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暖的脚印
2018-05-14刘丽丽
开篇简洁。连接了叙事的时间和故事发生的时间,引发了对往事的回忆。
环境描写,既烘托了“我”内心的苦闷,又为下文写“温暖的脚印”作铺垫:因为下雨,更容易留下脚印。
一个“打发”,写出了内心多少怨气,为下文写自己的不满、不甘、迷茫作铺垫。
又为下文写“我”的“折起”“展开”通知书和“迷茫”的心理作铺垫。
动作描写、心理描写,具体而又细致地写出了“我”内心的不平、无奈与迷茫。
“沉默”与“对话”,看似矛盾,实则统一,沉默也是一种语言。由此理解“脚印”也是父亲独特的语言,是父亲给“我”的表白,也是父亲对“我”的启迪。
想起来,那是十六前的事了。
▲开篇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从记叙的顺序讲,是倒叙。
一场雨不合时宜地从清晨开始飘落,院子里不久就成了湿滑一片。芦花鸡似乎想从屋檐下冲到对面的瓦棚去,但没跑几步就被雨点逼了回来,身上的羽毛打了绺儿,木呆呆却心有不甘地看着远处。这一刻,我感觉它的神情和我惊人地相似。
分配通知书是昨天送来的。几行龙飞凤舞的字迹,把我“打发”到了一所乡下初中,要求第二天报到。也就在那天,我得知一起毕业的七个女生,有六个被分配到了新建的中心学校。新校条件好,熟人多,不会孤单,而我即将报到的那所中学呢,更像一个被世人忘记的老者,在乡野深处顽强地存在着。房子低矮、破旧,大门洞开,风和沙尘在春季会肆无忌惮地涌进来。通知书被我折起,又展开;展开,又折起。没人告诉我,究竟被谁玩弄于股掌。成绩优异如何,实习表现优秀又如何,无须比试,我已败北。睁着一双迷茫的眼,却不知道自己怎么输的。
父亲一直坐在椅子上抽烟,缭绕的烟雾模糊了他的表情。很多年了,他习惯用沉默作为和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但昨夜,很晚了,还听见他和母亲在说着什么,如同风吹树响,偶尔夹杂着一两声叹息,轻轻传来,落叶一样,轻得让人心疼。眼泪就在那一刻蓄满眼眶,不为命运,只为自己是个老实巴交的农民的女儿,只为白日里他紧绷的面孔,以及看我时躲闪的目光。
▲叙写故事的起因,因为工作分配的原因,我遭到人生的一次打击。
将近九点,雨停了。父亲把烟头掐灭,走出去探路。不一会他折回,眼神依旧躲着我,说:“能走了。”又说:“第一天上班,耽误了不好。”我把通知书揉成一团,扔在了桌子上。纸团滚动了几下,落到了地上,我也懒得去理会。从杂物间推出自行车,刚要走,父亲从后面赶过来,把车子接了过去。
门前的路, 向东约五百米才是柏油路。父亲扛起自行车,一步一滑地出了家门。我跟在他身后,躲闪着泥水,可鞋子上还是沾上了泥巴。我一皱眉,他好像背后长了眼睛似的:“踩着我的脚印走!”果然,他的脚踩过的地方,泥巴被带走很多,我再踩,就不大沾脚了。只是这样一来,他需要把步幅缩小,来迁就我。却也不焦躁,一步一探地谨慎地落着步子。由于用力,一側膀子歪着,黑色的自行车座子牢牢地倚着他的头,衬出头上星星点点的白。脖子上青筋暴起,最粗的一条突突地跳着,仿佛那里活跃着一轮即将喷薄而出的太阳。
太阳终于跳出云层了。浅草窝里,一朵蒲公英黄艳艳地向着天空挺起了身子。叶底还沾着泥,花茎的顶端却托举起一圈干净的花瓣。那么美,那么自在,那么快乐地绽放自己啊,在这风雨之后!眼睛碰到它的刹那,心中某根弦忽然放松了许多。
到公路上,父亲放下车子,跺了跺脚,拍了拍手。只是短短的几百米,他的脸上却见汗了。到底岁月不饶人。我让他回去歇歇,他转身要走,又回过头看着我,把手伸进上衣口袋里。我以为他要掏手绢擦汗,摸出来的却是一张纸。交到我的手上,还带着体温。定睛一看,是那张被我揉皱的通知书,已经被叠得四角分明。他下了极大决心似的吐出一句话:“闺女,啥事没有一辈子定性的……好好教,咱要对得起那些娃娃!”这一次,他的目光没有躲闪,似乎有光亮在他的眼底闪动。我低头答应着,不敢去看他的眼睛,也无暇分辨那闪动着的是期待的神采还是一言难尽的眼泪。车子拐弯时,发现他还站在那里朝这边张望。
