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民间音乐的德育功能及对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
2018-05-14方冰
【摘要】山东民间音乐植根于齐鲁大地,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积淀了深厚的道德文化因素。因而,对于当前的思想文化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来说,山东民间音乐正可以发挥出积极的辅助性支持功能。有鉴于此,本文拟从民族精神、传统道德及仁爱思想三个方面入手,分析山东民间音乐的德育功能,并据此探究其对当前思想文化建设的意义和功用。
【关键词】山东民间音乐;德育;功能;思想文化;意义
【中图分类号】J607 【文献标识码】A
一、山东民间音乐展现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民族精神是人类在种族、文化、历史、思想等流变过程中组合而成的精神形态,这种精神形态在潜移默化中影响了民间音乐的形成。在山东的民间音乐构成中,很多蕴含了优秀因子的音乐形式彰显出了卓越的民族气度和民族风范。尤其是在特殊的历史时期,这些民间音乐用自身特有的表现手段和传播方式,展现了在困难时期中华民族的自强不息,在抵抗外来侵略时的英雄气概,在国家建设发展中的奋发图强。
比如,广泛流传于抗战中的沂蒙山革命老区并唱响全中国的《沂蒙山小调》,就是山东民歌中折射英勇顽强、生生不息斗争精神的代表之作。《沂蒙山小调》的前身是抗日战争时期由阮若珊、李林共同创作的新民歌《反对黄沙会》。其歌词是:人人都说沂蒙山好,沂蒙山上好风光。青山绿水多好看,风吹草低见牛羊。自从起了黄沙会,大家小户遭了秧……。歌词中提到的黄沙会,就是一个曾活动于沂蒙山区的反动会道门组织。1940年,国民党顽固派张里元部利用黄沙会频频向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渗透,从事挑拨、破坏乃至武装对抗等活动。沂蒙山地区的八路军地方部队奋起反击,准备歼灭黄沙会这股反动组织,阮若珊等人便创作了这首《反对黄沙会》这首歌曲进行宣传配合。对于当时正处于日寇扫荡威胁之下的沂蒙山抗日根据地来说,扫除黄沙会这一反动顽固组织对于老区巩固群众基础、坚持抗战并获得胜利具有重大意义。解放后,来自渤海军分区的文工战士保留《反对黄沙会》的旋律,而对歌词进行了大幅度的改编,从而演化出了今天脍炙人口的《沂蒙山小调》。从《沂蒙山小调》词曲的演化变迁轨迹可见,山东民间音乐中向来流淌着本地人民爱国、爱家的美好情怀和保家卫国的英雄气概,它们将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融入其中,用音乐表演的方式展现了民族气节,传递了正能量。也使老百姓通过对山东民间中所反映出来的强烈的民族精神进行感受和认识,积极传承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尤其让年轻群体多接触充满正能量的民间音乐形式,使他们对民间音乐的思想内涵和民族精神产生更加深刻的理解,提升民族自豪感,自主的进行传统文化的传承,发扬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
二、山东民间音乐展现了优秀的思想品德
民间音乐是在历史的长河中汇集而成的艺术形式,与群众的生活、生产息息相关,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因而,在山东民间音乐形成的过程中,智慧的山东人民将自身的思想和情感也融入其中,赋予了民间音乐优秀的思想品德。山东民间音乐的丰富化和多元化,离不开大众的参与和创作,很多经典的民间音乐内容都来源于劳动,将群众的勤劳和善良借助音乐丰富的表达形式进行赞扬和歌颂。山东民间音乐在创作过程中还融合了百姓的价值观,在很多民间音乐作品中突出了惩恶扬善思想,启发和引导群众建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塑造真善美的高尚品格。除此之外,山东民间音乐用传统的表现手法展现了齐鲁大地民众的机智和勇敢,以润物无声的感染力熏陶和启发大众的思想。
