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民族声乐演唱

2018-05-14李优

北方音乐 2018年16期
关键词:演唱技巧民族声乐

李优

【摘要】民族声乐是新中国人民经过探索后,传承了中国优秀艺术文化并结合西方优秀音乐特征的一种新的演唱形式。以其独特的演唱方式和复合中国人民审美标准的艺术美感深受喜爱。其中的古曲风格作品以其独特的古代文学艺术魅力成为了民族声乐演唱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本文将从风格把握和演唱技巧等方面谈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古曲风格作品,希望从理论层面指导实践演唱。

【关键词】民族声乐;古曲风格;演唱技巧

【中图分类号】J616.2 【文献标识码】A

一、民族声乐背景下的古曲风格概述

(一)古曲风格作品概念

古曲风格作品是中国民族声乐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种题材形式。这种将中国古代高度浓缩后的文学作品与音乐相结合的艺术形式,表达了中国特有的文化审美特征以及思想水平。本文所分析的古曲风格特征是一种基于现代民族声乐演唱来传承与创新后形成的一类独具特点的音乐形式。它将古代诗词直接应用到歌曲中,并将古代音乐的元素与现代元素进行融合。在今天,从民族声乐的古曲风格作品中我们能看到两种表达形式展示出来不同韵味,一种是现代的演唱搭载传统的诗词,另一种是还原模拟传统的演唱搭配传统的诗词,它们之间表达出来的韵味截然不同,一种体现了融合之美,另一种体现了复刻之美。

(二)古曲风格作品分类

古曲风格作品的分类就我看来应该更加包容甚至更加宽泛。在传统定义中,古曲风格作品包含古代古诗词作品、新编古诗词作品以及在古代其他文学类基础上创作的作品。实际上,古曲风格只要是传承古代作品或包含古代文学元素的都可称之为古曲风格作品,包括诸如传统民间音乐、传统俚语甚至劳动语言音乐等等。

我国早期的古曲风格作品诸如《诗经》《胡笳十八拍》,唐诗宋词作品等。在古时候这些带有浓厚教化寓意的文学作品都是用唱的形式表现出来的,但这类作品音乐凝练婉转,注重韵味的表达,在各个时代更迭中教化思想的意义留存,但音乐本体丧失。所以这一类古曲作品更适合新曲配原诗。另一类则是现代人对古诗词或古代文学的一种模仿创作,并用尽量还原古曲风格的音乐来抒发时代情怀。总之,古曲风格作品无论如何分类,古代的元素都要作为重点体现在作品中。

(三)古曲风格作品发展

中国五千年的历史孕育了不同时代对于文学和音乐的不同程度的追求。最早的《诗经》实际上就是北方民间音乐和宫廷歌曲的合集,思想审美几乎涵盖了各个阶层。接下来的《楚辞》更显得专业化,也让古曲音乐结构和元素更加完善,甚至以独立部门“乐府”来进行专业化创作于推广。其后各个时代例如《清商乐》《胡笳十八拍》等都让音乐与文学紧密结合。到了唐宋元时期,文学作用更加凸显,产量和意义大,词的部分压制了曲的发展。但却给民族声乐的古曲风格提供了源源不断的灵感与养分。进入二十世纪,新文化给中国人带来了新的变革,现代民族声乐应运而生,复合时代要求却又完整传承下来的古诗词文学创作原则使得两者紧密结合,留洋归国的音乐家们也找到了易于大众接受的形式,那就是古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今天,虽然这类作品占有量并不是最多,但是却最具代表性,也最具民族特征。现代的民族声乐是经过吸收传统戏曲和西方创作方式综合后的一种歌唱形式,符合中国人民的审美需求,再加上古曲风格文学中所特有的韵则会让这种中国特点更加明显,更具代表性,且能够产生强大的教化作用,值得每一位中国人学习与欣赏。

二、古曲风格作品的风格把握

古曲风格作品的风格把握在于抓住古代文学作品和古代音乐的精髓所体现出来的独特审美表现方式。这种风格独特且带有厚重的时代之感,结合民族声乐既要拥有现代声乐的质感,也要在作品中传递甚至再现古人的思维和行为。

