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李颀诗歌的艺术成就
2018-05-14刘秀芬
【摘要】盛唐诗坛名家李颀的诗歌题材丰富,类型多样,艺术成就比较高。他性格复杂,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这使他的诗歌也兼具清新自然、雄浑豪放与瑰奇绚丽等多样化的风格。他的诗歌创作多以“赋”“比”的表现手法铺叙描摹,行文意脉流畅。
【关键词】李颀;诗歌;艺术成就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每一个成功的作家都有其独特的艺术成就,盛唐诗坛名家李颀也是如此。他的诗歌题材丰富,类型多样,艺术成就比较高。他性格复杂多样,呈现出多重性的特点,这使他的诗歌也兼具清新自然、雄浑豪放与瑰奇绚丽等多样化的风格。他的诗歌创作多以“赋”“比”的表现手法铺叙描摹,行文意脉流畅。
一、李颀诗歌艺术风格
李颀诗歌题材比较广泛,不仅有送别诗、玄理与禅理诗,而且也有音乐诗、边塞诗以及人物诗等。李颀不仅为人性格豪爽,爱交游,而且具有疏简闲淡的一面,超凡脱俗、率情任真是其性格的主要特点。李颀诗歌的艺术风格可以从三个方面分析。
(一)清新自然
由于李颀性格的因素,清新自然在一定程度上成了李颀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古代诗人比较重视诗作中意境的创造,而李颀擅于对平淡自然的事物能够做出详尽的描述,进而在诗作之中营造出具有清幽之美与平淡自然之美的意境。宋代大诗人梅尧臣非常喜爱这样的意境。他的《林和靖先生诗集序》认为:“其语近世之文,韩、李也。其顺物玩情为之诗,则平澹邃美,读之令人忘百事也。其辞主乎静正,不主乎刺讥,然后知趣向博远,寄适于诗 。”他认为,诗人应该依据物象本质,自然而然地抒发自己的情感,不应该过于拘泥,这样才能够做到情与物的交融;在表达自己对社会的深刻认识时,也应运用平实质朴的语言,这样才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如果在诗歌艺术上达到平淡,就必须经过精心锤炼。李颀诗歌的意境充满了平淡自然美。在《少室雪晴送王宁》中,借助少室山晴天的雪景,表达了自己与友人依依惜别之情。诗人在送别友人的途中,看到了“素色峨峨千万重”,被眼前动人的雪景所打动,与友人之间的依依惜别之情更加浓烈,与友人之间的那份真情更是“不可道”“难为容”。“行人与我玩幽境,北风切切吹衣冷”这种清新自然的意境,更是让人感受到诗人心中那份无限惆怅之情。李颀在《无尽上人东林禅居》中向我们展示了一幅自然清静的禅居之图。静态的自然景物在诗中变成了动态,让我们感受到了一种宁静淡远的意境。李颀在《送綦毋三寺中赋得纱灯》这首咏物诗中,借所咏之物——寺中纱灯,将特定的情景与之有机结合,不仅传达出与朋友离别时的惆怅之情,而且也创造出了情景交融的意境。由此可见,这些诗歌清新自然意境的创造,无不体现出诗人深厚的艺术造诣。
(二)雄浑豪放
李颀诗歌不仅仅具有清新自然的创作风格,雄浑豪放更是其诗歌创作的又一特色。雄浑不仅仅是内在力量的象征,更是一种浑阔意境的展示,在李颀边塞诗中比较突出。李颀的边塞诗多赞美将士们的报国之情。李颀在其五律《塞下曲》中,不仅赞美了一位士兵炽烈的报国心愿,而且也为他怀才不遇感到不平;《古意》不仅体现了将士们担负着保家卫国的责任,而且表露出他们内心的矛盾与痛苦。这首诗写出了将士们思家恋家的真实内心感受,更写出了将士们报国的豪情壮志。《古塞下曲》中“直指薊城旁”,足见将士们报国志坚。同时,李颀在边塞诗中,不仅描述了汉民族人民备受战争之苦,而且对少数民族人们所受的战争疾苦进行了表述。这种思想跳出了狭隘的民族观念,高于同时代的诗人。
豪放风格主要体现在诗人的人物诗之中,展示人物豪爽放达、洒脱不羁的情志。李颀笔下的人物往往是那些放荡不羁、超群拔俗的狂士,他们大都个性鲜明。素以癫狂著称的张旭、李白、杜甫都曾写诗对其进行描写,却都不如李颀描写的生动形象。李颀在《赠张旭》中,对张旭草书创作时的狂态、看丹经的颠态等细节描写,不仅有力地表现了张旭豪放不羁的风度,而且将他耿介拔俗的精神世界展露无遗。李颀在《别梁锽》中,“回头转眄似雕鹗,有志飞鸣人岂知”“抗辞请刃诛部曲,作色论兵犯二帅”寥寥数笔,梁鍠桀骜不驯、坦率直言的情态跃然纸上,其穷途落魄而又豪放不羁的形象也被描述得非常逼真;在《送陈章甫》中,“青山朝别暮还见,嘶马出门思旧乡”显示出陈章甫旷达的情怀;“腹中贮书一万卷,不肯低头在草莽”“醉卧不知白日暮,有时空望孤云高”不仅显示了陈章甫君子坦荡的品德,而且显出他入仕后与官场污浊不合。该诗非常形象地阐述了陈章甫慷慨豪爽、旷达不羁的性格。同时,不管是狂诞放浪的张旭,还是落拓不羁的高适,都是李颀笔下个性鲜明的人物。这些人物慷慨豪放的风格及形象特点,均能激起李颀心中那份澎湃的激情。
