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农业视角下贫困地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讨
2018-05-14杨晓青田清武张明星
杨晓青 田清武 张明星
摘要 阐述了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介绍了湘西州基本情况,指出了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并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出了一些建议。
关键词 现代农业;贫困地区;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
中图分类号S-01 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36-0222-03
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提出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进农业提质增效,推行绿色生产,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拓展农业产业链与价值链,强化科技创新驱动引领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补齐农业农村短板夯实农村共享发展基础,加大农村改革力度,激活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这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总方针,也是对发展现代农业很好的诠释。
1现代农业的概念及特点
现代农业是农业发展过程的一个阶段,是基于原始农业与传统农业提出的广泛概念的农业。虽然在概念上有所不同,但其核心都是利用大农业体系下集成的农业科学技术作支撑[1],其特点是应用先进的生产经营方式,结合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借助现代生产设备,使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2],使农业生产向着资源节约、环境优好、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并对一个地区的资源进行优化配置,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有序结合,形
成一个紧密、完整的农业生产经营链条,每个环节都有适度的规模,体现出产业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劳动工作效率和劳动产品。
2湘西州基本情况
湘西州地处湖南省西北部武陵山腹地,全州历史悠久,文化灿烂,有国家首批历史文化名城凤凰县,并于2015年入选国家首批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资源十分丰富,也是武陵文化的发源地之一。全境平均海拔200~800 m,气候冬暖夏凉,四季分明,与周边的长沙、重庆及昆明等省会城市都有直达高速,交通便利。湘西州所属辖区以山原山地为主,沟壑纵横,生态脆弱,不宜发展规模化农业生产,但适宜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及生态农业等依托旅游的现代农业。从近几年产业发展情况(表1)可以看出,以旅游业为主导的第三产业占湘西州生产总值的50%左右[3],而第一产业对经济的贡献率非常低,发展严重滞后,第一产业中畜牧业产值所占比例仅2013年突破了40%,2014—2015年畜牧业产值在第一产业中所占比例分别为18.8%和18.6%。
3我国现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发现,目前国内外涉农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就业导向模式”[4]、寒暑假在企业实践或企业实践与在校学习交替的“工学结合模式[5]与学生企业实践、在校学习并参与教师及企业部分科研的“产学研结合模式”[6]。各高职院校对涉农专业这3种模式也不是完全割裂开来的,而是相互融合、相互渗透的。
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主要采用“理论教学+课堂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其总体目标是培养拥护党的基本路线、具有良好的思想素养、较好的身体素质及良好的文化基础知识,具有较强的专业基础知识和强烈的创新创业精神。这种人才培养模式是典型的“工学结合模式”。湖南省是养猪大省,在养猪方面的专业人才需求较多,该校畜牧兽医专业与湖南天心牧业、新五丰及大北农等大型养猪相关企业建立了长期实践、就业等合作关系,与北京峪口禽业荆州分公司也建立了较好的专业实践与就业合作关系,在授课过程中加重养猪、养鸡方面的内容,使人才培养有“就业导向模式”的渗透。近几年,台湾福懋宠物医院(广州)、长沙爱宠宠物医院等来校招聘学生较多,也将部分学生安排在宠物医院实践,在教学过程中增加了宠物方面的课程,这完全是按照“就业导向模式”来确定人才培养方案。
4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
4.1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的偏差
现行的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有一定的偏差,主要体现在以下方面:①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与宏观政策间的偏差。检验农业科技人才培养效果好坏的标准就是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该地区的经济发展需求、是否能够为该地区现代农业建设提供知识智力保障。 2014年《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指出要“服务需求、就业导向;产教融合、特色办学”;教育部《关于深化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若干意见》(教职成〔2015〕6号)提出:以专业课程衔接为核心,以人才培养模式创新为关键,职业院校要结合自身优势,科学准确定位,紧贴市场、紧贴产业、紧贴职业设置专业。湘西州适宜发展与旅游业相配套并为旅游业服务的休闲农業(动物性食品加工)、观光农业(红腹锦鸡、野鸡等特种经济动物养殖)及生态农业(跑猪、林下养鸡等生态养殖)等现代农业产业,而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现行的在大型猪场、鸡场 “理论教学+课堂实践+实训基地专业实践”及“就业导向模式”与湘西州现代农业不相符,未体现出其特色性、紧贴产业性以及为当地经济建设服务。②校企合作深度、广度与现代农业人才需求偏差。现代农业是依赖农业科技开发、农业科技应用和农业从业人员的高素质为基础,而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是农业科技应用和高素质农业从业人员,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过渡中起到纽带与桥梁的作用,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与实施过程中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加强与企业的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广度合作,才能使培养的人才为现代农业所用。