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学质量的反思

2018-05-14李婧杰

中国民族博览 2018年3期

【摘要】顺应着当下社会的不断发展,从事教育行业的人越来越多,尤其是艺术类专业的教育者更为突出。随着2014年10月15日文艺座谈会的召开,近几年更是涌现出了一波波优秀的舞蹈教育者、舞蹈编创者,在遍布全国的小学、中学、高中都开始渐渐重视学生的德、智、体、美、劳的综合素质,而不仅仅只让学生驻足在文化课的复习、考试中。在综合类高校的舞蹈专业上,教育者对学生除了提升专业技能上的训练外,教学上对于不同的民间舞蹈的教授过程都更为严谨。在教与学的过程中,作为教育者肯定会遇到很多不同类型的学生(个体)、班级(群体),学生的专业技能、知识水平、思维敏捷度、接受能力也是参差不齐,在学生学习民间舞专业知识的同时,怎么样能在一节课中完成拟定的教学内容,最主要还是根据老师在课堂上的教学方式,根据受教育者不同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思维及方法,量体裁衣最重要。那么,在整个教授过程中怎样提升教学质量,这也是我们作为舞蹈教育工作者应该不断反思与总结的重中之重。

【关键词】民族民间舞教学质量;教育教学能力;课堂教学实施

【中图分类号】J70-4 【文献标识码】A

中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地域辽阔,具有相当浓厚的文化底蕴,各具特色。由于每个民族所分布的地域不同,因此也决定了他们的生活习俗、信仰、语言、文字等方面的差异,但是不论生长在哪个民族、哪片土地,人们都非常勤劳朴实且能歌善舞。少数民族民间舞蹈正是从远古时代人们的辛勤劳作、祭祀、信仰崇拜中流传至今。少数民族民间舞课堂教学主要分为藏、蒙、维、傣、汉五大类,从进入艺术类中专学校到综合类高校的艺术学院舞蹈系,这五类民族民间舞都是必须学习的。教育者从田野采风积极收集来自于少数民族人们最自然的民间舞元素后进行加工提炼整理成教材后,在课堂上运用言传身教的方法从单一的上肢下肢单一动律训练——复合型综合训练组合,在教授的过程当中,让每位学习者尽可能的掌握各个民族民间舞不同的风格特性、音乐节奏、站姿体态、舞姿动律、脚下步伐等训练要点。除了课堂上的专业训练外,也要让学习者多了解目前所学的民族舞蹈的地域分布、风俗、文化及动作的来源。

关于如何提升民族民间舞蹈教育质量,结合自身的实践教学、参加舞蹈教育方面的专题讲座等活动,主要集中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民间舞教师所应具备的自我素养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基础

“素质”一词,概念很广。不只是先天感觉器官及神经系统方面的生理素质,更包含人们内在的心理活动、思想意识等方面后天修养成的素质。作为一个舞蹈教师自身所储备的素质与修养必须要有一定高度,因为所培养的对象正是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人才。教师本就是一个无尚崇高、无私奉献的职业,为了满足学生能不断获取知识,不断壮大我国教育事业,发展全面的教师人才是毋庸置疑的。

在教师行业中有一类教师很特别——舞蹈教师。不管是何舞种的舞蹈教师与其他行业的教师不同,舞蹈是一门没有语言只通过肢体来表达情感的课程,实践性非常强,作为一名合格的传授者,所传授的知识覆盖面应该是更广的。除了教授技术技能外,不能忘记文化是民间舞的“根”。例如,在教授傣族步伐时,会边讲述边示范上身、手臂的“三道弯”,脚下的正步位前行与后退等动作必须掌握的规格外顺势会延伸出所教动作的原有,让原本在他们印象里很奇怪、很好笑、甚至有些许排斥的动作荡然无存,渐渐接受并喜欢。从课堂实践中不难发现,对于民间舞教師,不能仅仅只是停留在舞蹈技能的传授。要做一个全面优秀,提高自身文化修养及自身素质才能经得起各种考验。具体归纳为以下三点:

(一)热爱舞蹈教育事业

“有人从事教学,为了一份工作。有人从事教学,希望有所作为。”既然选择从事舞蹈教育事业,拥有一颗对教育事业最热爱的心境是基础。舞蹈教育工作者的付出与回报永远不成正比。在学生们因为一个动作老是做不好时,作为传授者可能会不厌其烦地重复着,为了国家艺术基金的成果展,老师们牺牲掉一个暑假的休息时间给学生们进行排练,若没有这份对教育事业的热爱,对工作的坚守敬业,怎么可能培养出更多更好的艺术人才。

