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择业观对“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启示

2018-05-14杨艳

中国西部 2018年2期
关键词:马克思价值职业

杨艳

[摘要]“90后”大学生出生与成长在改革开放的时代背景下,导致他们容易在就业方面存在着功利化、世俗化、理想化和兴趣化的价值取向,进而影响其顺利就业。马克思撰写的《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告诉我们只有通过慎重理性择业、客观评价自我、坚定择业信念和树立崇高理想,才能形成符合时代发展需要的正确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大学生走出“就业难”的困境。

[关键词]马克思 择业观 “90后” 大学生 价值取向

[中图分类号]F976.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694(2018) 02-0116-09

一、引言

伴随1999年高校扩招,我国高等教育也逐渐从传统的“精英教育”阶段迈人了“大众化教育”阶段。根据美国著名社会学家马丁·特罗在1973年对高等教育阶段的划分标准,即“大学适龄青年中接受大学教育的比例在15%以下时,属于精英阶段;150~50%为大众化阶段;50%以上为普及阶段。”[1]2016年,我国全国各类高等教育在学总规模达到3699万人,高等教育毛人学率达到42.7%,[2]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名副其实地进入了“大众化教育”阶段。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华丽转身,带来的不仅是昔日“天之骄子”从“天堂”到“人间”的回归,而且还实现了就业模式从“统招统分”到“双向选择”的重大转变。

另外,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劳动力资源过剩与就业岗位严重不足的矛盾也日益凸显,大学生就业难已经成为一个被广泛关注的社会热点和焦点问题。教育部数据显示,2017届全国普通高校毕业生预计795万人,比2016年多出30万。[3]面对从“史上最难就业季”到“史上更难就业季”巨大就业压力,部分大学生却受到市场经济条件下职业功利化、经济市场化、信仰世俗化和价值多元化等思想观念的消极影响,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一定程度呈现出片面地追逐经济利益、一味强调自我价值的实现,忽略了自己对国家、民族和社会应当承担起的责任与担当等现象。正是由于大学生没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择业过程中目标得不到实现时,他们宁愿啃老也不愿出去就业,从而使得高校大学生“毕业即失业”的现象愈演愈烈。然而,早在180多年前,年仅17岁的馬克思在中学毕业论文《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思考》一文中就提出了许多关于科学择业的思想,对我国“90后”大学生确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有诸多有益启示。

二、“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相关研究

近年来,就业难问题始终是社会问题研究的热门话题,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更是成为了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与焦点问题。国内外许多学者已经开始将研究视角从大学生就业问题的表象层面逐渐拓展到了价值领域,进而对"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教育和引导提出了一些有益的意见和建议。

1.国内相关研究

自周佩红(1996)在《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一文中首次提出“就业价值取向”的概念以来[4],许多专家、学者采取理论研讨、分类研究、案例分析和实证调研等研究范式,围绕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内涵界定、结构维度、显著特性、影响因素和对策措施等方面展开了大量研究。基于各种研究视角和方法的不同,可以将国内研究状况归结为以下几类:(1)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内涵界定的探讨,学界分歧主要聚焦于主体价值与客体价值的关联性,[5]以及“职业价值取向”与“就业价值取向”之间的关系探讨。[6](2)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结构维度的构想,多数学者主要运用西方职业测评理论及其职业价值观的测量工具来对就业价值取向的结构维度及其观测因素进行诠释。[7][8](3)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显著特性的总结,研究者们主要采取纵向对比分析的方法来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显著特性进行了宏观梳理和概括总结。[5][9](4)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影响因素的分析,相关研究主要集中在对社会、家庭、个人、性别、专业以及学校类型等方面。[10~12](5)对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对策措施的思考,主要围绕健全制度、强化教育、加强引导、完善机制和优化环境等方面提出对策措施。[13~15]综上所述,虽然学界对“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取得了诸多显著成果,但是也有概念界定存在分歧、测评理论和工具本土化不足、特征概括的广度和深度欠缺、影响因素缺少人文精神的探讨以及对策措施的简单化模式化等弊端。

