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

2018-05-14顾保国

奋斗 2018年22期

顾保国

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第一次会议上指出:“面对改革发展稳定复杂局面和社会思想意识多元多样、媒体格局深刻变化,在集中精力进行经济建设的同时,一刻也不能放松和削弱意识形态工作,必须把意识形态的领导权、管理权和话语权牢牢掌握在手中,任何时候都不能旁落,否则就要犯无可挽回的历史性错误。”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要“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在2018年8月召开的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习近平总书记进一步强调,“建设具有强大凝聚力和引领力的社会主义意识形态,是全党特别是宣传思想战线必须担负起的一个战略任务”。习近平总书记从加强理论武装、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壮大主流思想舆论、坚持立破并举、压紧压实党委(党组)责任等方面,对意识形态领域具有“四梁八柱”意义的工作作出系统部署,提出明确具体的要求。对于社会主义中国来说,意识形态安全是一个根本性问题,它事关党的前途命运和国家长治久安。面对当前意识形态领域的诸种危机,需要我们不断革新工作方法,不断开拓思路,积极有效地加以应对。

意识形态是一种自觉地反映一定社会集团经济政治利益的系统化、理论化的思想观念体系,是一定社会集团、阶级的政治理想、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的思想体系。对政党而言,意识形态是政党的旗帜,对于统一思想、整合力量、凝聚人心、激励斗志具有重要作用。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经验表明,作为国家安全系统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意识形态问题处理的好不好,直接关系到社会主义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毛泽东同志曾明确指出:“凡是要推翻一个政权,总要先造成舆论,总要先做意识形态方面的工作。革命的阶级是这样,反革命的阶级也是这样。”

在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中,始终伴随着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两种意识形态、两种社会制度的历史演进及其较量。不同意识形态之问的冲突既是不同社会道路,不同社会制度之争,更是一个国家凝聚人心、整合社会力量、寻求社会共识的思想之基。只有符合一国发展道路,唤起人民内心共鸣的意识形态才能发挥其价值作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创造性地运用于中国的革命、建设和改革实践之中,并赋予了其新的意识形态感召力和吸引力。

作为肩负伟大使命的政党,不断与时俱进的,具有历史感、时代感和使命感的意识形态体系是我们党获得人民支持的不竭动力。中国共产党正是通过对意识形态工作的高度重视及其理论内涵和话语体系的科学建构,才向广大民众阐明了中国社会的未来发展道路以及选择马克思列宁主义的历史必然,并抵制了各种错误思潮,团结了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走向了民族复兴的正确轨道。这是回溯历史中国共产党在意识形态领域所具有的独特经验和巨大优势。

意识形态也是对人心和民意的争夺。作为一种非正式规则、非正式制度的意识形态,体现了一种软约束,但它也是一种无形的理论,一种重要的凝合剂,能够把各种运动、党派和群体聚合起来,成为一种联结共同信仰的精神纽带。在互联网时代,由环境问题、民生问题、腐败问题引发的诸多新的社会事件也呈现出了新的传播特点和新的参与方式。这些事件借助互联网所形成的叠加效应,考验着政治体系、社会结构和意识形态的吸纳、整合和动员能力以及在社会变迁中不断调整与变革的能力。

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国社会生活发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变化。社会阶层分化加剧,出现了不同的利益群体、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政治理想,社会思想文化呈多元多样多变态势。当前,我国改革进入深水区和攻坚期,随着全球化和对外交往的加深,我们在面临前所未有的新的历史机遇的同时也伴随着巨大的意识形态挑战,面临着空前复杂的情况。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正遭遇冲击,其影响力整合力凝聚力正被不断弱化。这种危机与挑战主要体现在这样几个层面:一是网络化时代的到来,使得互联网成为了各种意识形态传播和竞逐的新的阵地,成为了没有硝烟的战场。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机制呈现了多极化和去中心化的新的传播特点。西方国家借助网络的便利,在传播、渗透和鼓吹所谓普世性的西方价值体系的同时,也借助疫苗问题等社会领域的热点事件对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加以扭曲。二是在新的经济形势下,散布所谓民营企业的离场论或退出论,动摇我国基本经济体制和市场经济秩序。三是不断传播所谓中国威胁论。将“中非合作”“一带一路”等平等合作共同发展解读为输出某种模式,设置“债务陷阱”,甚至是殖民他国,并在中美贸易纠纷中唱衰中国的制度和经济前景。四是掀起历史虚无主义思潮,不断否定领袖人物和黨史国史,新自由主义思潮则以“反思改革中的问题”为由否定改革开放的社会主义性质,或者在看待改革开放前后的辩证关系上,故意将它们对立起来,要么全面否定改革开放前三十年的巨大贡献,要么指责改革开放四十年的巨大成就。

