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议《论语》“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

2018-05-14李晰

课外语文·上 2018年6期
关键词:夫子论语

【摘要】很多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出自《论语·微子》)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值得商榷。本文根据事理

逻辑,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

【关键词】论语;夫子;不定指

【中图分类号】G652 【文献标识码】A

本文所讨论的“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这句话出自《论语·微子》“子路从而后”章。该章经常被教材及各种著作引用。全文如下:

子路从而后,遇丈人,以杖荷蓧。子路问曰:“子见夫子乎?”丈人曰:“四体不勤,五谷不分,孰为夫子?”植其杖而芸。子路拱而立。止子路宿,杀鸡为黍而食之。见其二子焉。明日,子路行以告。子曰:“隐者也。”使子路反见之。至则行矣。子路曰:“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

上文有两处“夫子”,本文主要讨论第一处,即“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对该“夫子”,《论语》现代注译本和收录该章的教材有三种处理方法:一种是单独作注,指出这里的“夫子”指孔子,如朱东润《中国历代文学作品选》(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年出版)等;一种是不单独作注,但在翻译整句话时,把“夫子”翻译成“我的老师”,如钱穆《〈论语〉新解》、李泽厚《〈论语〉今读》等;还有一种是缺而不注,既不单独注释,也不翻译这句话,如王力《古代汉语》、郭赐良《古代汉语》等。朱东润等认为这里的“夫子”是指孔子。钱穆等把“夫子”翻译成“我的老师”,实际上也是认为该“夫子”指孔子(子路的老师为孔子)。王力等缺而不注,具体原因不得而知,笔者推测,很可能是觉得这里的“夫子”与《论语》中绝大多数“夫子”一样,都指孔子,没有什么特别处,因此缺而不注。由上可见,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孔子,是学界一种较普遍的看法,但笔者认为这种看法不妥。下文详细讨论。

一、“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是否指孔子

一般来讲,在言语交际中,问话的一方为了获得自己需要的信息,需要根据受话方的实际情况遣词造句,以使对方明白自己的意图并作出积极反应,从而达到自己的问话目的。就“子见夫子乎”这句话而言,问话方是子路,接受方是丈人。子路自然希望丈人能理解他的话,并提供给他有用的信息。从这个角度分析,“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应该是丈人能够理解的“夫子”(准确讲,是在子路看来,丈人能够理解的“夫子”)。因为如果丈人不理解,子路的问话就达不到目的。从这个角度思考,这个“夫子”可能是孔子吗?我们认为,如果认为这里的“夫子”是孔子,必须解释两个问题:第一,子路凭什么认为丈人能明白自己所说的“夫子”就是孔子;第二,子路凭什么认为丈人能认得孔子(知道孔子长什么样)。显然,要给出令人信服的答案是很困难的,除非假设:第一、当时“夫子”是孔子的专称,普通人都知道这点;第二,普通人包括郊野的农夫都能知道孔子长什么样。如果上述这两个假设成立,“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孔子倒是有可能。但事实上,上述假设与事实不符。先看第一个假设。文献显示,春秋时期的“夫子”指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年男性,并非专指孔子。其他著作姑且不论,《论语》中的“夫子”也不只是指称孔子。下面是《论语》中用“夫子”指称孔子之外其他人的例子:

(1)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颜渊)

(2)蘧伯玉使人于孔子,孔子与之坐而问焉。曰:“夫子何为?”(宪问)

(3)冉有曰:“夫子欲之,吾二臣者皆不欲也。”(季氏)

(4)夫子之墙数仞,不得其门而入,不见宗庙之美,百官之富。得其门者或寡矣。夫子之云,不亦宜乎?(子张)

上面句子中,加下画线的“夫子”分别是指棘子成、遽伯玉、季氏、叔孙武叔,可见第一个假设不成立。再看第二个假设。以当时的条件,可能性恐怕不大。《论语·微子》中的隐士(长沮和桀溺)对子路、孔子就是只知其名,不知其人。这恐怕是当时一种很常见的情况。总之,如果坚持认为“夫子”指孔子,就会遇上解释上的困难,甚至可能得出子路急昏了头不按情理问话的结论。因此,我们认为,子路问丈人“子见夫子乎”的目的确实是为探知孔子的去向,但其中的“夫子”却不是指孔子,而是另有所指。