2.国外相关研究

国外少有专门关于就业价值取向的概念,更多的是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与实证研究。(1)关于职业价值观的相关理论研究。早在1908年,美国波士顿大学教授弗兰克·帕森斯(FrankParsons)在《选择一个职业中》就提出了人职匹配理论,有力推动了西方关于职业规划和职业生涯设计等方面的研究。20世纪50年代起,学者们开始关注引导人们综合发展和终身发展的职业生涯教育和职业价值观的研究。约翰·霍兰德(John Holland)于1971年编制了霍兰德职业人格能力测验,为指导人们的职业选择提供了重要的测评工具。埃德加·H·施恩(Edgar.H.Schein)于1992提出了“职业锚理论”强调了个人能力、动机和价值观三方面的相互作用与整合,从而帮助求职者制定出更理想的职业生涯发展规划。舒伯(Super)在1999年的职业发展理论中最早提出职业价值观的概念,为后续学者在职业价值观理论研究中的探讨奠定了理论基础。(2)关于就业价值取向实证调查研究,其中颇具代表性的主要有美国心理学家罗森帕格(Rosenberg)1960年以全美的大学生为对象进行的职业价值观调查,日本的中田信男在1971年对日本国立大学开展以“大学生所希望的职业与职业价值观的关系”为题的调查以及日本广播协会(HNK)的广播舆论调查所在1973年对1500名大学四年级学生进行的职业观调查等。整体来看,西方关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已经有100多年的历史,形成了一整套相对成熟和完善的就业价值取向引导理论和测评工具,为我国“90后”就业价值取向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基础和研究借鉴。

三、“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存在的主要问题

价值取向“实际指的是主体的价值选择和决策过程中的一定倾向性,体现主体的价值追求,表现为这个主体所信奉而且影响行为的价值标准。”[16]可见,价值取向不仅是主体对价值追求、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而且还是一种主体根据自身需要采取的行为取向。当前,成长于网络时代的“90后”大学生已经成为我国高校大学生群体的主体,其就业价值取向主要是指他们在择业就业过程中对职业价值追求、定位、评价和选择的一种倾向性态度和对职业目标的追求和向往。[6]“90后”大学生特定的成长环境造就了他们有别于其他时代大学生特有的就业价值取向。具有说来,“90后”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呈现出彰显个性、追求挑战、富有主见、勇于创业、自强自立和和积极上进等优良品质,但也存在着如下一些亟待加强和改进的方面。

1.功利化的就业价值目标

大学生是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肩负着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重任。因此,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不仅应考虑个人利益的实现,而且还要把国家或社会利益兼顾起来,进而促进个人价值目标与社会价值目标二者的有机统一。然而,由于受到西方“拜金主义”和“金钱至上”价值观念的影响,当代大学生正从改革开放前“我是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的奉献型价值取向逐渐转变为新时期“哪里福利待遇好,就往哪里跑”的功利型价值取向。当前,到收入高的大企业去、到福利待遇好的岗位去、到发展前途优的行业去就成为了众多“90后”大学生趋之若鹜的“奋斗目标”,而一些薪酬待遇低、工作环境差、工作压力大的行业与领域则遭到冷遇。当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过度地将高薪酬、高福利、高回报等功利性目标作为追求个人利益以及个人幸福的参数指标时,就很难实现社会整体需求与个人需求的有效整合,进而使得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错位,其结果必然会造成个人价值与社会价值的严重失衡。

2.理想化的就业价值定位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大学毕业生资源配置机制也开始由原来计划体制下的“政府调配”转变为市场调节下的“双向选择”,从而给大学生就业带来了风险与挑战。虽然“90后”大学生具有独特的自我认知、价值判断和理想抱负,但是优越的物質生活条件却制约了他们深入地了解现实社会的复杂性,进而在就业行为的选择过程中很难真正做到辩证与理性。另外,由于大多“90后”大学生生长在独生子女家庭,从小过着“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富足生活,造就了他们缺乏吃苦耐劳的坚韧品质,于是一些社会地位高、竟争压力小、收入相对丰厚、工作环境舒适的党政机关、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就成为了不少人为之而努力奋斗的职业理想,不断升温的“国考热”就是一个典型的例证。然而,“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逐年攀升的大学生毕业生人数使得我国就业市场由于近年来经济持续下行就业创造不足而显得更加捉襟见肘,导致了就业形势更加严峻。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部分“90后”大学生却仍然没有对自己的专业知识、综合能力作出一个科学合理的评判,即便无法就业也不愿意投身到“西部计划”“三支一扶”“特岗教师”等基层志愿服务项目中去“建功立业”。

