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声乐作品《孟姜女》的艺术特色
2018-05-14徐巧红
徐巧红
【摘要】著名作曲家王志信创作的声乐曲《孟姜女》获得广大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艺术家的青睐,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它有着优美感人的旋律创作和动人心魄的题材内容。本文从作品的创作特色和表演特色等方面进行了较为深入的探索。
【关键词】孟姜女;创作特色;表演特色
【中图分类号】J616 【文献标识码】A
我国著名的指挥家、作曲家王志信先生,多年来悉心耕耘在民族声乐创作领域,创作出了大量优秀的声乐作品。他的作品不仅体现了强烈的时代气息还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民族风格,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其中,由他改编创作的《孟姜女》尤为精彩,舞台表演率极高,受到了广大声乐学习者和声乐表演艺术家的青睐。笔者经过仔细研究,总结如下:
一、《孟姜女》的创作特色
(一)情景叙述明了的歌词
民族声乐作品《孟姜女》基本引用传统民歌《孟姜女》的歌词,但在原有基础上做了比较大的调整,以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為时间节点分为四段,突破原来以十二个月陈述事件的方法,合理有效地阐述了在封建社会中像孟姜女那一类的弱势群体无处伸冤无依无靠的悲伤与无奈,避免了表达孟姜女哀怨思念的单一重复之感。四个季节,每段前两句都描写季节的景色特征,后几句则都在刻画孟姜女的动作、情感、触景生情后的思想变化。第一段“正月个里来是新春,家家啊那个户户喜盈盈”这里写道春节是喜庆的时刻,“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去造长城”主人公的不幸从这句点出。第二段“夏夜里银河飞流星,那是牛郎会织女点燃的红灯笼”这里写出了夏夜七夕的美景,“孟姜女望长空泪眼雾濛濛,我与喜良哥何日能重逢”主人公想想牛郎织女七夕都可团聚,我和丈夫又要到哪天相见呢?越来越思念。第三段“九月里来九重阳,菊花煮酒空相望,落叶飘秋风凉,窗前月如霜,我给亲人做衣裳”这里写道菊花煮酒空相望,更加的凄凉,夜晚思念,在月下给丈夫做冬衣。第四段“大雪纷纷北风疾,孟姜女千里送寒衣,从秋走到年关过,不知丈夫在哪里”这里让我们看到了漫天大雪中孟姜女四处找丈夫为他送御寒衣,仿佛听者也置身于凛冽的寒风中,引起广大歌者听众的共鸣;“声声血泪声声唤,天也昏来地也暗,哭倒长城八百里,只见白骨漫青山”此句将整个作品推向高潮,孟姜女哭得天昏地暗,看见漫山遍野的白骨,通过前面递进的情感铺垫,哭腔唱出她悲剧的命运,让听众跟随着主人公遭遇为她叹息哀婉的情感升华。
(二)变奏发展的旋律
整首曲调柔丽,流畅,表现细腻,结构严谨,感情深切。歌曲的整体调式是徵调式,第一乐段分为四句,每句落音分别为“D、G、A、G”,乐段的转句以色泽暗淡、柔和的羽类色彩, 是典型的启承转合式的方整性乐段。歌曲《孟姜女》第一段本段 “人家夫妻团圆聚,孟姜女的丈夫造长城”, 其情感备极忧怨,委婉哀怨,其曲调稍慢;第二乐段中四句的落音与第一乐段相同,但在一些细节上做了些许变奏,而且最后一句做了扩充,加了一个较长的拖腔,由原来的每句两小节方正结构发展为2224的结构了,到了第三乐段,调式上变为了羽调式,每句的落音变化为“A、A、D、A”,结构发展为2226,在第四句上做了更大的扩充,在调高上,由“G”宫转为“F”宫,这种不仅在调高上发生了变化,而且在调式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的做法,很显然已经有较大的变奏发展;到了第四乐段,旋律的发展有所回归,演唱情绪已经发展到高潮,这一段同样也分为四句,调高由“F”宫转为“bB”宫再次发生变化,但是四句落音回到了“D、G、A、G”上,与第一乐段一模一样,调式结构也再次回到明确的徵调式上,有明显的“再现”的意义。整首歌曲,在旋律音高的发展上,既是再现的三部曲式,又具有发展变化的变奏性。
