将选择权下放给孩子
2018-05-14青叶
青叶
我是一位居住在日本的中国母亲,因工作关系,我们一家在上海生活了近三年。由于儿子在日本已接受了三四年的足球训练,这段时间就送到日本人在上海办的足球俱乐部继续接受培训。尽管这是一家以培养兴趣为主的俱乐部,但和日本本土的同类俱乐部相比,教学内容要简单很多。我问教练:“已经学了一年多的孩子为什么还在做这么简单的运球训练?”日本教练说:“中国孩子不听话,日本孩子可以把教练的话从一听到十,但不少中国孩子听到三就没耐心听下去了,所以一些复杂的技术指导很难实施。”
我把这话转达给了一位上海的小学校长,请教他这是为什么。他回答我说:“日本是一个忍字当头的社会,每个大人都很会忍,所以小孩也忍得住。”
我联想起一件小事,有一次和几个朋友聚会吃饭,大家都带着自己的孩子。大人点菜,让孩子们自己点饮料。我儿子比别的孩子小好几歲,却是唯一听服务员报完菜单后再点的。结果是儿子的饮料意外地有一块香草冰淇淋而别人没有,小孩开始吵闹时,大人们这才想到刚才我儿子听菜单时特别认真。
日本人从小把选择的权利下放给孩子自己,并让他们对选择的结果负责。如果选择不当想反悔,那可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情。上足球课也一样,他们知道听完教练的话再玩,会比自己瞎踢更有趣。
在日本小学里,上课不听讲的孩子有不少,但在球场不听教练话的孩子几乎找不到,因为读书是被迫去的,但踢球完全是他们自己的选择。
日本的育儿书上也这样指导家长,比如带小孩去买玩具,家长可以替他们选出两三件,但最后得让他们自己从中挑一件,从小就得让他们习惯自己做选择。
我儿子第一次自己做选择是在三个月大时,当时,我带着他去日本一家医院打预防针。医生狠狠扎完他后,对着大哭的他拿出了两张卡通创可贴,他想去抓两个,医生坚持表示只能给一个,他居然听懂了,犹豫了一下选了一个。其实,这些儿科医生是做给家长看,是在教育家长。
这是因为日本人明白,如果孩子从小缺少选择的空间,那他就很难搞明白自己真正需要什么、想做什么,到底对什么有兴趣。
(摘自《羊城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