二、“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究竟指什么

“子见夫子乎”是子路说给丈人听的,子路当然非常希望丈人能听懂。在子路眼里,丈人是一个普通农夫,而农夫是那个时代最为普通的社会成员。明确了上述情况,我们不妨这样推理:当时,春秋时期普通社会成员眼里的“夫子”指什么,“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就指什么。那么,当时普通成员眼里的“夫子”指什么呢?上文说过,春秋时期的“夫子”主要指有地位、有声望的成年男性。据此,我们认为,春秋时期普通人眼中的“夫子”大体也是指这类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也是指这类人。不过,从语境看,“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不是指“夫子”整个类的所有成员,而是指属于“夫子”这个类的某些或某个人。为了说明这个问题,我们插一些文字,来说明一下名词在句子中的指称问题。一个名词在未进入句子前只有概念义,一旦进入一个句子,就有了指称义,就是这个名词确切的所指。有时候,同一个名词,因为所在句子不一样,指称义也不一样的。例如:

(1)校长就是一校之长,是对一个学校工作全面负责的人。

(2)教导主任对等待开会的老师说:“不要说话了,校长马上就到了。”

(3)教导主任说:“教育局领导说了,我们学校不能再缺一把手了,这个学期一定给我们派校长来。”

(1)中的“校长”指称所有符合校长概念义的对象,或者统称整个类。(2)中的校长指某个特定的个体,说话人和听话人都知道。(3)中的校长也是指某个特定的人,但是听话的人并不知道具体是谁。(1)的校长是通指,(2)(3)中的校长是专指,不过(2)是定指,(3)是不定指。同一个名词在句子中有不同的指称义,不但现代汉语如此,古代汉语亦然。再回到我们讨论的问题。丈人不认识孔子,因此“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不大可能是定指。子路也不可能愚蠢到問丈人是否看见了所有夫子,因此,这里的“夫子”也不可能是通指。看来,这里的夫子只能是不定指,即指属于夫子这个群体的某个特定的对象。这其实也正是子路想要表达的意思,即[刚才或不久前]您是否看见了可称为“夫子”的某个人[从附近经过]?

知道了“夫子”的具体所指,本文第一部分的问题(即第一,子路凭什么认为丈人知道自己话中的“夫子”指孔子;第二,子路凭什么认为丈人认得孔子)就不难回答了。其实,子路并不认为丈人能知道自己所说的“夫子”指孔子,更没奢望丈人能认得自己的老师孔子,他只是根据常识,认为丈人能从非“夫子”的人当中辨识出“夫子”,至于原因,见下文。

三、子路想要找孔子,为什么问丈人“子见夫子乎”

子路想要打听孔子的去向,却问丈人“子见夫子乎”,这样问可以吗?能达到自己的目的吗?为了解释这些问题,我们举个例子。假如我与一位身着军装名叫张三的军人朋友去郊游,在一个村庄附近,我们走散了。我向村口路边的一位村民打听张三的去向,我该怎么问好呢?

