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让娃娃们传承好红色基因

2018-05-14金一南

雷锋 2018年7期
关键词:烈士墓英雄主义根据地

金一南

说到英雄主义红色基因的传承要不要在“娃娃”中落实的问题,我想起了两个真实的故事:

故事之一发生在我国抗日战争时期。冀中抗日根据地有个名叫北贾璧的村子,1942年初夏的一天,这个村子突然被大批日本兵包围了,没来得及撤走的一批八路军官兵只好隐蔽在群众里面。全村5000多人中,有1000多个孩子。日本人拿出糖果,一个孩子接一个孩子地塞,边塞糖边引诱说:“吃吧吃吧,随便指指哪一个不是这村子的人。”任凭他们怎么诱逼,1000多个孩子没有一个接糖,死命护着八路军官兵躲过了敌人的盘查。事后,有人追问亲历其事的孩子:“当时你们真的一点也不怕?”回答是:“谁也不是铜浇铁打的,咋不怕。可那糖不能接,一接,就成汉奸了。”抗日根据地的孩子也是孩子,他们不可能讲出多少大道理,平日里他们之间也少不了斗嘴打架,可是在支起来的日军机枪和塞过来的稀罕糖果面前,他们谁也不含糊,在“一接,就成了汉奸”这一观念上,孩子们的思想惊人的一致,意志如钢铸般坚定!这个故事着实令人感慨,足以表明当时抗日根据地的爱国主义教育和英雄主义教育“从娃娃抓起”是何等有效、何等深刻地入脑入心!孩子们不但没被日本鬼子的刺刀“吓坏”了,反而个个表现出了了不起的英雄气概,这就是抓好娃娃们的英雄主义教育在紧要关头显示出的惊天伟力!

故事之二发生在邻邦異域。2013年初,我去黑龙江边防调研。驻守在中俄边界的一位边防团团长告诉我,江对岸有一个无名英雄烈士墓,他看到该国每年都有很多人去祭拜那个英雄烈士墓,老人、年轻人、孩子都有,经常是成年教师和小学的男生女生们哭成一片。笔者听完后很受触动。他们对孩子进行英雄主义教育,不是奉命行事,而是在学校和社会基层形成了自然而然的习惯。拥有这样自然习惯的民族、精神内涵是多么强大,它能被人奴役吗?对任何一个国家来说,英雄主义的需求、民族精神的培育、历史文化的传承,不但是应对时代变迁,更是通过精神认同、历史认同,实现国家团结统一的坚实基础。我们务必也要在基层学校和家庭教育层面对孩子们补足、补好这一课!

猜你喜欢

烈士墓英雄主义根据地
“东临楼”日常
“东临楼”日常
窗台上的妈妈
学术研讨会征稿函
无名烈士墓
现在流的泪,都是当初求P图时脑子进的水
彭俊枫
美式英雄主义的颂歌——简析《美国狙击手》
不懈的坚守,孤独的“上坟”
当代美国英雄主义电影的性别叙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