一个民族的复兴和大国的崛起,既靠经济和科技实力,也需要文化软实力这一精神内核。具有说服力、影响力和感召力意识形态可以有效提升中国的文化软实力,在日益多元化的世界体系中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与世界各国现代化之路的价值共识,彰显中国道路、中国理论与中国制度对人类命运共同体建构和世界和平发展所贡献的积极力量。可以说,在中国进入全面的新时代,意识形态工作对于党和国家的繁荣与稳定仍然具有重要的价值意义。因此,我们要保障党始终站在意识形态的理论高地和时代前沿,确保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对后发中国的现代化和民族复兴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巩固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当前,我们要高度重视意识形态的重塑路径工作。

首先,对中国的新闻舆论和理论宣传领域而言,做好新形势下的意识形态工作,必须自觉承担起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的使命任务。对主流意识形态的挑战,我们必须展开坚决的舆论斗争,主动有效地对错误社会思潮进行批判,在批判中不断增强马克思主义的地位和话语权。同时,要不断提升中华文化的影响力,把握大势、区分对象、精准施策,主动讲好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的故事、中国人民奋斗圆梦的故事、中国坚持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故事,让世界更好了解中国、认知中国。

其次,哲学社会科学领域要积极探寻更多同世界进行理论对话的途径,用中国的话语体系和理论体系抵消为西方意识形态所主导的对中国现实的“建构”。我们要实现“四个讲清楚”,更好地讲述中国现代化之路的丰富价值内涵和现实意义以及与世界文明的共通与共融,为中国的和平发展以及互利共赢的外交战略建立意识形态的坚实支撑。中国的崛起不是对世界秩序和他国利益的威胁,而是构建了一种方案,一种寻求更多共识和对话的可能。在意识形态上要不断凸显中国共产党引领下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更进一步讲,这种自信来源于通过与不同社会群体在多元社会空间中的协商和互动,在意识形态和执政纲领中始终贯彻以人民根本利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的价值内涵和发展理念。

再次,立破并举就要把握时代脉搏和历史大势,在继承中国意识形态精神和价值内核的同时,总结新的意识形态理论,建构更加生动,更加有时代气息,更加符合互联网时代的传播特点,符合新一代社会受众的意识形态话语。新的意识形态理论既要避免说教式的语言也要避免苍白无力的表达,应该更加易于学习、易于传播,推进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主体的主流意识形态的中国化、时代化和大众化。成功的意识形态需要保持灵活的适应性和开放性,只有与时俱进地不断更新自我,超越自我,不断借鉴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才能赢得成员的持续认同与忠诚。

最后,我们要压实压紧各级党委(党组)的责任,发挥各级党组织在意识形态工作中的责任与使命。中国共产党的先锋队性质不仅体现在社会实践中的带头作用,更因为其有先进理论的武装以及对社会主流价值观和意识形态的不断引领。对执政党而言,政党精英不仅是政党有效运行和政治参与的基本细胞,也是政党基本执政理念和意识形态的直接贯彻者和执行者,更关系着一个执政党能否获得凝聚能力和动员能力。因此,要提升和完善党员干部队伍抓好意识形态工作的大局意识和理论水平,增加他们科学驾驭、运用意识形态治理国家、管理社会、服务民众的能力和水平。我们要高度重视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等马克思主义核心理论形态以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入挖掘和开发。从党的前途命运、执政使命来看,培育和弘扬这些核心理论形态和价值理念都是极度重要的。

后发国家的现代化往往面临着不同发展道路的抉择,不同社会利益诉求的博弈以及更散沙化的社会群体的冲突。后发国家需要更稳定的权威和政体,更可预期的制度和价值体系,更具调试和变革能力的发展和治理模式。这就需要有一个能有效统合社会力量,有效凝聚社会共识的意识形态体系和制度体系,在完成现代国家建构,完成后发的问题上发挥引领作用。这是中国共产党始终凝聚人心、引领时代、谋求共识的关键所在,也是对人的全面发展规律,政治文明的发展规律以及政党执政规律的不断升华。

世界各国的发展经验也一再表明,一个国家能否长治久安,一个社会能否和谐稳定,一个政党能否稳固自身的执政地位,既取决于国家的硬实力如经济实力、军事实力、技術实力的强弱,在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民族精神感召力、民族凝聚力、意识形态的整合力、全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等等。意识形态建设是整个国家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一个国家如果失去了意识形态领域内统一的指导思想,出现了意识形态的安全危机,整个社会就会陷入一盘散沙,国家自身的安全也就无法保障,党的执政地位也无法巩固。在国际国内形势日益复杂多变的情况下,意识形态领域存在特殊的复杂性多变性,面临着既来自国外也来自国内,既来自党内也来自党外的诸多风险和挑战。意识形态工作是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工作,关乎旗帜、关乎道路、关乎国家政治安全。围绕这些风险和挑战,我们要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主导权,准确深入分析研判复杂形势。在危机与挑战面前,意识形态领域必须构建多元的理论体系和方针政策,为中国的发展保驾护航。同时,我国新时代的意识形态工作要使互联网这个最大变量变成事业发展的最大增量,并保持鲜明的人民立场,代表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顺应最广大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价值追求,用主旋律汇民情聚民意,开创各族人民共同团结奋斗的新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