假如有四个选择:(1)您看见张三从这儿经过了吗?(2)您看见我的朋友从这儿经过了吗?(3)您看见有人从这儿经过吗?(4)您看见有军人从这儿经过了吗?哪个问法合适呢?毋庸多说,在当时语境下,(1)(2)不行,因为村民不知道张三和我的朋友是谁。(3)不够好,因为范围太大。(4)是最合适的。因为:其一,张三有区别于普通人的外在身份标识——军装;其二,一般人能认得军装,并借助军装判断出着装人的军人身份;其三,军人虽然很多,但在特定时间区间内,经过村口的军人不会太多。根据以上三点,显然问法(4)最可取。下面回到我们要讨论的问题。我们推测,当年子路遇到境况,与上述例中的情况大致相似。如果子路真想知道关于孔子去向的信息,就不能问丈人“子见孔丘乎”“子见吾师乎”“子见人乎”,而应问“子见夫子乎”①。這里有个问题需要解释:军人有外在标识军装,以此可以区别于普通人,孔子时代的“夫子”也有类似的标识吗?答案是肯定的。春秋时期,人是分等级的,孔子也提倡把人分等级;不同等级的人,在服饰上是有区别的②。孔子本人对服饰就很讲究,这类记载很多,这里不赘。我们认为,春秋时期,有地位、声望的“夫子”与普通人在服饰等方面是有明显区别的。这一方面是因为不同阶层人的经济状况不同,另一方面也是因为礼制和法律的规定③。我们无法确切地知道本章所述事件发生之日,孔子穿着什么衣服,但我们敢肯定孔子的服饰一定是符合自己“夫子”身份的。另外,从《论语·微子》其他章(如《长沮桀溺耦而耕》《楚狂接舆》章等)的记载看,孔子出行是有车马、随员(主要是他的学生)的。这一切都能显示出孔子这位“夫子”与普通农夫、平民的区别来。因此,我们认为,在春秋时期,对普通人而言,从普通人中识别出“夫子”并不是件困难的事。另外,与上文举例所讲,当时能称“夫子”的人固然不少,但在特定条件下出现的“夫子”却是不多的,几乎就是唯一的。下面我们对“子见夫子乎”中“夫子”出现的时空条件做一个具体分析:时间,子路向丈人问话前不久(子路第二天就赶上孔子,可见走散时间不长);地点,一个偏僻的郊野(有耕地且是隐者所居,可见地方比较偏僻,是野外)。从子路的角度分析,在这样一个特定的时空条件下,经过的“夫子”应该不多,如果确实有一个,很可能就是孔子。综上所述,我们认为,在当时境况下,为了找到孔子,子路问丈人“子见夫子乎”不但是可以的,而且也是最有效、合理的询问方式。

四、小结

不少学者认为“子见夫子乎”中的“夫子”指孔子,我们认为这种看法不妥。我们认为这里的“夫子”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按照现代语义学的指称理论,这里的“夫子”使用的是名词的不定指功能,指称属于“夫子”这个类的某个不确定个体。只有明确了“夫子”的所指,才能对“子见夫子乎”有一个正确的理解,这句话的意思是:您看见(或见到)“夫子”了吗?最后,说一下“子见夫子乎”的注译问题。我们认为:“子见夫子乎”的“夫子”需要单独注释,注释时要说明它指“可称‘夫子(或属‘夫子)的人”;翻译整句话时,“夫子”应按一个专名处理,直接引用,不必翻译。因为在先秦汉语中,“夫子”的外延很广,可指国君之子、宗族首领、高官(包括高级军官)、贵族、学派代表人物等,在现代汉语普通话中很难找到一个允洽的词与之对应。

注 释

①孔子曾任鲁国司空、大司寇、摄行鲁相,还是当时有名的学者,当属“夫子”阶层.

②具体可参吴爱琴《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科学出版社,2015)第三章“春秋战国时期服饰制度的形成”.

③同上.

参考文献

[1][清]刘宝楠.论语正义[M].北京:中华书局,1990.

[2]钱穆.论语新解[M].北京:九州出版社,2011.

[3]杨伯峻.春秋左传注[M].北京:中华书局,2009.

[4]叶文曦.语义学教程[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

[5]王美凤.春秋史与春秋文明[M].上海:上海科技文献出版 社,2007.

[6]吴爱琴.先秦服饰制度形成研究[M].北京:北京科学出版 社,2015.

作者简介:李晰,男,1976年生,山西壶关人,山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古汉语词汇、音韵学、方言。

(编辑:郭恒)

猜你喜欢

夫子论语
天天背《论语》,你知道它是怎么来的吗?
夫子的挑战
如何读懂《论语》?
夫子之文章
论语
《论语·学而第一》
《论语·为政第二》
夫子亦“愚”
半部《论语》治天下