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豆新品种阜豆18的选育及高产优质栽培技术研究

2018-05-14王敏

安徽农业科学 2018年36期
关键词:选育栽培技术优质

王敏

摘要阜豆18(原系号阜豆05-10)是安徽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组配经系谱法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夏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2.71%,脂肪含19.61%。抗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2018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阜豆18,审定编号为皖审豆2018004。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好,抗倒伏,商品性好,产量突出。适宜在安徽省沿淮淮北夏大豆区推广种植。

关键词阜豆18;大豆品种;选育;优质;栽培技术

中图分类号S  565.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0517-6611(2018)36-0024-02

阜豆18(原系号阜豆05-10)是安徽阜阳市农业科学院通过有性杂交组配,经系谱法选育的高产、优质、抗病的夏大豆新品种。蛋白质含量42.71%,脂肪含19.61%。抗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2018年8月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定名为阜豆18,审定编号为皖审豆2018004。笔者介绍了阜豆18的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特征特性、产量表现、适应区域和栽培技术要点。

1亲本来源与选育过程

根据“高产、优质、多抗、广适”的育种目标,选择1个高产、稳产、广适的国审大豆新品种阜豆9号(豫豆18×阜83-9-6)作母本,与高产、高蛋白、大粒、抗病的夏大豆新品种皖豆28(濮90-1×宝92-1)作父本,2005年配制雜交组合,2006年种植F1、去除伪杂种后混收,2007年开始单株种植,于2011年育成稳定品系,系号为阜豆05-10。其叶色浓绿,长相清秀,生育期适中,遗传性状稳定,生长整齐一致,植株高度中等,田间综合抗性优异,丰产性好{1]。2012年进行品系鉴定试验,2013年进行多点鉴定及品比试验,2014年申请参加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联合鉴定试验,2015—2016年连续参加安徽省夏大豆新品种区域试验,产量表现突出,2017年参加安徽省生产试验(图1)。

2特征特性

2.1农艺性状

该品种生育期105d,株高71.9cm,紫花,灰毛,有限结荚,株型半开张;主茎节数16.0节,有效分枝1.1个,底荚高度19.0cm,单株有效荚数32.5个,单株粒数65.6粒,百粒重21.0g;粒椭圆形,种皮黄色,褐色脐,微光;该品种丰产性和稳产性较好,不裂荚,抗倒伏{3]。

2.2品质

经农业部谷物品质监督检验测试中心(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品质分析得出,2015年品质测定显示阜豆18粗蛋白质(干基)含量为43.41%,粗脂肪(干基)含量为19.10%;2016年测定粗蛋白质含量为42.00%,粗脂肪含量为20.12%;两年平均粗蛋白含量为42.71%,粗脂肪含量为19.61%。

2.3抗病性南京农业大学国家大豆改良中心人工室内接种鉴定大豆花叶病毒病。由表1可知,2015年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病情指数分别为3/HR和1/HR;2016年鉴定抗大豆花叶病毒SC3和SC7,病情指数分别为4/HR和5/HR,田间表现抗病。2年平均病情指数分别为4/HR和3/HR,田间表现抗病{4]。

3产量表现

3.1联合鉴定

2014年度安徽省夏大豆联合鉴定试验显示,阜豆18平均产量2566.65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10.56%,居该组13个参试品系第1位。

3.2区域试验

2015年安徽省区域试验结果显示,阜豆18平均产量2819.1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10.51%,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系)第2位。2016年继试,平均产量2604.9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8.62%,增产极显著。居参试品种(系)第5位。2年区域试验平均产量2712.0kg/hm2,比对照中黄13增产9.60%。

3.3生产试验

由表2可知,2017年安徽省生产试验,阜豆18平均产量2451.3kg/hm2,比对照品种中黄13增产7.05%,居参试品种(系)第1位。

4适应区域

阜豆18适宜于安徽省淮河沿岸,以及淮河以北的阜阳、亳州、淮北、宿州等地区夏播种植。

5栽培技术要点

5.1播期与密度

阜豆18的适宜播种期为5月下旬—6月上、中旬,宜及早适墒播种,一播全苗。理论上,适播期内早播易于高产,但实践中花荚期降水及气温与结荚量及最终产量密切相关。花荚期降水充沛,无高温天气,结荚量大、产量高;否则结荚少、产量低。播期最迟6月下旬,播种太晚,全生育期缩短,减产幅度大。大豆植株各个叶腋都是形成产量的部位,因而叶片制造的养分有局部供应籽实的特性,这使得大豆对栽培密度有更严格的要求,密度过小则不能充分利用光能;密度过大,植株冠层透光率变差,从而影响中下层叶片的光合速率,制

