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论李妲娜课例的音乐教育体系

2018-05-14徐双雨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思维拓展奥尔夫音乐教育

徐双雨

【摘要】作为中国奥尔夫教育中最为重要的代表性人物,李妲娜对于教学方式及教育思想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在具体的课例中也发挥了较大的应用价值。无论是教学维度的拓展还是对于多元学科的共同融入,李妲娜所建构起来的音乐教育体系无疑可为音乐教学者提供较好的经验借鉴与参考。

【关键词】音乐教育;奥尔夫;思维拓展;学科联结;李妲娜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不同的艺术门类如何在音乐课堂上进行综合,是许多一线老师都在思考的问题,李妲娜的许多课例设计为此给出了很好的范例。在结合古诗词等本土化教学课堂上,她的教学系统综合了吟诵、现代舞、绘画、合唱等不同艺术门类,但这种综合并不是随性的、拼盘式的,而是以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要素和艺术共有的表现要素为桥梁来进行的有效整合,下文将以《秋思》课例中的不同教学环节来进行说明。

一、本土化理念在现代舞教学环节的具体呈现

在普通中小学音乐教育中,我们的律动一般就是教一些简单的动作,舞蹈教学是教一些民族舞或编配好的舞蹈,学生基本是在模仿老师,几乎没有什么自己的创造空间。芭芭拉·哈泽尔巴赫(Barbara Haselbach)曾说,“儿童舞蹈课堂和教学的最终目的,并不是舞蹈技法的完善,而是开启和促进他们的所有潜能,通过个体的、成对的、小组的努力,以即兴和舞蹈结构的创编形式,形成儿童在创造和理解方面的活动能力。”①在课例《秋思》中,李妲娜把现代舞的基本动作“收”和“放”和表现要素“对比”引入了音乐课堂,拓宽了音乐教育的宽度。

在《秋思》的现代舞教学环节,李妲娜要求一个人吟诵,其他人配合吟诵用身体的“收”和“放”来表现这首词的意境。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秋思》是一首元词,但是李妲娜没有选择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来表现,而是选择了现代舞的基本动作,原因是中国古典舞、民间舞是程式化程度比较高的舞种,而现代舞是更贴近人的生活、反应人的真实情感的一个舞蹈种类,李妲娜的这种选择非常符合卡尔·奥尔夫的合作者均特②的理念:“我不是在进行传统的技能教学,而是希望通过激发学生兴趣和音乐感潜移默化地实施教学,注重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性”。③

李妲娜选择让学员用“推”“拉”“跑”“停” “收”“放”这些现代舞的基本动作来配合吟诵,表现这首元曲的里秋天凄凉的景色和诗人凄苦的心境。由于时间限制,在有的课堂上李妲娜就只让学员用“收”和“放”来表现。虽然只有“收”和“放”两个简单的动作,但是动作的高、中、低位置,加上手、脚方向,以及不同的“收”“放”速度,这一组简单的对比动作,可以呈现出无数的可能性。更为重要的是,李妲娜要求学员们要用“情绪”来带动身体,每个人都要跟随自己听到吟诵之后的感觉进行律动,不去模仿别人,而是跟随自己的心来舞动。卡尔·奥尔夫曾说,“感于内心,动于身体——音乐源于动作,源于舞蹈。”④这与程式化的舞蹈教学有非常大的区别,因为动作简单,学生不需要花很多时间进行技能练习,所以能够把更多的注意力放到“感觉”上去,用“心”去体会如何让自己的动作能够与吟诵相配合,从而真正能够做到用自己的身体来表达情感,摆脱技能的束缚,用最简单的方式来达到身心合一。