3.世俗化的就业价值追求

由于受到西方实用主义和我国“学而优则仕”价值观念的影响,“90后”大学生在稳定和冒险、就业与创业的选择过程中一般会进行优先性或倾向性价值排序,最大可能地规避由于各种就业选择所造成的风险,呈现出较强的世俗化特征。一般来说,当“90后”大学生面临着就业价值排序发生交叉性或者矛盾冲突性时,他们更愿意选择从事稳定性强、竞争压力小、地域环境好的职业。当前,随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的到来,各种网店、微商、众创空间等与“互联网+”相关联的新型就业方式日益成为大学生就业的重要选择。然而,也有相当多的“90后”大学生仍然把就业的目标、行业、地域锁定在工薪报酬高、社会声望好、工作环境优的职业,以及把报考研究生、公务员、事业单位、国有企业当作优先选择。当部分大学生由于盲目从众,加上自身“好高鹜远”“眼高手低”而导致就业或创业失败后,他们却宁愿选择暂时性失业也不愿到广大农村、社会基层以及西部地区等经济欠发达地方施展才华、奉献青春,从而造成了经济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人才分配的失衡,进一步加剧了区域发展的不协调。

4.兴趣化的就业价值选择

人职匹配理论强调个入选择就业岗位时要与自身的能力、兴趣、需要,气质、性格保持一致性,才能真正实现“职得其才,才得其职”。然而,从小在父母无微不至的呵护中成长起来的"90后”大学生,由于大部分家庭都拥有比较优越的经济物质条件,不会再像自己的父辈一代那样把养家糊口作为自己预设的职业奋斗目标,他们既不喜欢家长或其他长辈干涉,也不喜欢各种规章制度的束缚,而是常常把“我的地盘我做主”挂在嘴边,喜欢特立独行、独树一帜,更多地关注职业能否实现个人价值和满足自己的成就感。由于在求职过程中对兴趣爱好的过分诉求,使得他们找工作总想一蹴而就,期望一次就能够找到专业对口并且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职业。但必须认识到,兴趣爱好作为一种个入选择倾向,会随着时间和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如果就业也仅凭自己的一己好恶来选择职业,则会有失偏颇。

四、马克思择业观对“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启示

马克思十分重视青年在推动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他们对青年的关心、关怀和关爱贯穿于其理论斗争和革命实践的全过程,其中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关于青年择业价值取向的引导问题。对于青年“为什么选择职业、怎么样选择职业、选择什么样职业”等问题,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也给予了深刻的分析和阐述。在这篇充溢着人性关怀、道德感召、理想光辉和现实关注的经典著作中,马克思以青年的激情、填密的思考、严谨的推理、高远的志向对自己未来人生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整体的定位、规划和设计,充分展现了青年马克思对择业价值取向的理性思考。当我们重温经典,再次回溯伟人马克思关于择业的心路历程,对于缓解“90后”大学生“就业难”的困境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启示。

1.慎重理性择业,走出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误区

马克思指出择业对于青年的人生发展至关重要,一旦选择不当就可能“毁灭人的一生、破坏他的一切计划并使他陷于不幸的行为。”为此,“90后”大学生必须慎重严肃地选择自己的职业,才能走出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误区。一方面,冷静思考、慎重择业。马克思还认为,择业是人的神圣权力,也是“人比其他创造物远为优越的地方”。然而,人们在选择职业时往往会被虚荣名利的洪流所裹挟,客观上就需要进行一番彻底的深思熟虑,即“我们对所选择的职业是不是真的怀有热情?发自我们内心的声音是不是同意选择这种职业?我们的热情是不是一种迷误?”[17]如果“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不是对自己的就业价值取向进行冷静而审慎的考虑,而是随波逐流盲目地追逐高薪酬、高福利、高回报的岗位、行业和领域,那么就很难解决当前大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另一方面,立足现实,理性择业。马克思认为,青年择业时不要成为虚荣、名利、欲念、幻想等非理性因素的傀儡,否则“他的职业已经不再是由他自己选择,而是由偶然机会和假象去决定了。”[17]如果“90后”大学生不想成为被“名利迷住了心窍”的受害者,就必须立足于客观现实,理性地分析各种影响自身决策的主客观因素,才可能避免由于各种非理性因素诱导而产生消极、虚幻、不切实际的就业价值取向。对此,马克思指出:“人的本质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8]“90后”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中只有顺应历史发展潮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价值追求,才能不被虚荣心、名利心、功利心等左右和驱使,真正走出就业价值取向功利化的误区。