(一)古曲风格作品的意境把握

古曲风格作品最突出的特点主要集中体现在词的部分,部分原因是因为古时伴随诗词留存下来的音乐作品或曲谱较少,另外一部分则是由于中国教育中就包含古诗词内容,便于欣赏者接受。关于古曲风格的作品意境方面,首先演唱者要了解作品的诗词内容、历史背景、作者生平甚至是艺术特征,这样无论是何种情绪都有了明确的导向,再结合音乐的旋律和演唱的情绪则能够很好的表现作品的风格特征;其次,古曲风格的作品的歌词部分往往带有它的独特性,即为经常通过含蓄、映射、借代、夸張的方法来宣泄情绪,例如《长相知》里我们熟知的诗词“山无棱,江水为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乃敢与君绝。”从这句诗词中很明显的看到通过夸张甚至不可能做到的事情来宣泄情感,让艺术张力达到极致;最后,古诗词有其行文和格律的准则,无论是读诗还是唱诗也都需要遵照一定抑扬顿挫语气来配合完成,方能表现意境。

(二)古曲风格作品的润腔把握

民族声乐脱胎于我国的戏曲艺术和民间音乐,传承吸收了中国特有的润腔文化,将带有装饰性的演唱技法发挥到了极致,让原本呆板的音高音色变得灵动富有生命气息。所谓的润腔实际上就是对音高、节奏、强弱以及音色等音乐要素进行装饰变化,并在变化中区分和体现我国区域差别带来的音乐差异,让表现风格丰富多彩。音高上的润腔实际上是通过对固定音高音符的二次创作,在围绕音符进行不超过三度范围内的小范围快速的变化来产生差异化,这也是我国古曲音乐较为常用的变化处理形式,用于民族声乐中能够达到的很好效果。节奏润腔也是一种自主选择性的进行变化,实际上中国古代的诗词往往是即兴的脱口而出,表达方式也是唱出来的,就是茶余饭后,借景抒怀时唱出的诗词,即便诗词的内容相同但是两次唱出来的节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强弱的润腔更加好理解,伴随着古诗词的抑扬顿挫表现手法,与之配合的强弱变化是显而易见的,情绪高昂则强,情绪哀婉则弱。音色润腔受限于发声体,就是说演唱者所特有的音色会带来不同的感受,也是最能够产生辨识度的一种润腔。

(三)古曲风格作品的韵味把握

古曲风格的作品在演唱时要考虑到的因素较多,其中包括中国古曲音乐中的依字行腔原则、婉转哀怨情绪和社会背景。依字行腔是中国戏曲艺术中自古有之的说法,即为唱腔要服从词的发音特征和规律,唱词占据主导。所以咬字、吐字、发音等等需要服从字的发音特征,并且要注意归韵,将偏音回归到正字发音上来。古曲的风格借景抒怀,无论是爱情还是政治抱负,这些都是朝代更迭,战乱和平交替的政权统治下的产物,这种情怀在现今的社会中很难找寻得到。为了将这种特有的情怀被现代人感受到,结合现代的民族声乐特别能够突出其中的韵味,让作品的风格定位得到的准确凸显。

三、古曲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运用

对于古曲风格作品的演唱技巧运用与其它风格作品会有一定的差别,原因多在于诗词的格律特点以及古代音乐的婉转悠扬。所以,演唱时虽然技巧仍以现代民族声乐为主,但是细节的处理和把握仍要带有古曲风格的独特痕迹。

(一)古曲风格作品的呼吸运用

所有声乐表现形式都离不开呼吸。中国的民族声乐借鉴了西方声乐演唱中科学多样的呼吸方法,在结合中国音律特有的调式调性布局可以获得非常独特的旋律和音色,呼吸则是保证这些音色持续有效高质量输出的重要动力。呼吸主要分为吸气和呼气两部分,古曲风格的民族声乐作品由于受到诗词规模的限制往往篇幅较小,在保证正确的演唱姿势的前提下尽量放松地打开嘴巴,让气息缓缓的从口腔传送至肺部,使得横膈膜下沉,达到小腹微微隆起的效果。由于古曲风格大多数较为缓慢悠扬,所以吸气要平稳松弛。对于短的唱段吸气的深浅也要十分的注意,在能够保证持续演唱的前提下,尽量避免废气的产生进而导致影响断句。如果说吸气是演唱的前提,那呼气则伴随演唱的过程。往往乐句的首音要有一种饱满充沛的感觉。另外,在演唱过程中,古曲作品也会伴随一些旋律起伏不大的吟诵,这种需要较浅但很长的持续呼气。所以针对不同的诗词内容和表达方式,呼吸的运用要处理得得当和细致。

