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条伤痕累累打满补丁的旧毛毯

2018-05-14史蕊

新湘评论·上半月 2018年10期
关键词:毛毯朱德延安

史蕊

在延安凤凰山革命旧址朱德和周恩来旧居的会客室里,陈列着一条伤痕累累的毛毯。这条短短几年间三易其主、破旧而打满补丁的毛毯,既凝結着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纯真而崇高的友谊,又承载着共产党人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伟大精神。

这条枣红色的毛毯最早属于宁都起义领导人之一董振堂。1931年12月14日,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董振堂与赵博生等人率领国民党第二十六路军1.7万人在宁都起义,改编为红一方面军第五军团。当时,朱德十分关心这支刚刚获得新生的部队,亲自从瑞金赶到宁都,看望并慰问第五军团广大官兵。朱德平易近人的态度和简朴的作风给红五军团官兵留下了深刻的印象。时任红五军团副总指挥的董振堂更是由衷地敬佩这位身经百战、久负盛名的红军领导人,便将自己的毛毯送给了朱德作纪念。董振堂自宁都起义后,一直忠心耿耿为党和人民革命事业英勇奋斗,1937年随西路军转战河西走廊,在甘肃高台镇战斗中壮烈牺牲。毛泽东曾评价:“宁都起义的领导者赵博生、董振堂等人成了坚决革命的同志。”

从此,这条毛毯不仅成了朱德与董振堂深厚友谊的见证,更具有了特殊的纪念意义。朱德带着这条毛毯,粉碎国民党顽固派的“围剿”;带着它参加举世闻名的二万五千里长征;带着它,来到革命圣地延安。

1936年12月,西安事变爆发后,周恩来作为我党的全权代表,为了促成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经常披星戴月往返于延安、西安之间,为建立和巩固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进行着艰苦的斗争。陕北的严冬朔风凛冽、千里冰封,朱德邀请周恩来住到了自己的窑洞,还在一次赴西安谈判的临行前,将这条毛毯转赠给周恩来用来垫坐御寒,并亲手将周恩来的脚盖严实了,才让汽车开动。

1937年4月25日,周恩来一行乘坐一辆大卡车,从延安启程,准备经西安赴南京。汽车在驶入崂山隘口时,遭到一股土匪的伏击,周恩来的副官陈友才命令警卫员掩护周副主席迅速撤下公路,向右侧的树林中撤退。而他指挥警卫班的战士顽强抵抗,直至牺牲。敌人冲到大卡车旁,以为共产党的高官出行一定带着许多贵重的财物,不料,车上除一些文件外,只有这块毛毯,气急败坏的匪徒在毛毯上连砍数刀,扬长而去。待救援部队赶到现场,打扫、收拣同志们的衣物时,才将这条破烂不堪的毛毯拿回来交给了周恩来。邓颖超双手捧着这块布满刀口和溅满陈友才烈士鲜血的毛毯,禁不住泪流满面,无限深情地说:“友才是替恩来死的,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他!”并细心地将毛毯一针一线缝补起来,继续使用。

七七事变后,朱德从延安出发,挥师太行,赴抗日前线。周恩来看到总司令戎马倥偬,携带衣物又非常单薄,又将这块经过邓颖超精心缝补的毛毯回赠给了朱德总司令。1938年4月,朱德深入敌后,带着这条历经传奇的毛毯,驰骋太行山,指挥我英勇的八路军将士打击日本侵略者。太行山区的人民群众十分热爱自己的子弟兵,他们总是把火炕烧得热乎乎的,让朱总司令住。一个晚上,朱德睡的火炕烧得过热,毛毯被烧了个大洞。后来,被服厂的同志把烧坏了的地方精心缝补好。朱总司令带着它纵横疆场,经过八年抗日战争、三年解放战争,一直使用到全国解放,最后捐献给了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军博后来又转给延安革命纪念馆收藏。

这条三易其主的毛毯,是中国共产党人、是革命者的传家宝,它见证了革命队伍同志间的纯洁友谊。一条普通的毛毯向今天的人们讲述了革命友谊重于泰山的故事,激励后来者继承和发扬我们党这种优良的作风。

猜你喜欢

毛毯朱德延安
我的毛毯
不必要花的钱
延安的故事
卖梦店
如果让我许一个愿望
Body languages in English teaching
李小书的“妈妈”
《保卫延安》震撼播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