2.客观评价自我,消除就业价值取向理想化色彩

马克思认为,青年在选择职业时最容易被那些看上去荣耀无比、听上去冠冕堂皇的职业所吸引,由于“伟大的东西是光辉的,光辉则引起虚荣心,而虚荣心容易给人以鼓舞或者一种我们觉得是鼓舞的东西”,从而使得他们在这种虚荣心的作祟下而出现了脱离自身客观实际的某种幻想。为此,“90后”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必须把个人喜好、自身体质与个体能力三者结合起来,努力实现个性特征与职业特征的有机统一。

首先,选择个人真正适合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判断自己是真正地热爱某种职业还是被其光辉的表现所迷误,关键的因素在于当我们“了解它的困难以后,我们仍然对它充满热情,我们仍然爱它,觉得自己适合它,那时我们就应该选择它。”[17]由于“90后”大学生社会阅历相对不足、对职业内在本质了解也了明显不够,从而导致就业价值定位过于理想化。高校需要进一步加大实践教学的力度,鼓励大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活动,提升他们对相关职业的认识。

其次,选择适合自身体质的职业。马克思在谈到了个人喜好的同时也强调了身体素质在择业中的重要地位,认为“任何人也不敢藐视它的权利”,[17]否则“我们就是冒险把大厦建筑在松软的废墟上。”[17]“90后”大学生不应该超越体质的限制选择职业,这样才能防止他们产生妄自菲薄的情感。

最后,选择自身能够胜任的职业。马克思特别强调正确估计自身能力对选择职业的重要性,认为“如果我们错误地估计了自己的能力,以为能够胜任经过较为仔细考虑而选定的职业,那么这种错误将使我们受到惩罚。即使不受到外界的指责,我们也会感到比外界指责更为可怕的痛苦。”“90后”大学生既要全盘考虑自己的优势与劣势,又要重点考虑自己的特长与短板,从而把择业行为建立在“正确的思想”和“最深刻的信念”基础之上。

3.坚定择业信念,转变就业价值取向世俗化观念

马克思认为,青年应该转变择业伦理的世俗观念,努力“选择一种使我们获得最高尊严的职业,一种建立在我们深信其正确的思想上的职业,一种能给我们提供最广阔的场所来为人类工作,并使我们自己不断接近共同目标即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这为“90后”大学生指明了就业价值追求和选择的方向。

一是追求一份能够获得尊严的职业。马克思认为,尊严是一种最能使人及其活动变得高尚并受人尊敬的东西,而能给人以尊严的职业“并不总是最高的职业,但往往是最可取的职业”。[17] “90后”大学生应该看到,职业并没有无高低贵贱之分,而只有可取与不可取之分。当我们只有选择一份既能在自己价值追求的领域内进行最具热情的、最富成效的、最具创新性的工作,又能使自己的创新性成果或创造性贡献惠及国家、社会和他人,这才是获得人们敬重并具有最高尊严的职业。

二是追求一份能够深信其正确的职业。面对着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90后”大学生应勇敢地面对从事符合自己价值追求职业过程中可能遇到的各种艰难险阻,做到不忘初心,砥砺前行,把自己追求的职业当作终生奋斗的事业。

三是追求一份能够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马克思認为,青年择业的共同目标是“使人类和他自己趋于高尚”,[17]而“对于这个共同目标来说,任何职业都只不过是一种手段”。为此,“90后”大学生应站在历史和时代的高度,努力克服就业价值取向中存在的盲目从众、互相攀比、求稳怕险的世俗化观念,积极探寻能够更好地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最佳发挥的臻于完美境界的职业,逐渐摆脱诸多世俗名利的困扰,实现人生由功利境界向道德境界的飞跃。

