水豆腐、珍珠鸭、五彩糯米饭、越南春卷、酸菜鱼等10多道色香味俱佳的菜肴置于一个大铜盘之中,开宴时壮族人一边敲锣吆喝,一边将铜盘抬入席中,十分热闹。
曾经的壮王土司宴,是土司时代土司府在重大仪式或招待贵客而举办的盛宴,其中所用的菜肴,只有土司贵族才能享用。如今,壮王土司宴不再神秘,开始走进寻常百姓家,成为大新当地招待客人的特色佳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