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施的人才培养模式局限于养殖链的产中这个环节,而产前养殖场确定、场内布局,粪污处理及饲料配方与加工及产后的畜产品加工等养殖产业链的重要环节实践机会较少,体现出与企业合作深度与广度上需要进一步加强。养殖从业人员注重养殖业产前(科学选择养殖场、粪污无害化处理等)就能从源头上控制养殖业对环境造成的点源污染甚至是面源污染,就能提高畜产品品质,减少人为对畜产品的污染(规范用药、禁用违禁药品等),注重产后环节的畜产品加工能提高畜产品附加值,从而增加整个养殖经济效益。③为农服务意识培养与职业农民间的偏差。湘西民族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实施的“工学结合”“就业导向”等人才培养模式能提升学生对专业的学习兴趣,加强学生的专业实践技能,毕业时能较好地掌握专业相关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步入社会后能更好地就业,学生初次对口就业率也很高,但由于养殖行业的特殊性及社会对此行业较低的认可度造成学生初次对口就业巩固率较低,2~3年后在养殖领域就业的学生仅占15%左右,长期为农服务意识较薄弱,与实现现代需要去实践的职业农民有很大的偏差,与现代职业教育为当地培养经济建设服务 “留得下、用得了、能安心” 的高技能型人才有很大差距[7],需要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定与实施过程加强为农服务意识培养。
4.2从现代农业视角对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的几点建议
4.2.1从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自2004年以来,中央一号文件都强调要发展农业、改善农村面貌、提高农民收入等“三农”问题,特别是2007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了发展现代农业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首要任务。教育行政及相关部门确定高职教育的目的是为当地经济建设培养高技能型人才,涉农专业肩负着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培养农业科技研发、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科技服务人才的重任,培养农业科技推广及农业科技服务人才显得尤为重要,湘西职业技术学院畜牧兽医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按照国家宏观政策,结合湘西州现代农业实际,确定合适的人才培养模式。
4.2.2从现代农业视角,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现代农业是利用现代经营管理模式,借助现代生产设备,使农产品加工、农业休闲、资源的循环利用等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农业;现代农业是将农业生产的产前、产中和产后有序结合,形成一个紧密、完整的农业生产经营链条,每个环节都有适度的规模,体现出产业化生产与集约化经营,最大限度地提高单位面积的劳动工作效率。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课程设置、实施常规教学,在人才培养模式确定及实施过程要契合现代农业的特点,为当地现代农业人才培养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养殖类专业要重视与养殖相关企业产前、产后环节的合作,加强学生在这2个环节的实践机会,现代农业生产向着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方向发展,而贫困地区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相对脆弱,如何实现贫困地区养殖业的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是该地区高职院校养殖专业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专业知识培养需要考虑的主要问题,在人才模式实施过程中加强与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可持续发展的养殖企业深度合作是贫困地区高职院校养殖类专业人才培养助推当地养殖业尽早实现现代化的重要举措。
4.2.3按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加强学生为农服务意识的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是针对从事传统农业解决自己温饱问题的传统农民而提出来的,具有现代农业观念,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懂管理,对生态、环境、社会及后人承担责任,能创业,经营较大规模农业产业,有较高收入,全职务农并将其作为终身职业等特点,而只有具备这些特点的新型职业农民才能使贫困地区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跨越式发展,是现代农业所必需的人才资源。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实施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加强学生“学农、爱农、务农”的为农服务意识培养,向着培养新型职业农民方向去引导学生的专业意识形态。
5结语
贫困地区农业发展相对滞后,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尽早跨越发展需要大量专业人才支撑,而这一地区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培养的学生肩负着这一历史使命[8],是实现该地区现代农业的生力军。
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在其人才培养模式的制定过程中要以国家宏观政策为导向,确定人才培养目标定位,从现代农业视角加强与企业的深度合作,按照培养新型职业农民的理念来加强学生为农服务意识的培养,培养的人才为“三农”服务,真正达到学校为“三农”培养人才的办学宗旨,也是贫困地区农業实现现代化的最佳手段。
参考文献
[1] 柳忠田.发展现代农业面临的问题及路径思考[J].行政与法,2016(1):45-51.
[2] 曹慧,郭永田,刘景景,等.现代农业产业体系建设路径研究[J].华中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2):31-36.
[3] 湘西州统计局.湘西洲2012-2016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R].2013-2017.
[4] 董利云.以就业为导向的畜牧兽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J].畜牧与饲料科学,2016,37(11):93-94.
[5] 杨小霞,岳炳辉.畜牧兽医专业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实践[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4):161-163.
[6] 周磊.高职产学研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与实践[J].现代经济信息,2016(15):407.
[7] 郭景茹,赵铁丰,倪宏波,等.畜牧兽医专业“落地人才”培养模式的初探[J].黑龙江畜牧兽医,2014(20):127-129.
[8] 陈备久.地方农业院校服务现代农业发展的实践与探索:以安徽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16(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