比如,当前尚流传于山东南部郯城、日照、临沭等地区的《鲁南五大调》,就是一种折射着美德之光辉、能够为听众来带心灵滋养的优秀民歌类型。《鲁南五大调》起源于元明清时期,调式古朴,歌词多具劝善教化的内容,被民众誉为“细曲”“雅歌”,所以在明清以来广泛流传于山东南部各县市,成为了旧时在乡间推行德育教化的一项有力的工具。建国以后,《鲁南五大调》获得了进一步的创新发展,根据时代的要求融入了更多的德育内涵。比如,2003年张铁民根据《鲁南五大调》的旋律谱写了《鹿乳奉亲传千秋》一曲,描述了“二十四孝”中的郯子穿着鹿皮扮成小鹿,冒着被猎人射杀的生命危险进入深山获取鹿乳来奉献年迈失明的父母这一故事。可以说,《鹿乳奉亲传千秋》将传统的道德故事与《鲁南五大调》的传统音乐形态进行了完美的结合,在新时期重新彰显了山东传统民间音乐的德育教化功能。
当代观众尤其是青年群体在接触像《鹿乳奉亲传千秋》这样的创新型民间音乐曲目之后,可以从中汲取到正确的思想养料,领悟到新的内涵,对自身的品质进行良好的熏陶。同时,也会对善恶进行判别,能够主动地去接触充满正能量事物,能够在日常的生活中多行善事,形成正确的善恶观念。显然,优秀的民间音乐能够起到教化的功能,起到不可忽视的道德风尚引领作用。同时,山东民间音乐中也蕴含着先民的智慧和勇敢无畏的精神,在困难和阻碍面前,人类能够运用自己的聪明才智去解决问题,做出积极的应对。这也在启发大众遇到问题要沉稳面对,善于思考,勇敢面对,用理智去处理问题,才会获得圆满的结果。
三、山东民间音乐展现了深刻的仁爱教育
山东是孔孟故里,儒学之乡,千百年来深受儒家思想的熏陶,在民间音乐文化的构成中浸染了深厚的仁爱思想。所以,山东的民间音乐很好地继承了传统美德,对于群众的德与行产生了深刻的影响。在山东民间音乐内容中,蕴含友善、助人、情义、仁慈等核心思想,这也成为山东人显著的群体性特征。山东民间音乐作为载体,自然也充分表现了仁爱、友善这一主题思想。
比如,流传于山东省淄博市各县市的《蒲松龄俚曲》,其中就包含许多弘扬仁爱理念的曲目作品。例如,《慈悲曲》对应《聊斋志异》中的《张诚》一篇,反映了张诚、张讷兄弟二人互相友爱而终究战胜各种磨难、喜得团聚的故事,充分表现了儒家孔孟学说的仁爱、孝悌思想观念,对于调节家庭关系,引导、规正世俗风尚发挥着建设性的积极作用。所以,在农耕时代,像《慈悲曲》这样的作品在淄博地区获得了广泛的流传。在今天复兴传统文化的大潮中,像《蒲松龄俚曲》这样洋溢着仁爱、友善这种人性光辉的民间音乐作品也能够契合于时代的全新要求,發挥出深刻的价值观引导和情操教育功能。因此,笔者倡议,对于《蒲松龄俚曲》这样的优秀民间音乐作品,也应该像《鲁南五大调》那样,沿袭其音乐体裁和形式,更新其歌词内容,演绎现代社会的真情善事,以期促使这些古老的山东民间音乐曲目获得与时俱进的创新发展,得以更加鲜明地反映时代精神,更为有效地发挥出其彰显传统文化底蕴、弘扬传统精神情怀的价值观念和引导功能。
综上所述可见,山东传统音乐中不仅蕴含着生生不息的民族精神,而且折射着传统道德的人性光辉,对于当前社会弘扬传统道德,追寻文化根脉来说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和意义。对于当前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宏伟工程来说,也能够发挥其辅助性的积极作用。有鉴于此,笔者认为,应借鉴山东民间音乐的旋律形态和音乐现象,谱入新的歌词内容,利用山东民间音乐的形式表现新的社会主义文化和精神文明,从而促进山东民间音乐与时俱进地更新,在引导其发挥出文化建设导向功能的同时,也促进其在更广的范围内传播与普及。
参考文献
[1]李文正,谢梦婷.传统民间仪式音乐及现代适应性研究——以山东菏泽地区为例[J].黑河学院学报,2018(09):170,218.
[2]曾勤.论儒家音乐文化对大学生人文素养提升的重要作用[J].四川戏剧,2017(12):173-174.
作者简介:方冰(1971—),山东泰安人,副教授,硕士,泰山学院艺术学院,研究方向:音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