4.树立崇高理想,批判就业价值取向感官兴趣化

马克思指出:“在选择职业时,我们应该遵循的主要指针是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只为自己劳动,他也许能够成为著名的学者、伟大的哲人、卓越的诗人,然而他却永远不能成为完美的、真正伟大的人物。”[17]我们看到,“即使是兴趣,也可以被分成三个级别:直观兴趣(又称感官兴趣),自觉兴趣和潜在兴趣(志趣)。”在这个兴趣金字塔的层级结构中,感官兴趣停留在最底层,是通过直官的感官刺激产生的兴趣。只有发展出更高一级的兴趣,直至升华到把志向与价值观相结合的志趣层面,才能形成正确择业观念。“严格说来,志趣已不仅仅是兴趣,那是我们把感官兴趣通过学习变成能力、通过能力寻找平台获得价值、在众多价值中找到自己最有力量的一种生涯的管理技术,是一个人在不确定的命运中能跳出的最坚定的舞步。”因此,“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不能只是偏狭地将自我价值的实现看成唯一目标,还应将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统一起来。一方面,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努力实现个人发展与社会发展的无缝对接。这一点,马克思早就呼吁要把“人类的幸福”和“我们自身的完美”作为青年择业的最高理想,为“90后”大学生的就业价值取向提供了正确的价值导向和科学的价值标准。

最后,由于受到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错误思潮消极影响,“90后”大学生在就业价值取向方面存在着兴趣化择业的偏执观念,不愿意根据外在客观条件的变化而选择灵活就业,从而进一步加剧了“就业难”。这就需要高校进一步加大对90后”大学生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力度,不断增强他们的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意识,从而使得他们在择业过程中更好地兼顾国家、社会和个人三个层面的利益诉求。同时,还应积极开展职业生涯规划教育,引导“90后”大学生结合自身特点、个人兴趣、专业背景等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有利于他们找到个人需要与社会需要之间的结合点,自觉地把追求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有机地统一起来。

五、结语

青年兴则国家兴,青年强则国家强。“90后”大学生作为国家宝贵的人才资源,代表着民族的希望和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历史使命。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一文中关于对青年“为什么选择职业、怎么样选择职业、选择什么样职业”问题的回答,是引导当代大学生科学规划人生发展道路和实现人生理想价值的指挥棒,是解决当前我国大学生“就业难”和走出就业迷茫的指路明灯。只有坚持以马克思择业观为指导,积极引导“90后”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就业价值取向,努力实现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有机统一,才能顺利实现跨过就业槛和翻越就业高峰,进一步缓解大学生“就业难”这一关系国计民生的重大现实问题。

参考文献:

[1]马丁·特罗.从精英向大众高等教育转变中的问题[J].外国高等教育资料,1999,(01).

[2]中国政府网.2016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Z].2017.

[3]李唐宁.2016全年就业目标已超额完成[N].经济参考报,2017-01-09.

[4]周佩红.毕业生就业价值取向教育[J].思想理论教育,1996,(10).

[5]李欣.对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的探析[J].成都电子机械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01).

[6]高存福,田兆富.当代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探析[J].职业与教育,2014, (03).

[7]王天营,曹婷,沈菊华.基于价值取向的大学生就业焦虑心理差异分析[J].广西社会科学,2014,(12).

[8]蔡杰,钱婷.90后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7,(01).

[9]何露霞.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动向[J].继续教育研究,2015,(09).

[10]张萍,曹义.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变化特点及引导研究[J].时代金融2016,(03).

[11]宇业力.社会转型期就业价值观的擅变与重塑[J].前沿,2013,(01).

[12]吳建章,徐娅囡.地方高校外语专业女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研究[J].中国大学生就业:理论版,2017,(09).

[13]李纪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教育研究述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02).

[14]杨进红.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对大学生价值取向的引导作用[J].大学教育,2013,(04).

[15]房立洵.大学生就业价值取向特点、原因及指导策略[J].现代商贸工业,2015,(19).

[16]袁贵仁.价值学引论[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1.

[17]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18]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2.

[19]古典.你的生命有什么可能[M].长沙:湖南文艺出版社,2014.

猜你喜欢

马克思价值职业
最有思想的句子
《卡尔·马克思:世界的精神》
我爱的职业
一粒米的价值
“给”的价值
五花八门的职业
关于马术职业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小黑羊的价值
放大你的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