造的养分不能满足本叶腋所着生花荚的需求,导致大量花荚脱落或秕荚增多。因此要获得大豆高产应确定适宜的栽培密度{5]。阜豆18籽粒中等大小,播量75~90kg/hm2,可根据土壤墒情适当增减。高肥田留苗密度22.5万株/hm2,中肥田24万~27万株/hm2。如果用精量播种机播种,按上述肥力条件下的留苗密度,确定行距后再调节合适的株距。

5.2肥水运筹

水分对大豆正常生长至关重要,遇旱及时灌溉,遇涝及时排水。苗期严防渍涝灾害,花荚期则要严防受旱。大豆传统栽培技术中一般不施肥,近来试验表明,合理施肥有助于增产。阜豆18适于中等以上肥力水平,肥力差的地块,宜于初花期追施尿素75kg/hm2或三元复合肥(N∶P∶K=15∶15∶15)112.5~150.0kg/hm2。若生长过于旺盛,要及时喷施助壮素等进行化控,防止倒伏和减产。鼓粒期可喷施0.2%的磷酸二氢钾溶液450L/hm2,以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转运和累积{6]。

5.3病虫草害防控

苗期可化学除草或结合中耕进行除草。化学除草在大豆1~3片复叶,杂草2~5叶期进行,药剂可用20%氟磺胺草醚水剂600mL/hm2和5%精喹禾灵悬浮剂1200mL/hm2,对足量清水均匀喷雾。中耕能破除土壤板结,蓄水保墒,促进根瘤活性,提高固氮能力,按“浅—深—浅”标准,中耕2~3次,最后1次中耕可结合培土以防倒伏。封行后如有大草可人工拔除。苗期注意防治蚜虫,花荚期注意防治卷叶螟、斜纹夜蛾、食心虫、豆荚螟等。建议用高氯甲维盐和菊酯类等高效低毒农药{7]。阜豆18抗花叶病毒病,如后期遇连阴雨天气,可喷施百菌清、多菌靈等进行病害防控。

5.4收获与储存

大豆收获不宜过早或过晚。过早收获,干物质积累还没有完成,百粒重降低,还会出现青秕荚,影响品质;过晚收获,易引起炸荚造成损失{8]。

阜豆18成熟时豆荚呈褐色,待植株全部落叶、籽粒变圆变硬有光泽,荚中籽粒与荚皮脱离,手摇豆株“哗哗”响时,要及时收获。收获后待豆秆晒干再碾压脱粒,碾压时不要摊得太薄,以免损伤豆粒;机械收割应在上午晾干露水后进行。收获时还应根据天气状况抢晴收获,防止雨淋、炸荚、霉变,以确保蛋白质品质和籽粒的商品性。脱粒后抓紧时间晾晒风干至籽粒含水量在13%以下,或用牙咬豆粒能碎成数瓣时,可安全装仓储存。

参考文献

{1]于伟,李智,李磊,等.高产优质新品种阜豆13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5(3):47-49.

{2]齐玉军,王宗标,徐泽俊,等.夏大豆新品种徐豆21的选育及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6(1):25-27.

{3]赵开兵,沈维良,王路路,等.大豆新品种皖宿2156的选育及栽培技术要点{J].大豆科技,2013(6):48-49.

{4]刘雪侠.高油高产夏大豆新品种濉科12选育报告{J].现代农业科技,2015(16):52-53.

{5]于伟.国审、省审大豆新品种阜豆9号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0(2):63-65.

{6]王幸,王宗标,徐泽俊,等.高产优质大豆新品种徐豆19的选育与栽培技术{J].大豆科技,2013(6):45-47.

{7]李磊,于伟,汪茂斌,等.皖豆20配套栽培技术研究{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2002,24(2):43-46.

{8]李智.国审阜豆9765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种子科技,2007(2):65.

猜你喜欢

选育栽培技术优质
果桑优质轻简高效栽培技术
夏季管得好 酥梨更优质
蔬菜桑优质高效栽培技术
浅谈如何优质开展“三会一课”
番茄大棚栽培技术探析
早春大棚番茄高产栽培技术
石榴短枝红在驻马店引种表现及丰产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