二、通过艺术基础要素和表现要素连结不同的艺术门类

学科课程是以文化遗产和学科为基础,组织起来的各门学科最传统的课程形态的总称。各门学科有其相对独立的逻辑和系统,如古希腊罗马时代的“七艺”:文法、修辞、辩证法、算术、几何、天文学、音乐,以及近代教育史上的杰出人物夸美纽斯·在其著作《大教学论》中设置的学校课程等。以这种方式展开的教学有很多好处,可以系统地教授文化遗产,可以最大限度地发展智力,也容易组织教学进行评价等⑤。20世纪60年代,在科技革命和国际竞争的大背景下,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家布鲁纳认为,学科课程的编制要反映出某一知识领域的基本结构,其显著的学问化、专业化、结构化的课程编制特点,成为现代课程论的典型代表⑥,对现代教育产生了深远影响。然而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些问题逐步凸显:一是课程把焦点集中在知识上,而这种知识是孤立的,学科之间的联系被割断了;二是知识本身与学习者的生活脫离,并同整个社会问题脱节⑦。

美国著名音乐教育家艾伯利斯、霍弗等认为:“实质上,所有能提供审美的和人文学科经验的艺术都是相互关联的,所以学校课程应该为提供相关艺术的经验留有一些机会……把各种优秀的艺术作为一个整体,来发展对艺术在较高和较广的境界的理解……人类需要发展对于周围世界的美的敏感性和鉴赏力。当一个人开始理解其他艺术形式的审美价值时,他对音乐的美学价值和敏感性也就提高了。”⑧李妲娜认为世界是复杂的,单一的学科知识、方法、手段是不能够解决复杂的社会问题的,因此她的本土化理念主张用综合的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培养学生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她的课堂上,学生总是面临综合的教学内容,要完成复合的、复杂的任务,在此过程中他们渐渐熟知并习惯,世界上的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之彼此联系的,从而慢慢积累出处理复杂任务的经验,并在此基础之上,重组经验或迁移,以实现创新。

综合的方式方法有很多,但是如果内容不经过筛选,那感觉就像是不同艺术门类活动的大拼盘;即使内容经过筛选,但如果没有找到好的“连接点”,也很难把不同的艺术门类有机结合。例如一些老师提出唱“春天”主题的歌曲,听“春天”主题的音乐,欣赏“春天”主题的舞蹈……用“主题”的方式来连接不同艺术门类,这种方式有利有弊,益处是可以丰富学生的感受和体验,不足之处在于,每一个艺术作品自身蕴含的内容和要素都太丰富,所以学生很难感受到不同艺术门类作品之间的联系。

李妲娜还认为,这里的关键是找到不同艺术各门类之间的相通之处,即综合的“连结点”。李妲娜认为,各艺术门类都有其基本要素,如音乐有音高、音长、音色、音量等;绘画有点、线、面、色等;舞蹈有时间、空间、重量等。(注:对于不同艺术门类的基本要素的具体内容,不同的时期、不同的艺术流派会有不同的观点,从不同的视角思考,也会产生不同的结果,但这个不是本文研究和探讨的核心,旨在为教学提供参考。)这些基本要素看似不相关,有的却有一些共通之处,例如“节奏”和“线条”,在音乐中有,在舞蹈和绘画中也有。

除了艺术的基本要素,李妲娜认为艺术的表现要素也是不同艺术门类之间进行综合的重要“连接点”。艺术的表现要素包括对比、重复、发展、对称(不对称)、平衡(不平衡)、结构、比例、张力等。虽然不同的艺术门类各有其不同的特点,但是在表现要素上有许多共同之处,例如《秋思》课例中,“对比”就是其中的共同之处:吟诵声音有“高”和“低”对比,(根据这首词的内容,也有情绪的上的对比,例如“枯藤老树昏鸦”和“小桥流水人家”这两句的情绪就是不相同的。)律动有“收”和“放”的对比,国画用墨有上有“浓”和“淡”的对比等等。因此,可以参考这些表现要素,把它作为不同艺术门类之间有机联系的纽带来组织我们的音乐课堂教学。

