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孩子远离“信息污染”
2018-05-14蔺芳帅
蔺芳帅
将孩子贴上“熊”的标签,主要是因为其思想、行为超出正常边缘,越过合理底线。作为家长,都期望孩子成长的方向正、路线直。然而,时代迅猛发展,影响孩子成长变化的因素陡然增多,大众传媒就是重要影响源之一。
调查显示,我国4—14岁的儿童平均每天仅接触电视时间就达2.2小时,加上广播、报纸、书籍等传统媒介潜移默化的影响,电脑、手机等新兴媒介的形影濡染,大众传媒对儿童的人生观、价值观、行为方式的启蒙和改变不可小觑。
不可置否的是,大众媒介的存在和兴盛,对于家长和儿童有积极的一面,可以作为学习娱乐工具,使正值渴求新知的儿童开阔眼界、增长知识、丰富生活,激发学习兴趣,提高学习效率。但大众传媒的信息海量呈现,成分参差复杂,极易对青少年造成“信息污染综合征”,近年来频现的“熊孩子”事件便与此有关。怎样运用大众传媒教育引导孩子,甚至教育引导父母自身,值得思考。
在传播源头激浊扬清。善治病者,必医其受病之处;善救弊者,必塞其起弊之源。家长、孩子接触媒介之初,就应该绷紧其思想上的警惕之弦,对乱花渐欲迷人眼的信息要采取人防、技防手段,正确辨别、合理筛选、有效区分,適合孩子的予以保留,不适合的坚决屏蔽,给孩子营造一个清澈干净的媒介源头。
在传播过程严管慎控。事物总在发展变化,信息传播的过程也是关联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熊孩子”并非天生“熊”,多是后天随着接触到的“熊因素”越来越多,量变终成质变。因此,家长和孩子在使用媒介过程中,既要保持纯洁的使用初心,不断强化自律自控意识,更要坚决回避、检举、抵制不良信息的侵蚀腐化,时刻警醒自己远离“污浊的信息旋涡”。
在传播末端反躬自省。浚源头、把过程的功夫下得再深,也难免给受众带去良莠不齐的各类信息。这个时候,媒体人、家长、孩子要合心合力,媒体人不仅要全程掌握已发信息的舆论影响、附带效果,不断自省、自净,更重要的是要在末端设置检举渠道,通过广大受众群体的监督反馈,由外及里查找问题,及时除垢还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