(三)具有地方风情特色的音调素材
以孟姜女为素材的民歌形式多样,全国各地都有,有用“四季体”分节歌形式的,也有用“十二月体”分节歌形式的,最具特色的是江苏民歌《孟姜女》,旋律委婉流畅,具有叙事歌的特征,极具地方特色,采用“四季歌”的分节歌。王志信创作的《孟姜女》就采取这首民歌的主题音调,与江苏民歌《孟姜女》相比,有三个不同:一、拍子的不同,由原民歌的2/4拍子转变为4/4拍子,速度都为慢速。著名作曲家王志信为了使之与戏曲音乐中慢板板式相吻合,将其换变为四拍子,考虑到后面有板式的变化,第一乐段使用慢板,更具有呈示性,因为在戏曲音乐中,四拍子的慢版既擅长叙述情节,又善于抒情,为后面乐段的发展变化奠定了基础。二、旋律呈现更为丰富流畅,相比江苏民歌《孟姜女》,主题部分在节奏的加密上,王志信在江苏民歌版节奏比较稀疏的地方进行了艺术加工,尤其是第三小节第四拍十六分休止符“欲说还休”的运用十分巧妙。然后歌词上一些虚词的运用,从而使原本直白的歌词更加民间化,更有地方特色。三、江苏民歌版的是非常正统的五声徵调式,旋律进行中没有偏音出现,而王志信创作的旋律,融入了很多辅助性和过渡性的装饰偏音,这些偏音的出现不仅在情感的表达上更加细腻柔和,而且使得原来的旋律进行更加流畅委婉。总体来说,江苏民歌《孟姜女》经过王志信巧妙的艺术加工,使歌曲情感表达与艺术内涵都更加艺术性。
二、《孟姜女》的演唱特色
(一)唱腔的运用
唱腔,是民族作品里的表现方法之一,在作品中常以润腔、拖腔、甩腔的形式出现,把一些地区民间歌曲作基础,把富有浓郁地方特色的曲调表现出来。明代昆腔大师魏良辅曾在《曲律》中归纳戏曲艺术表演的三个重要元素:“曲有三绝,字清为一绝;腔纯为二绝;板正为三绝。”由此可见在演唱中咬字发音十分重要,“字”同样是情外在的形态体现,我们常常在戏曲中强调的字正腔圆,是塑造人物形象、表达情绪、传递情感的主要手段。
歌曲《孟姜女》中十分经典的音乐素材就来自丰富的戏曲唱腔,戏曲中最擅长用的“拖腔”,或长或短,句末句中都可出现,为体现人物情绪要拖长位置而产生,常把尾字拉长,使得歌曲的表现力增强。拖腔在《孟姜女》中的使用使音乐更加完满,让感情起伏不断,造成“声断气不断”效果。
演唱这首歌时,要对我国戏曲有所了解,“喜、忧、怒、恐、欢、悲、醉、思、颠、酒、泼、疯、荡、框”这些非常的精辟,都是表演戏曲的诀窍。要想很有神气地表演,必须气顺了。“气运丹田”是戏曲表演中经常说到的,将它运用到民族声乐演唱中的“声高气低、声高气提、声强气沉、声弱其稳”,对刻画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都是很有帮助的。
(二)演唱处理
《孟姜女》这首声乐作品每句的旋律线都很长,音域很宽,难度很大,要求演唱者想驾驭此作品必须要有正确的、沉稳的、科学的气息。整个乐曲曲折回转,起伏跌宕,收放、轻重、强弱、高低、快慢对比鲜明,在演唱时重点表现在凄厉悲苦、哀怨委婉,又要注意协调统一,后半部分的激烈悲壮,愤中有怨、刚中有柔,含而不露,也要有一定的限度。很多乐句的起音是在弱拍弱位上,所以就必须快速换气在起音之前,两腰有弹性地自然平稳地收缩吸气。第四段高亢的拖腔,紧拉慢唱,此时气息应控制得十分饱满,上下贯通、流速加快,给人一种悲愤激烈的气势。
通过本文的分析研究我们可以看到,《孟姜女》这首声乐作品运用现代思维方式和传统音乐风格相结合的创作方法,揭示主人公丰富的内心世界及感情脉络,能够遵循民间属性和广大人民欣赏音乐的文化心理,以故事情节发展为逻辑的音乐陈述和音调素材的运用均深深扎根于民间,是一首民族艺术精品之作。
参考文献
[1]邓江.叙事歌曲《孟姜女》中的民间陈述[J].音乐创作,2017(08):42-143.
[2]徐培君.论中国戏曲声腔的发展阶段[J],胜利油田师范专科学校学报,2004(02):47-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