综上所述,李妲娜音乐教育思想中的本土化理念,以艺术的基本要素和表现要素为桥梁,“连结”不同的艺术门类,它突破了学科课程内容孤立的问题,拓展了音乐教育的宽度。

三、提高学生音乐素质的同时,培养知识迁移和跨界整合的能力

李妲娜认为,生活是综合的、社会是综合的,文化是综合的,“人”更是综合的——因此人类的音乐学习也应该采用综合的方式。然而,目前的音乐教育把人类本身所具有的这种综合性的音乐学习方式割裂开来,并将音乐教学划分为歌唱、欣赏、乐器、乐理知识等分立的行为,甚至把节奏、旋律、音色、力度等综合存在的音乐要素,也割裂成一个个独立的知识概念,致使原本综合的音乐艺术形态,逐渐失去了原有的表现形式和内涵。更为严重的是,在注重知识和技能的同时,音乐教育也越来越向专业化、技能化方向发展,把歌唱或演奏当成纯粹的技能来练习,忽略了音乐本身的艺术性和人的情感表达。

美国音乐教育家穆塞尔认为:“音乐同广泛的文化领域有着天然的密切关系,因此音乐教学应该同其他领域互相交织在一起,这样可以互相增强活力。否则,音乐教学将是贫乏的,并且不会作为发展学生个性的一种媒介而获得它的全部价值。”⑧。李妲娜音乐教育思想中的本土化理念主张以艺术的基本要素和表现要素为连接点来组织教学,这样的教学方式,一方面可以发展学生多方面的艺术感知能力,另一方面可以培养学生整合创新、跨域转换、知识迁移的能力。与此同时,李妲娜还认为教育不应只是知识的传递与技能的训练,还应关注人的内在情感体验以及优良品格素养的形成,她主张在教学活动中,加强合作精神的培养,即关注人与人之间的交流、理解、关心和互助。李妲娜音乐教育思想中的本土化理念,在拓展了音乐教育宽度的同时,提升了音乐教育的价值。

注释:

①芭芭拉·哈泽尔巴赫(Barbara Haselbach):《奥尔夫教学法的舞蹈教学反思》本文最初发表于1984。此处发表的是作者撰写于2010年的版本,转引自[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Barbara Haselbach)主编《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年—2010年),刘沛译,康啸德文校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75页。

②多罗西·均特(Dorothee Gunther)是达尔克罗兹的学生,曾是一名舞蹈演员,后来成为卡尔·奥尔夫的合作伙伴,一起在慕尼黑创办了一所集体操、音乐、舞蹈为一体的“均特学校”(Guntherschule),探索以新的教学方式培养体操、舞蹈及音乐教师。

③陈蓉:《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及体系建构探究——1924—1944年德國慕尼黑均特学校的历史追寻》,载《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2016第3期。

④卡尔·奥尔夫(Carl Orff):《音乐:感于内心 动于身体》(1932年),载[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Barbara Haselbach)主编《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第一卷经典文选(1932年—2010年),刘沛英文翻译,康啸德文校订,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年版,第35页。

⑤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2015年9月第3版,第241页。

⑥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2015年9月第3版,第109-120页。

⑦钟启泉.《现代课程论》(新版),上海教育出版,2015年9月第3版,第166页。

⑧雍敦全.《论全面综合的音乐教育》,载《音乐探索》(四川音乐学院院报),2003年9月。

参考文献

[1][德]芭芭拉·哈泽尔巴赫,刘沛英译.康啸德文校订.奥尔夫教学法的理论与实践[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14.

[2]钟启泉.现代课程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5.

[3]管建华.中国音乐审美的文化视野[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13.

[4]陈蓉.奥尔夫教学法的核心理念及体系建构探究——1924—1944年德国慕尼黑均特学校的历史追寻[J].音乐艺术,2016(03).

[5]雍敦全.论全面综合的音乐教育[J].音乐探索,2003(09).

猜你喜欢

思维拓展奥尔夫音乐教育
我与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的那些年
奥尔夫音乐教育思想在中国的实践与发展传播
初中作文教学的思维拓展与创新分析
思维培养在小学语文作文教学中的应用
论陶行知教育思想在幼儿音乐教育中的运用
音乐美学基本原理对音乐教育的几点启示
中等职业学校音乐教育的价值与功能探讨
文言文教学进行思维拓展的思考与实践
探索艺术综合的无限可能
奥尔夫音乐教育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