(二)古曲风格作品的发声特征

中国自古就有“丝不如竹,竹不如肉”的说法,可见任何器乐都替代不了人声的美妙和多变。发声是一种通过多器官协同合作产生的声乐外部表象,通过呼吸的输出与停止以及控制声带的震动配合技巧来完成演唱。其中头腔、口腔、鼻腔、喉、胸肺、腹等都产生共鸣,进而获得大家熟悉的美妙歌声。民族声乐本身就带有浓厚的中国特色,古曲风格作品更让现代人拉近了与古代人的距离,所以我认为在演唱中,发声标准在保证技巧的前提下要去进行一些古代音乐模仿,这种模仿包括音乐层面和唱词层面。例如诗词断句的首字要饱满但不能出现漏气、跑气的现象出现。抑扬顿挫的特点要控制得当,尤其是格律较为严格的唐宋诗词。在保证音准的前提下,要让演唱加入一些适当的润腔变化,这种润腔变化是人为可控的,夹杂着个人情绪的变化和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三)古曲风格作品的咬字吐字

中国文字之复杂并不仅仅体现在存量和结构构成上,它四声的发声以及韵母声母的结合导致了各个丰富多彩的组合变化,加之音乐的旋律流动要配合发音,所以咬字吐字就显得尤为重要。如今的民族声乐中的古曲风格演唱大多使用普通话的咬字吐字标准,大大降低了方言差异带来的不便和局限性。在进行咬字吐字之前注意面部和口腔的放松,在演唱韵母“a、e、i、o、u”时要注意舌头运用,下颌尽量不要参与运动,例如《长相知》中的“上邪(讀ye)”的“e”是,口腔自然张开,嘴唇呈微笑状向两边延展,让字母自然发出。韵母也被称为辅音,是一种通过器官部位的变化产生的,例如唇音、齿音、舌音等等。韵母的咬字和吐字要分为一体发音和组合发音,一体发音要清晰明确,干脆利落,例如“ci si zi”等等。组合发音后的韵母音要将字头、字腹、字尾的连贯过程表现出来。例如“chuan duan ”等等。组合发音的韵母音在咬字吐字的时候最容易与韵腔结合,表现出古曲风格的特点和韵味。

现代的民族声乐是一个综合体,洋为中用,古为今用的融合理念得到了彰显。但是更容易被外国接受和学习的往往还是经过历史积淀后留存下来的优秀中国传统文化。所以新时代的艺术形式结合古曲诗词则能够兼收并蓄的表达出我国优秀的思想和审美特征,也让音乐作品具有典型的中国标签。作为演唱者来说,熟练掌握和演唱古曲风格的作品能够更加有效的理解民族声乐的精髓,提高演唱的技术和水平。

参考文献

[1]吴静.中国民族唱法音色的声学阐述[D].北京:中国艺术研究院,2007.

[2]吴启慧.中国古诗词歌曲演唱特点及风格研究——以三首古诗词歌曲为例[D].长沙:湖南师范大学,2013.

[3]左霞.再唱杨柳枝——浅谈中国古典诗词艺术歌曲的发展及其艺术启示[J].人民音乐,2007(12).

猜你喜欢

演唱技巧民族声乐
陆在易艺术歌曲《祖国,慈祥的母亲》的演唱分析
民族声乐演唱中的情感表达研究
基于普契尼歌剧《图兰朵》的演唱技巧鉴赏
民族声乐教学中男高音歌唱的技术训练与能力扩展
浅析咏叹调《我怀着满腔热情》旋律特点及情感表达
论民族声乐的科学训练
多元文化格局中的民族声乐教育
民族声乐的演唱风格与方法
探究我国音乐发展的“多元化”
论情感控制在流行声乐演唱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