(三)瑰奇绚丽
李颀的诗歌不仅具有清新自然与雄浑豪放的风格,而且瑰奇绚丽也是其诗歌一个特色。在李颀一些描写鬼神世界的诗歌中,人们不仅能够感受到李颀的奇思异情与文采的华丽,而且也能够感受到他勇于探索的精神与审美追求。把笔触延伸到幽冥鬼怪世界的李颀,在诗歌创作上不同于描写塞外奇特风景的岑参,也不同于创作出游仙诗的李白,而是给景物披上一层非现实的魔幻色彩。在《王母歌》中,李颀借助古老的神话传说,运用丰富的想象,向人们描述了一个引人入胜的故事。“霓旌照耀麒麟车,羽盖淋漓孔雀扇”形象地描绘出西王母降临人间时光彩照人的景象;“红霞白日俨不动,七龙五凤纷相迎”又把红霞白日交相辉映的景象描绘得栩栩如生。这首诗歌不仅批判了皇上迷信道教的态度,而且展示了其诗歌瑰奇绚丽的风格。在《杂兴》一诗中,李颀借助《晋书·温峤传》中的神异故事,不仅栩栩如生地描写了阴森恐怖的幽灵鬼怪,而且也表达了诗人“善恶死生齐一贯,只应斗酒任苍苍”的道家思想。《王母歌》《杂兴》两首诗歌不仅展示了李颀擅长描写怪异、奇特之场景,而且也将李颀有所寄托的情感展示了出来。另外,李颀的《爱敬寺古藤歌》属于咏物诗,在这首诗歌中,李颀借助形象的比喻,对有些灵异恐怖气息的古藤进行了生动描述:“风雷霹雳连黑枝,人言其下藏妖魑。空庭落叶乍开合,十月苦寒常倒垂。”《唐贤三昧集笺注》评这四句为“形容绝佳”。
二、李颀诗歌的表现手法及行文方式
善于描摹事物的状貌形态,可以说是李颀诗歌的最大特点。李颀诗歌不仅仅善于抒发情怀与描摹事物,而且使所描摹事物更加逼真。这与他独特的表现手法和行文方式有关。
(一)诗歌中“赋”的表现手法
李颀在诗歌非常善于运用“赋”,对自己的感情进行抒发:咏怀诗直抒胸臆,送别诗铺叙离别场景,他把“赋”这一表现手法运用得得心应手。在《题合欢》中,他借助白描手法就能够突出合欢的特征,使人具有身临其境之感。李颀在咏物诗中,将所写事物与周围环境予以有机结合,使所状之物形神兼备。同时,李颀在其宴游诗中,多先开篇点题,后进行铺叙,再写场景,结语突出依依不舍之情。
(二)诗歌中“比”的表现手法
李颀善于在其音乐诗中运用“比”的手法。虽然李颀音乐诗歌相对较少,然而,他以卓尔不群的天资,使每首音乐诗歌都能够光彩熠熠。乐曲的风格、章节的缓急以及听者的各种情绪和感受,都能够被李颀用丰富的语言文字描摹出来,使人如闻其声,如见其形,从而给人以多方面的审美享受,这些都要归功于李颀对“比”的手法的灵活运用。
(三)诗歌的行文方式
意象的跳跃是诗歌的一个重要特点。诗人们经常借助情感变化,对诗歌章法进行改变。同时,读者在欣赏诗歌时,必须借助自身想象才能够理解诗人作品中的意脉不连贯。然而,李颀诗歌大都是意脉连贯顺畅。在李颀的每首诗歌中,只是表达一种情感,不是萧疏闲淡之情,就是悲愤感慨之情;不是依依惜别之情,就是欣欣喜悦之情。因此,其诗歌行文自然流畅,没有半点阻塞之感。在李颀诗歌中,送别诗居多。在这些送别诗中,李颀不论是铺叙行程,还是刻画人物,都显示了意脉连贯的特点。同时,在李颀的苍凉悲壮的边塞诗以及托物言志的詠物诗中,都能够看出其行文意脉连贯顺畅的特点。
三、结语
李颀诗歌清新自然、雄浑豪放以及瑰奇绚丽等艺术风格的形成,与他的个性才情以及当时文化氛围密切相关。具有性疏简、厌薄世务、慕神仙等性格特点的李颀,在一定程度上决定了其诗歌具有清丽平淡的意境,没有李白的飞扬激荡,也没有杜甫的深沉厚重。这也是李颀诗歌意脉流畅,如行云流水般特征的原因。作为盛唐时代士子的李颀虽追求个性自由,却也没有放弃社会责任感。他具有特殊的平和、恬静的心态,具有精细深微的审美眼光,能够发掘体悟到大自然之美与人情之美,因而能够创作出多样化风格的诗篇,而且在表现手法和行文方式上体现出了他的独特之处。他取得的艺术成就对后世也产生了一定影响。
参考文献:
[1]李春蓉.李白诗歌意象的翻译转换[J].牡丹江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4(6):105-107.
[2]孙艳秋.追求新变的李贺诗歌语言艺术[J].商丘师范学院学报,2008(7):36-38.
[3]隋秀玲.李颀研究百年综述[J].中州学刊,2006(1):209-212.
[4]王友胜.李贺诗歌艺术三论[J].太原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97-101.
作者简介:刘秀芬(1971-),女,河南新乡人,硕士,郑州师范学院文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唐诗研究与整理,从事古代文学的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