▲父亲踩着泥泞的道路,送我上了“公路”。
巨大的天空背景下,他成了矮矮的一个。什么时候,他开始老了呢?鼻子一酸,眼泪终于掉下来。小时候,我多么喜欢跟着他去田间劳作。他人高,步子也大。每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手里的活就像文人笔下的文章一样讲究。人前谦虚,不吹牛,人后要强、努力,也是他教给我的。
就这样,踩着他的脚印,我一步步走出了乡村。
▲总结全文,父亲的品德给予我走出人生泥淖的力量。
细节描写,内容上表达了“我”内心的愤怒与无奈。结构上既照应了前文“我”的“折”与“展”,又为下文父亲掏出“已经叠得四角分明”的通知书作铺垫。
一写“脚印”,在父亲,只是对女儿的一种提示;在女儿,则是一个标杆,连系后文父亲“每件事,都做得有板有眼,手里的活就像文人笔下的文章一样讲究。人前谦虚,不吹牛,人后要强、努力,也是他教给我的。”为结尾“就这样,踩着他的脚印,我一步步走出了乡村”作铺垫。
第二次环境描写,一则呼应前文,二来暗示“我”的心情在父亲的影响下已然发生变化。
这就是“尺幅兴波”,让叙事起了波澜——以为掏手绢擦汗,掏出的却是被“我”揉皱了的通知书。
语言描写,既有父亲的殷殷叮咛,又表现了父亲身上农民的淳朴,同时呼应了前文父亲用沉默和世界对话。
只有车子拐弯,才能看见父亲。叙事要讲究逻辑,要交代看到父亲的原因。
【总评】
这是一首父爱的颂歌。古往今来,写父爱的佳作美篇不可胜数,如朱自清的《背影》。但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或像山一样巍峨的父亲,或如水一般柔情的与众不同的父亲。作者虽然写的还是父亲,但读来既感到熟悉,又感到新鲜。
这取决于作者选材的功夫。作者心中的父亲,一定有很多可写之事,但作者精心选择了一个特定的时间——我刚参加工作就遭遇了一场莫名的挫折;选择了一个特定的场景——泥泞的道路。这样写父亲,就有了与众不同的视角:不同于朱自清笔下父亲虽然生活陷于困境,但是对儿子的关爱依旧是那么真切;而是既抚慰关切女儿受了委屈的心灵,又用最朴实的语言开导女儿,正确对待眼前的挫折,用努力来换取自己内心的安宁,也换来美好的前程。
写父亲,作者抓住了父亲的特点来写,一个来自农村,用沉默与世界对话——几近于木讷的老实巴交的父亲,说话既没有豪言壮语,更没有花言巧语,只有人间最朴实也最真诚的语言。作者一次次地描写父亲的神态、肖像、动作、语言,尤其多次写到父亲的眼神——躲闪的和不躲闪的,让父亲自己表达自己。作者只在最后用极其平实的语言,写出了自己从父亲那里学到的品质——此所谓静水流深。
【作家推介】
刘丽丽,山东滨州人,中学语文教师、山东省作协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滨州作协散文创作委员会副主任。作品散见于《人民文学》《散文》《散文选刊》《山东文学》《时代文学》《散文百家》《鹿鸣》等刊,出版有散文集《十三岁,世界告诉我们什么》等。
刘丽丽散文,关注自己和青少年的成长,叙写童年故事,讲述亲情故事,反映社会变迁。其语言细腻、质朴,有着直击人心的力量,因而深受读者尤其是学生读者的喜爱。
(荐评 / 殷建坤)
“巨大”与“矮矮”形成对比,这就是父亲——一个老实巴交的无权无势的卑微农民。
补叙往昔的事情,写出父亲身上的品德,让父亲的形象变得更加丰满与厚重。此时的父亲,不再是简单地给了“我”生命,更是“我”人生的“导师”,人生的引路人。
二写脚印,虚实相生。既写“我”踩着父亲的脚印,走过了泥泞的乡间土路,又写“我”在父亲指引下走出了人生的泥泞,走向了别样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