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博士青春守望“夕阳”
2018-05-14夏一萌
夏一萌
北京邮电大学年轻的90后教师张佳鑫,在读博士期间用爱心和智慧发起“夕阳再晨”科技助老品牌公益项目,以“守望桑榆、推动公益”为使命,用科技手段解决居家养老“最后一公里”问题,让老年人拥有参与感,享受互联网时代福利。他因此赢得了社会的广泛赞誉,入选2017年福布斯中国30位30岁以下精英榜,荣获北京青年五四奖章、“感动海淀”十大文明人物、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奖 、第六届全国道德模范提名奖,并带领夕阳再晨公益组织获得“全国敬老文明号”、中国青年志愿服务大赛全国金奖、CCTV福寿中国盛典“福寿之鹿”、北京“社区公益汇”金牌项目、北京市“十大最美慈善义工”榜样团体等荣誉。
“科技助老”念源于爱和感恩
今年中秋节前夕,北京市海淀区主办的“月满人间,德耀中华”中秋公益诗会上,50余所高校大学生与全国道德模范、中外青年诗人、青年代表及诗歌爱好者们共300余人汇聚一堂,诵读经典中传承传统文化,弘扬奉献、友爱、互助、进步的志愿者精神。这次别具一格、颇具影响的社会公益活动,就是张佳鑫带领夕阳再晨团队发起组织的。
日前,记者怀着浓厚的兴趣,拜访了这位一脸阳光的90后博士。
“我的家乡是陕西汉中,来北邮上学前我还从未离开过自己的家乡。大一时,我去学校附近的一所希望工程小学支教,发现那里孩子们的学习条件远远低于城市里的孩子。为了鼓励他们学习,我经常省出午饭3.块5元一个的鸡腿钱,用来购买彩笔,鼓励上课积极回答问题的孩子。还挨个宿舍收集同学们的饮料瓶,卖钱换了文具给孩子们。”张佳鑫回忆道,那是第一次感受到成为志愿者付出爱心、帮助别人是多么快乐。支教结束后,孩子们满眼泪花充满了不舍,写留言折叠成千纸鹤,张佳鑫收集了一小抽屉。
2011年,北京邮电大学校园中张贴出一张海报,其中“寻找改变世界的种子”几个大字唤醒了在读大三的张佳鑫。这是由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举办的“希望工程激励行动”宣传海报,活动鼓励和支持在校大学生开展公益服务,为社会带来有益改变,20岁的他陪伴老人的夕阳之旅便从与海报的“对视”开启。
做这件事,源于我童年得到的爱。张佳鑫对记者说。
“做什么,怎么做?”深深困扰着这位20岁出头的阳光大男孩。辗转反侧间又到了每周令张佳鑫最为期待的时刻,与姥姥电话“唠嗑”,听电话那头耄耋之年的姥姥念叨张佳鑫“有没有吃饱,是否穿暖……”。幼年读书时,佳鑫成长在姥姥的呵护下,他眼中的姥姥,尽管是没上过什么学的农村妇女,读过的书也大概只有《三字经》,但却浑身散发着勤俭持家、乐于助人的质朴品质。“姥姥对我们关爱有加,无论再忙再艰难,每逢过年我们都能有新的棉衣穿,都是姥姥做完工回来熬夜一针一线缝制的。”张佳鑫至今对此记忆犹新。
那時,每当挂断电话,张佳鑫心里总有一丝伤感,“家里只有姥姥一人在家,空闲时她如何打发时间?如果姥姥也能与我视频面对面交流,学会上网,她该多开心?”那一年,互联网视频聊天已经在张佳鑫和其同龄人中很普及了,淘宝、微博等互联网产品的兴起正悄然影响着年轻一代对于信息的获取和同伴之间的交流方式。
张佳鑫感叹:“老人们也曾是社会的中流砥柱,而时间之河流淌向前,却没能把他们一起带往未来,许多现代化的便利设施并没有为他们带来便利。我的专业就是通信与信息系统,我为什么不能运用自己的专业帮助老人们也能享受到互联网的快捷与便利,帮助他们尽快融入这个时代。”他通过走访和观察身边人发现,科技产品与信息服务已成为年轻人和老年人之间的一道鸿沟,于是定下目标——帮助老年人学会使用电脑。随即,张佳鑫召集了身边的13名小伙伴,成立了“夕阳再晨”公益服务团队。
“夕阳再晨”让夕阳焕发青春,变成朝阳。这便是张佳鑫和他的团队的宏大愿景,更是他们心中“改变世界的种子”。
“夕阳再晨”落地生根
心怀希望,这群年轻的90后志愿者们展开了行动。2011年9月底的一天,张佳鑫带着夕阳再晨团队的几位志愿者以及他们精心准备的教学内容与水果、零食,兴冲冲地来到事先联络好的北京市海淀区羊坊店有色金属院社区。然而推开居委会活动室的门,小伙伴惊呆了,一个人也没有!
“当时我们特别狼狈,只好拿着海报出去现场抓人,抓一个是一个。后来,一下午进进出出的人总共加起来只有5个。”张佳鑫回忆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