(二)做学生的榜样

“你希望成为榜样吗?用自己的亲身经历去教会学生,正是对舞蹈教育的这份执着、坚持、喜爱,鼓舞着还不够优秀的自己走进了舞蹈教育的行业。并帮助学生找到了他们自己的方式”。榜样,对于学生来说就是效仿的最佳模板,课上对于动作要领的讲授精准且丰富;示范必须做到位,让学生能随时被引导,并立为标杆。课下与人接触的言行举止、道德操守都应随时严格要求自己,尤其是与学生的交流与沟通上。

(三)重视艺术类理论知识的扩充

舞蹈属于众多艺术类别里的一个支系,而民族民间舞又是舞蹈里重要的分支,在艺术的领域中很多知识要点都是想通的。例如,舞蹈与音乐;节奏,舞蹈与服饰、舞蹈与审美等。因此,在以专业技能掌握牢固为前提去拓展和民族民间舞有所关联的理论知识,如艺术审美、民族学、歌曲与服饰。在教学时可以更加丰富学生的知识层面。

二、作为民间舞教师的教学能力是提升教学质量的关键

教师教学能力的体现建立在自身文化素质修养之上,吸收多方知识,经过量的堆积并沉淀后,顺应教学的需要由内而外起散发,体现教师的主导功能。在教学能力中分为讲述与观察能力、示范能力。

(一)讲述及观察能力

民族民间舞的主要教学行为,大多以口传身授为沟通媒介,约占所有教学行为的80%。民族民间舞教学中,在讲解动作的用词上会顺应整个班级的理解能力,避免一开始就出现专业用词,如维族组合的“碾步”、东北秧歌中的“点绕起范儿”。对于学生并不适用于过于专业的讲解,通常会直接进入所教动作上肢及下肢的分解动作讲解,讲解中就已经将每个动作的路线、规格、方向等一一说明并加以示范,学生在完成动作后会将之前较为拖沓的语句精简成专业用语并让学生迅速记忆,并在同一个组合的教学中都会用专业用语,逐渐让专业用语对学生在头脑中加深印象并适应。

“对动作的观察都会是从脚下到头顶有顺序有规律地进行,这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因为舞蹈室的运动多从地面开始。”因此,当学生们独立完成某个舞蹈动作肢体不到位或者规格错位时,作为学生并不能直观地感受到,只能通过教师从头到脚进行反复有序地观察后运用语言表述出问题的关键。通过笔者在实践中得出,在教学的语言表述能力中,教育者也必须具备敏锐的洞察能力。

(二)示范能力

在从事了民间舞教育事业后,身体各方面的肌肉素质不如读书期间那么发挥自如,但仍然少不了示范。“在所有的舞种教学中,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是最需要亲自示范将教授内容和重点传授给学习者”。

由于学生在理解能力及动作完成上各有出入,在对舞蹈动作的示范环节自身必须高标准,对于每个动作的准确性,从手指间开始都要注重规格,让学生从一开始就从规范中把握风格。在教授一个新动作以后,会多给学生更多一些自己消化并练习的时间,为了照顾到班里每一位学生,会走动于教室的每个地方,在学生练习的间隙,引导学生在不知道怎么处理动作时主动发问,通过亲自示范与讲述的方式解决问题。

三、科学规范的教学模式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保障

“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从微观的角度分为三个关键词,科学、规范、系统”。

其一,对于民族民间舞蹈教材的选取要合理,根据班级自身综合情况由教师合理选取组合,并结合自身教学能力进行传授;其二,教师动作示范的规范性直接影响学生完成动作的规范程度。一旦教師示范过程中不准确,会直接导致整堂课教学质量的下降,严重者直接失去学习主动性;其三,合理规范的组织课堂,要求教师课堂上有条不紊,松弛有度,积极调动课堂气氛,避免一味地呆板乏味的教学方式。

四、结语

随着舞蹈教育事业的不断深入与壮大,舞蹈教育工作者,尤其是一代代年轻的舞蹈教师更应该不断扩充自身,积极参加文艺活动,多看多听、多学习、多思考,在未来的舞蹈教育道路上看到更多关于舞蹈教育的热点难点,并积极思考解决问题,为日后舞蹈教育事业的发展尽微薄之力。

参考文献:

[1]潘志涛.中国民族民间舞教学法[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4.

[2]罗雄岩.中国民间舞蹈文化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1.

[3]吕艺生.舞蹈教育学[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0.

[4]吕艺生.舞蹈,作为艺术教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5.

作者简介:李婧杰(1990-),女,汉族,四川,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舞蹈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